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安吉人文频道 > 故鄣历史

董氏故里寻旧影

  在浙皖交界处,有一个名叫杭河的小村庄,村民们在这里安静地生活着,村子不大,320户人家,就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曾经却出现过不少决定村里人命运的人和事。而这里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一座董氏宗祠和山边的一口“万户井”。记者带着对这个神秘小山村的向往,走进了这个历经变迁的小山村——杭河村。

  青瓦白墙,在杭河村村头,远远就能看见小斜坡上一个规则的长方形结构的房屋,那就是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董氏宗祠,为了及时抢救这一文化遗产,目前村里正在组织工人进行修复。如今,房屋已经不像当初那么富丽堂皇,但房屋横梁上各种精美绝伦的木雕,依然夺人眼球。木雕的图案以人物为主,大多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依稀还能感受到当时的董氏家族在此生活时的一些影子。

  董氏宗祠:集大成的江南古建筑

  屋子的北面,100多年的古银杏,200多年的老槐树,还有300多年的榧树一直屹立不倒,如今,她们是董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时仅存的见证者,而她们的沉静却又让人不得不对100多年前发生的事充满想象。

  通过寻访了村里的部分老人,记者了解到,董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70年,也就是同治年间,建造工期历时3年,至今已有140余年历时。它最初的主人是当时的一个秀才,名叫董贤坤。“他是个丈师,专门给人丈量土地。清末桐杭、杭河、岭西这三个村的土地买卖都是要经过他的丈量计算。”64岁的戈重志告诉记者,通过董贤坤的努力,董氏家族逐渐在杭河村成了一个大户人家,平日里除了给普通老百姓丈量土地,董氏在此地有山有田,家族日渐兴旺。

  董氏宗祠原本占地面积约640平米,分主辅两部分,整体为木质结构,集江、浙、徽派建筑风格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建筑特色。今年85岁高龄的董坤明是董氏家族的后人之一,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这座大房子是很新的,内部更是精美绝伦,都是请了宁国等地最好的雕刻匠和砖瓦匠来做的,雕刻加上支架共花了将近100个工时。如今,一部分宗祠因年久失修,在长期风吹雨打中已经倒塌。现在看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约320平米。”

  董氏宗祠主体房屋的建筑结构为“一”字型,内含两天井,四水到堂。与主屋相依的品字形小屋内,内含三天井,综合为“一品”二字。“这样的布局,其实是有寓意的,据说当时董贤坤希望子孙后代中能出一位一品大员。”戈重志说,在董氏宗祠屋内天井的四角与客厅的大梁上,都配有精美的木雕。

  董氏家训:“忍”字为先

  在客厅正中的大梁上雕刻着一幅分量最重的的“张公百忍图”。因为董氏十分推崇“张公百忍得金人”这一典故,因此就把这一典故刻在大梁上作为家训,教导家族中人,遇事一定要宽容和忍耐,不能浮躁。

  虽然董氏家族的后辈中没有一人做过大官,更没有一人做过大商人,但在当地却是一直受人尊敬的大户人家。后来,董贤坤的一个儿子医术精湛,做了郎中,还义务为乡邻看病,从不收钱,只要供一顿便饭即可。“老人、小孩、妇人的病他都能看,这也给了穷苦的老百姓很大的帮助。”戈重志说,这一点似乎改变了封建时代地主大户对贫苦老百姓压榨剥削的传统观念,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也奠定了董氏家族在杭河一代山村中大户家族的地位。

  时间过了140多年,历史变更了许多。现在虽然已不能得知当年董家祠堂里进进出出的人生活的场景是何模样,但它的历史见证了杭河村的繁荣与萧瑟。如今,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董氏宗祠无论是在建筑的气势上,还是在内部结构上,迄今为止,在方圆百里都实属罕见,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原有风貌,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董氏宗祠正在进行修复和重建,不久后,董氏宗祠即将重焕光彩。

  董氏故里:“万户村”里有口“万户井”

  在离董氏宗祠不到100米远处的山边,有一口村里人世代口口相传至今的“万户井”。负责为万户井刻碑的村民吴益生告诉记者,相传在明朝年间,杭河村人丁兴旺,村庄整齐,上下两个村落连成一片。下雨天时,行人在街上走路都不会湿脚,街上当铺、肉铺等商铺林立。由于村子位于浙皖交界之处,南北往来商人将货物聚于此交易,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因此市场繁荣,经济发达,吸引愈来愈多的人来此定居,号称“万户村”。

  而关于“万户村”里的这口“万户井”,吴益生说,在清朝咸丰年间,村里曾出过两位大人物,一位是员外,一位是举人,而村口一直保存着的四块插大旗的大石墩就是最好的佐证。吴益生说,在过去,门前能插大旗的可都不是一般人家。

  两人与这口万户井的渊源还不得不提到当时村里遭遇的一场大瘟疫,两人为了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就发动村民在此挖了一口井,如今虽然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霜,井水依旧清澈,水质甘甜,附近村民依旧在这里取水,不论春夏秋冬,这口井里的水从不干涸。

  此后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就是喝着这口井水繁衍生息,如今,古井已没有了往日挑水之人熙熙攘攘往来于此的景象,但杭河村的村民为了纪念“万户井”的功绩与历史,重新修复了古井,并立碑刻文,以示后人,世代相传。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