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经济新闻

安吉白茶三十多年的变和不变

  开栏语: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在安吉得以深入实践。今起,本报开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样本’”栏目,展示县内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经典案例。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白茶不仅美了生态,更让农民增收致富,让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三十多年来,在安吉白茶产业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和不变的过程,正是这些为生产好茶而坚守的不变和为品牌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变化,使得安吉白茶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就将品牌建设成区域“金牌”、全国“名牌”,进而向“世界品牌”发展。

  绿色茶园:生态管理保障茶叶品质

  正是采茶季,早晨7点钟,大山坞茶场的采茶工就陆续上山采茶了。

  20多天的采茶期,2000余采茶工,1300亩茶园,3万斤左右的安吉白茶干茶产出,这就是大山坞茶场一年里的忙碌成果。

  茶园里,排排茶树上绿芽吐翠,采茶工们动作轻快地从枝条上采下一芽一叶的芽头,作为品牌茶企,大山坞茶场对采摘的要求非常严格。

  3300元/斤,最高达到8000元/斤的干茶价格,和这一标准息息相关。

  然而,一锅好茶的诞生,虽然有采摘、加工的关系,但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前期的茶园管理上。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用生态茶园的管理方式来进行。”大山坞茶场负责人盛勇亮说,在茶园四周种植水杉树,在茶园里套种桂花树,这都是好茶诞生的重要保障。

  从1993年30亩茶园起步,到现在的1300亩茶园,大山坞茶场一直在用这套标准化种植方式来经营自己的茶园。

  在药肥使用上,大山坞茶场的茶园也有自己的规矩:春茶采摘结束、修枝完毕后和秋冬季节,在茶园里深开20至30厘米的沟,使用菜饼和猪粪混合的有机肥;在夏季使用一次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

  盛勇亮解释说,深开沟施肥引导茶树根系向下生长,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有机肥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有利于茶叶品质提升;而各种套种的乔木,不仅保持水土,而且让茶园形成自己的小气候。

  一种树二施肥三用药,大山坞茶场的“三板斧”效果显而易见,大山坞茶场的茶叶经过检测,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在2013年和2016年的干旱中,大山坞茶场的茶园也只是受到些许影响。

  良好的茶园管理,诞生了品质优异的茶叶,加上标准的采摘和后期的制作,使得大山坞的茶叶销售有别于其他茶企。“我们不出去推销茶叶。”盛勇亮说,茶场每年的干茶产量基本上都在3万斤左右,90%是终端老客户订购,每年4月底,当年的茶叶就销售掉70%,剩余30%则根据客户需求陆续发货。

  和大山坞茶场一样,这样的茶园管理方式在安吉县内比比皆是,有些茶园还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创新:安吉黄金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里撒下紫云英,增加茶园的绿肥;安吉柏茗茶场在茶园里安装喷滴灌设施,预防高温干旱天气。

  管理、保护好茶园,就是保障安吉白茶品质。2014年底,我县在全县茶园管理的基础上,发布《关于原产地安吉白茶茶园保护区域的通知》,将我县安吉白茶茶园划分为天荒坪镇大溪村永久保护区1000多亩,递铺街道古城社区等核心保护区11万多亩,递铺街道青龙村等重点保护区3万多亩,对茶园进行分级保护,保障安吉白茶的生产和质量。

  执着茶人:坚持手工炒制不断传承

  正当平地上的安吉白茶采摘得如火如荼时,生长于天荒坪等地大山深处的安吉白茶,却才刚刚染绿枝头。

  天荒坪镇大溪村茶农严荣火每天都要上山看看这片安吉白茶的长势,盘算着采摘时间和数量,因为要手工炒制,所以必须牢牢把握这两点。

  作为首位安吉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有着40余年制茶经验的严荣火,对手工炒制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

  自13岁开始随父辈采茶、学茶,耳濡目染之下,青少年时期的严荣火就已经掌握了安吉白茶的培育、采摘、精制、保存、冲泡、品茗等一整套技艺。手工炒制安吉白茶看似简单,但其实却需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情况,不断变化手形。只有熟练掌握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干茶。

  此后,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严荣火对安吉白茶手工炒制的工序、细节把控上越来越有自己的心得。在摊青前的筛“奶叶”、在理条之前的手工加压、对两次烘焙的细微温度的把握,严荣火形成了自己“独门”的理解。

  非遗传承人的称号,就是对严荣火超凡技艺的概括。

  “手工炒制不仅仅是茶叶品质问题,更是文化传承,我不能丢掉,我要把安吉白茶传下去。”严荣火说,一年一季的安吉白茶生产,就是自己传承手工炒制技艺,将其发扬光大的时期。

  虽然坚持着手工炒制,但严荣火却也是机械制茶方法的带头人。早在2004年,他就开始尝试用机器制作安吉白茶,当时他那套采用全自动制作的机械,在安吉县还是第一家。

  机械制作有其优点,当前,安吉白茶99%已经采用机器制作,其中宋茗、龙王山等茶企已经实现了安吉白茶加工自动流水线制作,青叶从进入到变成干茶产出,期间不需要人工干预,让安吉白茶生产加工实现了自动化、清洁化和安全化。

