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安吉时政新闻

老移民孙大庆讲述与递铺的三十载“茶缘”

 
  人物名片:孙大庆,现年50岁;原籍浙江海宁,1981年分配到安吉土特产公司,从事茶叶收购与技术指导;2000年在递铺开办了缘缘茶行,至今从事茶叶生意。

  一爿不大的店铺,柜台里摆放着山核桃、笋干等各种安吉土特产。见到孙大庆时,他正从冷柜里取出安吉白茶干茶,称重后小心翼翼包装。一口流利的安吉本土方言,根本让人想不到他是一名来自浙江海宁的移民。

  “我是新安吉人,也是老移民,扎根安吉32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交谈中,孙大庆总是面带微笑。他说,与安吉结缘,离不开茶叶。他回忆,国家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自己阴差阳错地就读了原来的浙江商业学校茶叶加工与检验专业。正式工作前在晓墅收茶站实习,1981年分配到安吉土特产公司,从事茶叶收购工作。那年,他才18岁。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安吉,没有名茶,只有机制茶炒青,手工茶毛尖、幼青。递铺县城也很小,压根没有专门买茶和卖茶的地方。孙大庆记得每年春茶上市,茶农把茶叶放在塑料袋或竹篮里,一大早赶到胜利桥至总管桥一带,手上捧着茶,有的站着,有的蹲着,不停地叫卖。当时买茶的客人并不多,卖不掉的只好拿回家。

  1984—1985年,茶叶市场发生微小变化。胜利桥至总管桥西面出现了一个简易大棚,用毛竹、塑料布搭建而成,这就是最初的安吉茶叶交易市场;1988年,县政府在天目桥边正式建立茶叶市场,几十个茶叶生意人以开店的形式开始销售茶叶;直到90年代初,天目桥茶叶市场开始分化,茶叶市场发生天翻地覆变化,县城各条大街上开起了几十家茶叶店,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数千户。如今,各类茶馆也如雨后春笋涌现。递铺小城可谓茶香氤氲。

  “当时安吉每年茶叶产量5万担以上,也算是全国茶叶重点县。”孙大庆表示,30多年前,茶农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只有每个乡镇供销社下的收茶站,共计24个。大部分农户将茶叶卖到收茶站,极少数茶叶根据计划调配到周边县市。

  孙大庆是当时安吉的茶叶主评,不少收茶站在茶叶质量评定中产生分歧时,就将茶叶罐装密封后,运送给他再次评定。“有些连自己也无法确定,我就拿到省、市等更高一级机构评定。”他说,制度上有严格规定,茶叶带出本县,每个人只能带2斤,超过这个数量要到他那里办理出口证。外地人买安吉茶叶事先下单,根据计划发货,不能任其随意挑选。

  在孙大庆看来,安吉的名茶还真不少。“比如章村的花屏香茗,还有梓枋雀舌、梓枋幼青。”他介绍,科研部门在不断开发安吉名茶过程中发现了安吉白片和安吉白茶。记得安吉白片在一次参赛获奖后,一炮走红。安吉白茶最初撒籽进行有性繁殖,又经压条繁殖。多次尝试后,最后扦插效果最好,发展到如今10万亩面积。

  可喜的是,2000年孙大庆开办了自己的茶行,取名缘缘。他说,32年里不仅见证了安吉茶叶的发展史,更是目睹了安吉县城的变迁。孙大庆以笔名“茶人”写了《递铺情愫》上、下篇,字里行间倾注了自己对安吉这座城市特殊的感情。一篇非遗项目《梓枋雀舌茶制作技艺》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他与茶的不解之缘。采访结束时,孙大庆袒露心声,城市的发展不在于大,而在于群众生活品质的飞跃。生活愉悦,身心舒逸,才是最好的。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