2019年04月16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程永军 | 编辑:安吉视窗
安吉县地处天目山北麓。天目山西起浙皖交界的百丈峰,呈西南-东北走向,经西、东天目主峰入安吉境内,绵延至太湖。主峰的西支和东支由西南和东北环抱县境两侧,从而形成西南和东南地势崛起,中部低缓凹陷,三面环山,朝东北开口“畚箕”状辐散。
主要水系概况
安吉县境内主要河流为西苕溪,是安吉的母亲河。其发源于章村镇的龙王山和杭垓镇的狮子山,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县,至梅溪镇小溪口出县境,过长兴经湖州注入太湖。西苕溪在县境内流域面积为1806平方公里,全长111.4公里。主要支流有南溪、西溪、龙王溪、浒溪、递铺港、浑泥港、里溪、昆铜港等八大水系。
二大干流:西苕溪的二大干流分别是南溪和西溪。
南溪:源出章村镇长潭村海拔1587米的龙王山,向北流经河垓至章村,有朗村、浮塘两溪汇入,转东北流经章里、茅山、汤口,进入老石坎水库。在库区,有张坞溪、深溪、景溪注入。出老石坎水库向东北流至王家庄,有统溪来汇合。之后向东北流经孝丰镇李家,有横溪汇入,后折北流经鹤鹿溪至长潭,与西溪汇成西苕溪。南溪主流长48.3公里,流域面积383.7平方公里。
西溪:发源于杭垓镇高村村海拔862米的大沿坑,转东北流经姚村、吴村至磻溪,有桐坑、文岱两水汇入后,注入磻溪港。折东流至桐杭的黄泥坛,纳入唐舍港成西溪主流。再向北经杭垓、梅村流至和村,与中潭溪汇流进入赋石水库。库区有大坑、杭坑、夏阳溪、尚梅溪注入。出赋石水库后,北流至赋石二房里,有油车港注入。转东北流经竹根前有乌石溪注入。后向东折北流至皈山场大筏口,有尚书、大荣两水汇合的皈山港注入。再东流至递铺街道六庄村的长潭,与南溪汇合成西苕溪。西溪主流长53公里,流域面积419平方公里。
六条支流:西苕溪的六条支流分别是龙王溪、浒溪、递铺港、浑泥港、里溪、晓墅港。
龙王溪:又名大溪,发源于董岭海拔829米的董岭头,向北经龙王、施阮、罗村、上墅、田垓、刘家塘、大竹园、剑山、万亩等村,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30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
浒溪:发源于安吉与临安交界,海拔1100米的大溪村市岭北麓,向东北流经大溪,折北后再折东北经过横路、山河、马吉、井村、白水湾至灵峰村的官舍,与源于港口阔里的港口港交汇,始称浒溪。然后折北流经城南、范潭、山头、吉庆桥、长乐等村(社区),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
递铺港:又名双溪港,源于凤凰湖水库的双溪与石马港交汇,折北至张家村,与罗家溪和梅园溪在铜山港汇合,向北在长乐六官里与浒溪交汇,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
里溪:又名曹埠港,南小河,发源于老庄海拔202米的铜坑坞。向东南流经老庄、青龙、安城、垄坝等村,至曹埠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16公里,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
晓墅港:上游为发源于隐将四面山的铜水与源出于上舍的昆水,在独山头交汇,称昆铜港。昆铜港向西北流经独山头之晓墅镇段,称晓墅港。折东北再折北经板桥进入长兴县,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
浑泥港:其主流为沙河,发源于上堡金鸡岭的金鸡水向东北流经上吴、民乐、景坞、玉华至鄣吴,始称鄣吴溪。后折东经长隆,折东南经里沟与西亩溪交汇,始称沙河。经晓云、兰田、吟诗与源于天子岗水库的泥河汇流,称浑泥港。向东北折东南注入西苕溪。河道全长40公里,流域面积309平方公里。
除以上二大干流和六条主要支流外,境内尚有众多的支流呈叶脉状汇入西苕溪。
古代主要水系名称
