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安吉人文频道 > 故鄣历史

压箱底的纳鞋工具

 
 
 
 

  如今,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爱穿布鞋,旧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穿的都是手工制成的布鞋,做布鞋便是每个女人必学的针线活。如今的婆婆妈妈们很少再去做一双布鞋了,可不少妈妈们的压箱底里总能翻出几件当年用来制作布鞋的工具。有着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的工具一代传一代,虽然这些工具大多已不再使用,但珍藏着那段属于婆婆妈妈们曾经的年轻的岁月。

  顶针:年轻人已不认得,以为是戒指

  黄铜或是黑铁环箍成圆圆的环状指套,指套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凹痕,如今的不少家庭里都能找到这东西,这便是女人们缝纫时常常用到的顶针。

  收藏着这一枚小小的顶针的赵阿姨说,现在她缝补衣服的时候还时常用到这铜顶针。赵阿姨说,别看一双普普通通的鞋底,要纳好却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力气。鞋底上的针眼必须均匀缜密,所以每扎一针,都要找准位置,不能偏离,又不能重复。鞋底很厚,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扎进去,有了这枚小小的顶针她便能省下不少力气。

  赵阿姨将顶针戴在了中指,取来一根针,将顶针定在了针尾,“做鞋子要纳鞋底,遇到薄一点的鞋底就用顶针抵着针尾用力推尽鞋底里,这样可以以免伤手,而且不用多费力就可以穿透鞋底。”

  “这个顶针是从我妈那传下来的,小时候像这样的顶针家里有很多个,黄兮兮的是铜做的,黑漆漆的就是铁做的,每个都沉甸甸的,不像现在很多顶针是用锡做的轻了不少。”赵阿姨说,以前的生活可不像现在,小城镇没有鞋店,每一双布鞋都要女人们亲手缝制出来;而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穿有补丁的衣服,也不用亲手纳鞋底,顶针作为家里曾经必不可少的物件,便也慢慢走出人们的视野,连她读大学的女儿有次见她戴着顶针在补缝衣物时还问她,“妈,你怎么戴着个戒指缝衣服啊。”

  铜锥子:这个两百年历史的小物件是妈妈的嫁妆

  说起做鞋子,最关键的便是纳鞋底,“做一双鞋底要用上新布和浆糊。”赵阿姨说,做鞋底的过程很是复杂,先要做一个袼褙。用面粉搅拌成浆糊,把布条撕成的布片均匀地铺在上面,涂一层浆糊铺一层布,直到够厚了,在阳光下晒干,袼褙就做好了。有些人家中用旧布做袼褙,袼褙晒干后比较软,用顶针顶着针尾就能穿透鞋底;有些人用新布做袼褙,做出来的袼褙又厚又硬,一般的针是穿不透鞋底的。“遇上厚的袼褙就得用上它啦。”说着,赵阿姨又拿出了一件小玩意儿。

  铜制的锥子成水滴状,“水滴”的尖端有个圆圆的小洞,赵阿姨指着小洞说,“这里原来还要插一根针,那针可比纳鞋底的针要粗壮很多;针用一个小铜环固定的,可惜搬家的时候针和铜环都不见了。”这铜锥子就是用来穿透厚鞋底的,遇上难穿透的袼褙,就先用同锥子打个针眼,细针一溜烟便穿过鞋底了。

  “这东西少说也有两百年历史了。”说起用铜锥子打洞的历史,赵阿姨笑着说,这把铜锥子是自己母亲的外婆留下的嫁妆。“原先这把锥子全身是铜黄色的,你看这么多代传下来被摸黑了,锥子原本的黄色都见不到了。”那时的女人们必须会做鞋子,这东西也就一代传一代传到了现在。

  其实这把铜锥子还算是个“外来户”,“用这铜锥子纳鞋底的方法在金华义乌一带比较多,在安吉不少人家中常用一把木头做出的针夹子将针钳过鞋底。这把铜锥子是我母亲的嫁妆,跟着她从金华一起‘嫁’到了安吉。”

  鞋楦:一百年前就用它固定鞋型

  “这还是我妈妈那时候用过的,到现在算算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拿来固定布鞋鞋型用的,一直叫它鞋帮子,要用专业的说法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本来一直是我母亲拿着的,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我回娘家拿来用了一次就一直放在我这了,再说家里其他几个都是兄弟,也用不上”,家住昆铜乡化家坞的肖奶奶笑着说。

  拿着肖奶奶递来的东西仔细端详了一番,不是什么上好的材质,没有细致的加工,没有精美的图案,棕色的普通木块,一只鞋里有三四块,可以完整拼出一只脚的形状,长年的使用抚平了它的毛糙,它的表面现在变得很光滑,拿出来的时候用一块布包着,这个就是鞋楦,用来固定鞋型,和现在市场上所卖鞋子里的泡沫、报纸等有相同的作用,但是它要坚硬的多,这样才足够的把一双新做好鞋的鞋型给撑出来。

  “这个模型也有大有小的,小孩的就要小得多,这个就是大人用的”,据肖奶奶介绍,每次新鞋做好了,把这个鞋楦放到鞋里和拿出来的时候都特别吃力,她自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一般都是她老伴忙完了过来帮她一把,也算有他老伴一半的功劳吧,说起这,肖奶奶一脸的幸福,“这活还是跟我母亲学的,小时候家里穷,根本买不起什么鞋,穿的鞋基本都是自己做的布鞋,父母能把我们四个孩子拉扯大也算有它的功劳呢,不过现在也没有谁穿这种鞋了,基本都买鞋穿了,虽说用不上但还是想着留着它,总能想到一些以前的事”。

  鞋拔:穿布鞋少不了它

  在高禹镇路南自然村周祖培爷爷的家中,珍藏着一个存放了60几年的“鞋拔子”。这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样不足为奇的物件,可在85岁的周爷爷心里,这可是他心爱的“宝贝疙瘩”。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值钱的古玩,但对周爷爷来说,却是寄托着对老伴深厚的思念之情。

  这个“鞋拔子”长约160毫米,最宽处约45毫米,上端打了一个小圆孔。记者注意到,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鞋拔子”的两侧边缘已经泛绿了,表面也泛起了“黑斑”,原本刻在上头的字也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本来有一对的,后来搬家的时候不知怎的就弄丢了一个。”周爷爷说,虽然在当时看来,市面上“鞋拔子”挺多,丢了也不在乎,现在想来却挺遗憾,因为这对“鞋拔子”是当初结婚时老伴的嫁妆,现在老伴去世了,看到它也就会想起老伴,睹物思人,“鞋拔子”渐渐成了周爷爷的“心头物”。周爷爷解释说,当年都是自家做布鞋穿,为了以后穿起来更合脚,所以新鞋一般是宜小不宜大,所以不借用“鞋拔子”,是很难将脚塞进去的。

  看到这个“鞋拔子”,孙女周晶深有感触,“我记得小时候住在爷爷家,每次他出门之前我都会给他提鞋,因为布鞋太难穿,不借用‘鞋拔子’很难穿进去。刚开始是觉得新鲜好奇,后来渐渐好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给他提鞋。”在周晶的印象中,“鞋拔子”总是锃亮的,“小时候妈妈和奶奶闲下来就会纳鞋底、做布鞋,所以‘鞋拔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物件。我已经记不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被闲置,总之后来都是买鞋子穿,就不怎么再需要‘鞋拔子’了。现在逛商场买鞋子,有时候售货员还会拿出‘鞋拔子’帮我提鞋呢,虽然那些是塑料的,但也会想起自己小时候给爷爷提鞋的情景。”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