  “机器制作是大势所趋,但充满文化底蕴的手艺传承,又必定是机器无法取代的。”严荣火在尽自己的努力挽救这珍稀的技艺。

  和严荣火一样,溪龙乡溪龙村茶农陈达有也是手工制作安吉白茶的“拥趸”,同样也是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艺传承人。随着手工茶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陈达有还带着女儿、女婿在学习手工炒茶手艺,将这门“看家活”传下去。

  诚信茶商:保障干茶品质维护品牌

  茶季开始,茶商廖小文就进入了异常忙碌的状态,平均每天2000斤安吉白茶干茶的发货量,让他奔波不停。

  每天还有经销商上门看茶购茶谈价格。“我能保证的是茶叶的质量和价格相匹配。”廖小文给经销商们泡茶,讲解安吉白茶的特点,总是让经销商心悦诚服。

  做最大茶商的背后总是充满辛酸。廖小文22年前就从事茶叶销售,16年前看到安吉白茶的前景,就转而变为专门从事安吉白茶销售的茶商,当时安吉白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非常小,他就带着安吉白茶在全国进行推销,看到茶叶店就“毛遂自荐”,留下一点安吉白茶做样品,渐渐地,外地的经销商从1斤、5斤的订购到几百斤的订购,现在他最大的一个经销商一年的订购量达到3万斤。

  “目前总共有380多个经销商,其中180个已经是直接电话下订单了。”廖小文说,从2012年开始,他就不再出门推销安吉白茶,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经销商自己找上门来,合作时间较长的老客户则是直接报价格、要茶叶,他也总能拿出合适的安吉白茶干茶提供给经销商,“合作时间长了,对我非常信任。”

  “总是要以诚信为主,把安吉白茶品牌维护好。”廖小文说,自己可以算是县内最大的茶商了,而且每年的销售量还在逐步递增,2014年销售量10万斤,2015年销售量15万斤,2016年销售量18万斤,“今年可以达到20万斤。”

  虽然有如此大的出货量,廖小文却从来不去安吉白茶干茶市场收购茶叶。“要保障安吉白茶的质量,在干燥度和净度上必须有保证。”廖小文说,自己有600亩茶园,但这只占到年销售量的10%,90%的量则来自于自己长期合作的几十家县内茶农大户,他提高了收购价格,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以此保障安吉白茶的质量。

  今年3月份,廖小文将自己的茶叶店搬到了安吉·中国茶城,并以自己的名字“廖小文”注册了品牌。“有了品牌,责任心更重了。”廖小文说,今年,东北三省的经销商也自动找上门采购茶叶,让他看到安吉白茶的影响力,“这是全县茶农的致富产业,一定要维护好这一品牌,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品牌建设:提高品质提升经济效益

  安吉白茶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研究引种的10年,扩大规模的10年,品牌发展的10年。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安吉白茶从一棵茶树变成一个产业,从几亩发展成目前的17万亩,从小部分人群参与变成目前全县有10多万从业人员以及20万左右的季节性参与采摘的采茶工,茶叶生产从作坊式加工变成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为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6000元,这些变化,实际上来自于我县对安吉白茶品牌建设的推动。

  安吉白茶作为一个成功的茶产业,是安吉白茶“文化底蕴、品种特征、产业类型”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发展史,也是我县长期以来以品牌塑造作为切入点的一个品牌由弱到强的产业发展史。

  自2001年1月“安吉白茶”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证明商标之后,我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扶政策举措和举办各类推介活动,全力推进“安吉白茶”品牌建设。2008年3月,“安吉白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浙江省第一个茶叶类“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为让广大白茶农户共享“安吉白茶”驰名商标品牌效应,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培育子商标,鼓励安吉白茶经营者注册自主商标,发展安吉白茶经营者的个性文化。溪龙乡黄杜村茶农薛勇不仅会种茶,而且会卖茶,在国内拥有自主品牌“雅思”商标后,又将自己的商标在德国、韩国申报了国际注册,开本地茶叶类商标国际注册先河。2011年“雅思”商标又被省工商局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据薛勇介绍,他用了“安吉白茶”驰名商标和自己的品牌后,安吉白茶干茶最高价格卖到了3000多元一斤。

  近年来,我县又积极培育安吉白茶“金字塔”式品牌集群,通过优质商标的“顶天立地”,推进整个产业品牌的“铺天盖地”,走出了一条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农业增效、茶农增收。

  去年,安吉白茶产量达到1810吨,产值达到22.58亿元,并连续七年跻身全国茶叶类区域公共品牌十强,品牌价值达31.74亿元。去年我县“安吉白茶富民产业项目”以其富民成效,还成功入选了全国“2016年民生示范工程”。在品牌建设上,安吉白茶已成为国内农产品品牌运作的典范。

  2013年,我县为保护原产地安吉白茶的发展,对全县安吉白茶茶园颁发“茶园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安吉白茶金溯卡,实现了安吉白茶交易结算的电子化,完善了安吉白茶质量可追溯体系。

  “目前县域外的白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万亩,原产地安吉白茶只有打好自己的品牌,维护好这一品牌,保证自己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才能持续发展。”县农业局安吉白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赖建红说,未来安吉白茶发展将继续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为乡村旅游发展增绿添彩。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