清同治版《安吉县志》和《孝丰县志》对两县境内的主要水系进行了记载,从中可以发现:有些水系名称与今有别,有些水系与今记载不符,有些水系今已不存……由于安吉和孝丰两县所处的环境不同,孝丰县多山间小溪,安吉县则众流汇聚,为西苕溪的主流域,平缓大溪,两志相比,《安吉县志》描述的水系相对详细,而《孝丰县志》记载相对简略。
西溪。安吉旧志载:“西溪,即苕水。〈山海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苕水出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刘志〉:‘一名大溪,亦曰龙溪。源自天目、浮玉、广苕诸山,而下至沿干,始入州境,绕州治东南至塔潭下外溪,又分一泒为里溪。’”
“西溪,即苕水。”这里将西苕溪简称为“西溪”,而非现在我们所说的西苕溪上游二大干流之一的西溪。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山海经》注释的“浮玉之山”应为天目山,即泛指安吉境内的天目山脉。而《刘志》的“源自天目、浮玉、广苕诸山”是例举了天目山脉中最重要的三座大山,应指章村境内的龙王山,天荒坪境内的浮玉山(天荒坪镇原称浮玉乡)和报福境内的广苕山(报福镇原称广苕乡)。
孝丰旧志载:“苕溪,〈罗志〉:‘一源自天目,一源自独松岭,合浮玉山水至长兴。’”该志将源自独松岭的水(今双溪一支)作为苕溪的主要发源地,与源出天目山、浮玉山的水进行并列记载,也许是古人认为独松关的名声比较大,将其列入其中。而现实是,无论独松岭的水流量,还是流程或流域,都不能与其他主要支流相比。同志还记载:“小苕溪,发源天目。”这小苕溪指的是当今的哪条溪流呢?无以考证。
唐代的释灵一与宋代的贾安宅分别以“苕水”为题,写下了如下二首古诗:“苕水滩行浅,潜溪路更深。不知天目下,何处访云林。”“广苕山下有深源,发此清溪去不浑。直抵太湖三百里,滔滔分入海天门。”二首都是孝丰旧志记载的诗歌,描写的苕水应是西苕溪上游孝丰境内的溪流,其内容与事实还是较吻合的。
东溪。安吉旧志载:“〈刘志〉:‘源自李村、独松、高坞诸山而下,一合于递铺滩,在(再)合于铜山港,三合于江渚溪,同出塔潭,和西溪水下梅溪。’”由此记载可知,东溪相对于西溪而言,是为今递铺港,合双溪、祥溪(石马港)、铜山港(罗家溪和梅园溪合流)三水在递铺北交汇,向北至塔潭(灵芝塔下的西苕溪)。
箭东溪。安吉旧志载:“〈刘志〉:‘在州南十五里,上接丰食溪,下归江渚溪。’”丰食溪为今浒溪丰食溪段,向南为原孝丰县灵奕乡境。箭东溪即指今灵峰村下扇以北至江渚溪段的浒溪。
吴渚溪。安吉旧志载:“〈刘志〉:‘上接赤虹桥溪,入江渚溪,与箭东溪合下塔潭。’”南溪和西溪在六庄长潭汇合,向东至塘浦兰田与龙王溪交汇后,又分成两支分别向东北流经,一支为西港,一支为吴渚溪(今标西苕溪)。吴渚溪向北在雾山寺村北与东溪和箭东溪合流后的水交汇于塔潭。
外溪。安吉旧志载:“〈刘志〉:‘外溪,即龙溪,亦曰大溪。上接东西两溪,由马家渎出锁龙桥,至浮石山潭合里溪。今里溪沙涨,淤塞水大,始出浮塘桥,会浮石山潭。’”“上接东西两溪”指上接西溪和江渚溪。浮石山,安吉旧志载:“〈刘志〉:‘在州北二十里安福乡,濒大溪,不甚高广,旁有石,屹立溪中,下接山根。其上如盖状,若水中浮出。(案)与乌山对峙。’”据此得知,浮石山潭在梅溪乌山南侧山脚下的西苕溪。由此可以确定,这里所指的外溪,应为西苕溪主流马家渡至乌山段,因在州治外围,故名。
浑水渎。安吉旧志载:“〈刘志〉:‘在梅溪乡。由孝丰金鸡岭诸山发源,绕鱼池、晏子、安福三乡出便民仓前入总溪。(案)浑水渎源发广德、孝丰西北诸山,经晏子乡之中桥,出万埭桥,今名浑泥港。’”浑水渎在宋《嘉泰吴兴志》中专门作了记载“在安吉县安福乡,去乡东北二十里。余水皆清,此水独浊,故名。”
梅溪。安吉旧志载:“在州北三十里。〈伍志〉:‘源自昆铜、四州等山,出税科局前入总溪。溪上曾有紫梅盛开,故又名紫梅溪。便民仓前总溪为梅溪者,非。(案)梅溪源自昆铜、四州等山,则今小市镇北之水也有分入。今梅溪镇北者,盖与今水道不同矣。’”由此记载可知,梅溪非为今梅溪镇上的西苕溪主流,而指源自昆铜、四州等山的昆水和铜水汇流后的昆铜港。
