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07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程永军
编者按:安吉,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截止到目前,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文物遗存点1000余处。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 余件,二级文物50 余件,三级文物近千件。无论是文物古迹数量和级别,还是馆藏文物数量和级别,皆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是名符其实的文物大县。
为了让更多的县内市民和外来客人了解安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在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本报与安吉生态博物馆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全面介绍安吉的历史文化遗产。
旧石器时代—安吉为太湖流域古人类的发祥地
11省道溪龙工业园区东侧一处沿山坡由南向北延伸的丘陵岗地,红土堆积、植被茂盛。这里,就是上马坎遗址。
上马坎,一个不被人们熟悉的小地方,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神秘的面纱被揭开。2002年10月,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考古所、安吉县博物馆共同组成的旧石器考古调查组,在西苕溪下游的上马坎最早发现了浙江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该遗址的三个相互叠压的文化层,属旧石器时代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地层,距今为1.2—78万年。同时,遗址内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打制石器。
上马坎遗址的发现,不仅将安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而且填补了浙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的空白,奠定了安吉作为太湖流域古人类的发祥地的重要地位。
除上马坎遗址外,安吉境内共发现旧石器文化遗址18处。
新时器时代—安吉为南北文化的交流通道
新石器时代,安吉人的足迹已遍及整个西苕溪流域,其中以递铺为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聚集中心。
通过对安乐、芝里两处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此一时期的安吉人,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长江下游整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为4100至7100年左右),延绵不绝,从未间断。2005—2006年发掘的芝里遗址,在仅1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墓葬200余座,其数量和分布密度是目前已发现的同时期遗址中的全国之最。同时,比照安乐、芝里两处遗址出土的器物与周边其它地区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型的器物,发现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安吉地方特性。由此证明,安吉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南来北往的古文化通道,担负着将中原文化向东南沿海传递的重任。
商周时期—安吉为吴越楚文化的赋存地
经历了漫长的旧、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开始跨入文明时期,正是良渚文化这缕文明的曙光,惠泽于它所在的土地,降福于良渚人的后裔——越国先民,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奋图强,勇于创造,走上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安吉地处太湖南岸,是越人的聚集中心之一,至今,境内仍有大量的越文化遗存:古城遗址、龙山笔架山墓群、牛头山敌台等是展示这一辉煌历史时期的代表。在绵延起伏的龙山笔架山山脉,一座座隆起的土墩,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且排列有序为太湖流域所罕见。其中,数座土墩高大如山,隍壕围护,气势恢宏。2002年发掘的一座战国墓,出土器物103件,其中玉器达60余件。这些玉器属于当时王公贵族阶层携带的装饰品,是身份、地位及财富的象征;2004年发掘的越国贵族大墓,从出土的玉龙形佩、漆木盔甲、玉扳指等器物分析,墓主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一位领军的男性首领。
位于递铺镇古城村的古城遗址,背靠九龙山,面向笔架山,城址面积33万平方米,土筑城墙和护城河至今保存基本完整。
2002年,浙江省考古所对古城遗址进行了科学试掘,初步弄清了该遗址的始建年代和建筑规格,城址内文化堆积丰厚,上至春秋、下至西晋。尤其是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瓦当类建筑附件和祭祀建筑遗存,是迄今为止了解到的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
战国晚期,楚败越,安吉成为楚国辖区,也是目前浙江境内唯一发现的楚文化遗存地。截止到目前,在天子湖上马山已发现楚文化木椁墓近10座,出土器物百余件,其中,不乏有精美的漆木器、青铜器和彩绘陶器等。在这些楚文化墓葬中,以2006—2007年发掘的五福楚文化贵族墓为之最,无论是墓葬规模、陪葬器物、墓主人级别等,皆引起了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秦汉时期—安吉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郡治所在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于安吉境内设鄣郡郡治。郡,作为秦汉时期的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当时鄣郡的管辖范围为:新安江以东,茅山以西,即东至江苏溧阳,西达安徽黔县,北界长江南京之六城十七县,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境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山水相间、人民勤劳,巍巍然是一个十足的富裕之郡。
