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安吉时政新闻

“老医生”庄翠琴见证医疗卫生事业巨变

  人物名片:庄翠琴,现年80岁,老家上海,1952年从上海卫生助产学校毕业分配到杭州从事医疗工作,两年后调至孝丰,再后来,她在县人民医院一直干到退休,1990年被医院返聘,工作到75岁。

  回忆起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庄翠琴感慨万千。解放之初,安吉、孝丰两县仅有2所公立卫生院。1952年,两县的区卫生所加起来也只有6所。

  1954年她从杭州调至当时的孝丰县卫生院,当时整个卫生院全部职工20多人,一幢平房,几张病床,没有单独的手术室,更没有X光机器。一只木质听诊器、一只血压计、一把产钳、一只骨盆测量器,四样东西就是妇产科的“全部家当”。

  “一个上海小姑娘从杭州调至乡下,看着那些落后的医疗设施和工作环境,心里还是有很大落差的。”庄翠琴回忆道,但是当时人们的组织观念很强,还是服从安排,经过一段时间习惯后,也安下了心。

  1959年1月,递铺区卫生所改建为安吉县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安吉、孝丰人民医院分别改称安吉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从此形成了3家人民医院共同发展的格局。

  庄翠琴在孝丰卫生院工作了5年之后,在1959年调至梅溪的第二人民医院。时光荏苒,又过了5年,庄翠琴调至递铺第一人民医院(现在的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一直工作到2007年。当时医院的平房变成了两幢二层的楼房,有两个病区。那时的医疗设备比50年代要好很多,有了小型的X光设备和单独的手术室,妇产科也能进行当时计划生育的四项手术了。

  “70年代,我们妇产科已经可以进行剖腹产,当时在全县算是领先水平了。”庄翠琴回忆说,由于那时老百姓还不重视产前检查,婴儿出生缺陷也比较多。

  1983年,县人民医院在现在的湖滨公园大茶壶处建起了一个三层病区,分为内科、外科和妇产科,妇产科第一次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病区。第二年,又成立了婴儿室。

  80、90年代是我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期,心内科、五官科、口腔科、眼科等许多小科室都建立健全起来,心电图、B超室都有了,X光设备也比以前先进不少,门诊逐渐开放。“80年代末引进的B超设备非常重要,对当时我们县医生的诊断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紧接着90年代就引进了CT设备。”庄翠琴强调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派出去进修的医生更多了,地方也不再局限于湖州,而是去杭州、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医务人员的水平提高非常快。

  “以前的医患关系淳朴而简单,医生也很受人尊重。”庄翠琴说,50、60年代从医的条件十分艰苦,群众生了病在初期往往不愿意主动前来问诊,临危时家人才来找医生,“记忆中我经常要赶几十里路出诊,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脚都磨出了泡,到了群众家里还得立即镇静下来,诊断情况,有些还得立马进行手术。”

  “那时候,医院晚上9点就会熄灯,晚上的加急手术全靠一盏煤油灯照明,眼睛酸了,就使劲地眨眼。现在回头看看,那时候还真是考验医生啊。”忆起往昔的艰苦岁月,庄翠琴笑道,当然,辛苦还是值得的。每当有病人家属前来感谢她的辛勤付出时,她总是微笑着谦虚地重复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1990年,在医疗一线工作了38年的庄翠琴到了退休年龄,可是医院方面仍然希望庄翠琴带着她丰富的临床经验继续留任。一转眼,她又在医疗战线上干了17年。

  “近10年来,安吉的医疗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庄翠琴感叹说。

  2005年,梅溪的第二人民医院并入了第一人民医院。最近,浙江医院、省中医院等省城大医院还与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合作,成立分院,安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城专家的服务。除了5家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也遍布各个角落,基本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就近治的就医环境。不仅如此,老百姓持医保卡还可在部分省城医院直接看病报销。

  现在的医疗条件跟过去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是,原先淳朴的医患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医者父母心。我想,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只要带着真心,仔细替每位病人看病,医生都会受到尊重。当然,患者也要多多体谅医生的艰辛。”采访结束时,庄翠琴如是说。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