元末明初的凌说,将“梅溪春涨”作为“鄣南八景”之一,这样写道:“玉磬峰头积雪消,紫梅溪下水平桥。喷开石窦山倾倒,怒拍溪门浪动摇。连岸白沙鸥鸟下,满川红日鳜鱼跃。黄流引人星河去,一任乘槎上碧霄。”对梅溪两岸的美景,溪流的湍急作了生动的描述。明代乌程(今南浔)人董斯张,对昆铜山货从梅溪运出的景象作了另一番的描绘:“云似鱼鳞压市低,竹排载笋出梅溪。逢人闲问昆山路,葛岭西头更向西。”
总溪。安吉旧志载:“〈刘志〉:‘上接里外二溪及浑水渎、梅溪、沙埠港合流于此,下荆溪西北注太湖。’”依此记载,总溪应为西苕溪主流今梅溪龙口至荆湾段,沙埠港即今晓墅港。
石埭溪。安吉旧志载:“〈刘志〉在州北十里安福乡。发源湖南山,由石埭入里溪。”今已无石埭溪之记载,通过调查考证,石埭溪应在笔架山(古称湖南山)南侧的垄坝村境,部分古河床今尚可见,溪水已改道,注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定胜河入西苕溪。
凌说将“石埭夜航”也揽入“鄣南八景”之一,“顺风吹送下山前,石鼓沿溪不碍船。帆影扑开沙上月,橹声摇动水中天。沧浪一曲寻秋去,元鹤孤鸣恼夜眠。乘涉已为天下共,载云归越在何年。”由此可知,石埭溪是安吉历史上一条有名的溪流,景色相当迷人。
大溪。孝丰旧志载:“大溪,在县东南。”此大溪非安吉旧志记载的又名大溪的西溪(西苕溪),是指发源于安吉与临安交界,海拔1100米的大溪村市岭北麓的浒溪上游。
仙溪。孝丰旧志载:“在铜坑。〈府志〉县西南七十里太平乡铜坑。源发佛子山,水清洁不生鱼虾,因以仙名。至西土于溪通舟簰,下洛溪入苕溪。”安吉境内还有一条称为“仙溪”的溪流,就是发源于溪龙乡黄杜村大山坞,流经溪龙、新丰入晓墅港的这支。
仙溪以“仙”得名,美景如画,引来无数文人对它的赞誉。据不完全统计,有明确记载关于仙溪的古地名诗就有四首,皆为《仙溪春涨》。兹选取清代罗为庚的一首:“佛子来源处,仙人此作家。畏清鱼不到,泛绿柳偏赊。寒谷澄香雨,阴岸积练沙。谁言泾水异,还逊濯流霞。”
下洛溪。孝丰旧志载:“在县东北,又名鹤鹿溪。”其指南溪在孝丰城北分流,经夏庄、鹤鹿溪、栗子墩,于塘浦注入西苕溪,而非南溪主流的鹤鹿溪段。
“露下寒柯静,烟浮翠竹迷。山村遥犬吠,水寺一禽啼。落叶随波远,微云出岫低,纤纤林际月,犹印石潭西。”这是清代许麟祥暮秋时节下洛溪晚归所描写的诗句。
老溪。孝丰旧志载:“在县西南,源自天目。”应指发源于龙王山的南溪汤口至老石坎段。至今,附近的人或老石坎水库移民还有如此称呼。
西溪。孝丰旧志载:“在县西五十里。〈罗志〉清流急湍,冬雪不冰,钓者环溪。”就其方位和里程而言,是为源自高村大沿坑,流经原孝丰西乡(今杭垓镇)境内的西溪。
“西溪钓雪”被列入“鄣中十八景”之一,自明代的王家元到清代的陈燮,都对它进行了描写,如王家元写道:“积雪山溪满,渔矶一望迷。水深疑钓短,饵重信冰垂。获鲤吹芦荻,输衣作酒资。披蓑眠月去,不解冻云欺。”
董岭水。孝丰旧志载:“〈方舆记异〉在县西三十九里之董岭。分为二流,西流入宁国县境,东流自西引而北入苕溪。”即今兴旺溪,源出杭垓镇杭河村西南的董岭,向西至双桥与仙溪合流。
此董岭非今人误指的上墅乡之董岭,有唐代周朴的《题董岭水》为证:“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溪头闲杖藜。”“河声流向西”即西流入宁国县境。
南屿水。孝丰旧志载:“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白水,东北屈曲行七十里,峻浅不通船,至下升馆入苕溪。”该溪是指大竹园中莞以南的龙王溪上段,发源于董岭头,此处为南屿山山脉。
霅川。孝丰旧志载:“县西五十里。”同志载:“坟岱溪集高山之水会流十余里至霅川,会岘川,合流出磻溪会霅河,在磻溪口接磻溪水出霅口,会西溪、铜铿、霅川、西河、磻溪五水,回旋而下,渊深不测。”由此可知,霅川即为今文岱至磻溪北桥头的这条山溪,而此地正是原石壁村(现并入磻溪村)的所在地,故石壁原称霅川庄。
山脉与水系是最典型的地理标志,如无强烈的地震或地壳运动,山脉是永固不变的;如无滔天的洪水发生或人为干预,水系也是永久流淌。西苕溪及其汇聚的各大大小小的支流,孕育了鄣南大地的生命,今人需要了解与呵护它!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