天子湖上马山遗存的两汉时期的古墓葬,其数量之多、文物之丰、规格之高,是浙江境内同时期文物遗存之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物部门在这里抢救发掘了大批的古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发掘土墩近300余座,墓葬近千座,出土文物万余件。墓葬中出土的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众多、品种丰富,且早、中、晚各个时期俱全,亦是浙江境内少有的。部分墓葬出土鼎、盒、壶、瓿组合,进一步证明了该墓地等级之高,墓主人地位的显赫。
三国时期—安吉出现了朱氏祖孙三代朝廷命官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急剧衰落,各地的割锯势力逐渐脱离中央,雄霸一方,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当时的安吉属东吴集团的管辖范围,由于地缘、信仰、习惯相同,这里曾出现了许多或是驰骋沙场、英勇善战,或是出谋划策、治国有方的吴国文武将才,其中尤以朱治、朱然、朱绩祖孙三代在东吴朝廷中最为称道、战功最为显赫,千余年来广为传颂。因为朱氏祖孙三代出身于当时的安吉县顺安乡姚坞(今三官),三官的由来源出于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物部门在天子湖的天子岗发掘了一座三国时期的高规格墓葬,出土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10余件。这些器物与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器物基本相近,推断为朱氏家族墓。
唐五代—灵芝塔、灵峰寺见证了安吉社会历史的变迁
东汉时期,塔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从早年作为供奉舍利或佛教高僧圆寂后埋葬舍利的建筑物,到作为佛教传法、弘法的象征,并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的楼阁式佛塔。五代吴越时期统治者笃信佛教,在境内广建佛塔、寺庙,从而使塔寺的数量、风格、工艺达到了高峰,其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灵芝塔和灵峰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据文献记载,灵芝塔原建于永安禅院内,是佛教寺院内存放舍利的纪念建筑物。同时,安城是古安吉县城所在地,灵芝塔距安城只有1公里,站在灵芝塔所处的南山麓,安城城尽收眼底,灵芝塔也是古安吉县城的标志。古西苕溪流域河床深、河面宽,水上运输繁忙,船舶以西苕溪岸边的灵芝塔作为航行标志而不失方向,灵芝塔发挥了千余年的导航作用。
千年古刹灵峰寺始建于五代,吴越王钱缪(825―932)重佛尚施,曾两次游览该院,因赐予“灵峰长兴”匾额,院容振兴。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日本东拙禅师,于元全正年间(1341―1368)从海路入中国,欲往印度未成,亦留居住持,直至圆寂。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禅师,晚年住持于此十余年。当年的灵峰寺僧人多达四五百人,不亚于杭州灵隐寺。
宋代—安吉成为宋王朝抗击北方金兵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安吉境内的天目山东西两支山脉中,遗存着大量的宋王朝抗击北方金兵而构筑的军事防御设施,诸如关隘、瞭望台、古道、弩台等。
在这些军事设施中,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天目山西支山脉杭垓境内的董岭关、岳寨,天子湖境内的牛头山敌台,递铺境内的九龙山营盘基等;天目山东支山脉天荒坪境内的战场山营地,递铺境内的石塔岗战马墩系列遗存,递铺境内的独松关和古驿道,递铺境内的烽火山和高坞关及半岭古道等。
宋末,北方金兵侵犯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长江与天目山脉成了二道坚固的天然防线,为宋王朝抵御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位于独松岭的独松关,由于地处建康(今南京)至临安(今杭州)之要道,且地势险要,成为宋兵与金兵的必争之地。独松关的失守,直接导致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明代—安吉曾作为安吉州治所在地
安城,安吉县城简称,从唐晚到民国,安吉人以安城为中心,经营了1000余年,使之发展成为市井建设布局周密,达到九街十八巷、十二牌坊、七十二水井的规模;街巷纵横交错,主要街道石板平铺,小巷均由卵石铺就;楼阁、亭台、花园、假山、池塘等庭院式建筑错落有致;府衙、文庙、祭坛、学宫等一应俱全;城防体系完善,城外桑树成林,绿竹成荫,“地富丝枲,人用饶益,豪商杰贾,万里辑辏,蔚为东南大邑。”成为当时浙北商贸的主要集散地。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升安吉县为州,领孝丰县。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降安吉州为县。安吉作为州治长达28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城城墙,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城墙采用墙体——护城河——土斗埂三重防护体系、开闭式城门、防水槽闸合一,这在全国同时代城墙建筑中极为罕见;城墙历经明、清及民国的多次修葺,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对研究建筑技术、材料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安吉境内的明代遗存以鄣吴为最丰,“天官墓”、木门楼、穿村小溪、月亮塘、吴氏宗祠等折射出当时“小小孝丰县,大大鄣吴村”的盛况。
清代—安吉成为各地移民的汇聚地
历史上,安吉有过三次移民迁徙,最大一次是清咸丰末同治初年的“太平天国战争”后清廷实行的“招徕垦殖”政策。太平天国前,安吉、孝丰两县的人口有59万,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及由此引起的饥荒、瘟疫,两县人口锐减到1.8万人。
安吉历史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河南、安徽及浙南地区。各地移民的聚集,造成安吉“十里不同风,百里勿同俗”、“离城十里路,各有各乡风”的多元文化景象。安吉共有各类非遗项目119项,将近占整个湖州市总量的二分之一,这显然是移民文化的结果。
安吉历史象西苕溪一样源远流长,无有间断,值得我们每一个安吉人骄傲与自豪。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