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04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文/摄 周刊见习记者 朱陈琛
山居杂咏
桃州佳胜在东南,地近蓬莱尺五天。
绿水绕村村隔水,青山挡路路环山。
晴空可揽当头月,盛夏须防午夜寒。
采药归来谁作伴?白云扶我到门前。
在这首诗里面,诗人描绘了一个青山绿水相互环绕的小山村,那里风景宜人,山峰高耸入云,夏季还能避免酷暑的考验,更有明月、白云作伴,颇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按照诗中的说法,这个被崇山峻岭环绕的小村庄,就坐落在古安吉县城的东南方向,诗中的“尺五”二字,正是此地曾经用过的地名“尺五村”,也就是如今的南北庄赤渔村。而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时期当地的一位有名的诗人,名叫朱正初,号六泉居士,据说是一位隐居诗人。
如此仙境般的小山村,如今是否还留有诗人当初神游时的痕迹,这位朱正初与这赤渔村又有何渊源呢?尺五和赤渔这两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带着这份好奇,记者便探访了这个远离尘世的赤渔村,打听后才知道,这赤渔村一共有方、王、朱三个大姓,而这其中的朱家,正是朱正初所在的家族,生活在村里的朱家后代,如今共有200多人。
今年已过80岁的朱敦祥是如今朱家年岁最高的老人,他告诉记者,朱家本是从浙南地区迁到这里的,具体年代早也没人知道了,但是家族里面还留有一些说法,说第一代人来这里的时候,询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就说,这里叫康岭,那人一听,觉得这个“康”正好跟猪吃的糠同音,而他们又正好姓朱,认为这是天意,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朱家的第一代人都住在这里的六泉山上(也就是朱正初的居所),后来朱家的一个儿子要娶王家的女儿,但王家的女儿却不肯上山,最后王家就把自己的一片地陪嫁给了朱家,从此朱家就搬到了山下来住了,后来还在那里建了祠堂和花厅,成了一个大户人家。
说到朱正初,村里人几乎都有耳闻,但是又都只是一些碎片式的记忆,在朱家的另两位位后人朱德宝和朱仁楠的记忆中,朱正初应该是朱家历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而且还和吴昌硕是好友,文化大革命以前,朱家还曾留有一幅由朱正初、吴昌硕和另外一位昆铜文人共同合作的字画,可惜东西早就没有了。
不过他们告诉记者,朱家有一本家谱,被另一位朱家后人朱建华保存着,里面有关于朱正初的详细记载。
这本家谱被完好地保存着吗?上面真的有关于朱正初翔实的记载吗?离开了赤渔村,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本《朱氏宗谱》。在宗谱第三卷中果然记载了朱正初的生平。这位六泉居士,曾在同治十一年考上了直隶州州判。(注:州判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而对于朱正初的一生,宗谱是这样记载的:“生平朴实无华,矢志上达,屡困围场,好作诗赋古体,最喜周急济公,遇事排难勤解,不信僧道巫医,激昂慷慨,乐善从公事,母至孝抚姪。”
朱建华说,关于诗中的“尺五”这个名字,一般理解都是形容山高,取了“离天一尺五”的说法,其实另一种说法倒是更值得品味:说是有个进京赶考的人,衣衫褴褛,经过此地,感觉累了就坐在渔桥上休息,这时来了一个穿长衫的人,问小伙子干什么去,他说去赶考,那个穿长衫的人就说,既然是去赶考,那我就先出道题考考你,于是就出了一个对联,上联是:“尺蛇出动量量九寸十分。”这个年轻人正在思考,这时河边来了一群鸭,于是他便脱口而出:“五鸭下河数数两双一只。”穿长衫的人听了很高兴,并严肃地告诉这个年轻人:“你已经被录取了。”这位年轻人当官后,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就把这里取名“尺五”。而曾经官场失意的朱正初,是否也在用“尺五天”,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苦楚呢?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