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安吉人文频道 > 故鄣历史

安吉地名中的历史文化

  近代以来形成了地名学这门交叉学科,融汇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内容。地名乃历史产物,稳定性强,保留了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从安吉若干历史地名入手,追溯其中蕴含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

  鄣吴。在南宋建炎初年宋高宗南度之时,“公(吴氏始迁祖吴谨,吴昌硕先祖)不欲居都会,携眷再泛苕水,曲折寻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鱼池乡。故鄣本汉郡,村在深山中,公乐其风土,遂家焉……”(《吴氏家谱》)后经繁衍,吴成当地大姓,该地遂称鄣南吴家村,简称鄣吴。至清咸丰前,有人口四、五千。民谚有“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县”之说。然经太平天国战乱,正如吴昌硕在《别芜园》诗中所说:“在昔罹烽火,乡闾一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

  南北庄。原名朱凌村,因村中有朱、凌两大姓。三国吴武骑校尉领兵朱才,元总领所干官、湖州路教授朱焕文,官至秘书少监的元代进士凌时中(1260—1334)、集贤学士凌樊翁等均出生并归葬于此。后习称南北庄。村南原有华严寺,寺北有宋梅,梅花六出。“北庄梅花”为历史上的“鄣南八景”之一。

  义士塔。南北庄东南2公里。相传村上原有议事榻,是三老(汉制一乡之长)集议乡事之地,后演变为义士塔。

  尺五(赤渔)村。原名六泉村,村北有六泉山,相传有六脉泉水汇于村中。清末与吴昌硕多有交往的朱正初是该村人。朱正初(生卒年不详),字旭楼,号“六泉山人”,同治五年(1866年)举人,有诗集《山居杂咏》。较有名的一首:“桃州佳胜在东南,地近蓬莱尺五天。绿水绕村村隔水,青山挡路路环山。晴空可揽当头月,盛夏须放午夜寒。采药归来谁作伴,白云扶我到门前。”此诗大受村人好评,遂用尺五村代六泉村。村名因诗而易,可谓佳话。后因与本县赤坞村之地名音似,改称赤渔。

  余墩。明洪武中期,本地名儒余铨征命为文华殿大学士。

  太祖朱元璋延为上宾,后归葬故里,墓在今村西大云塘上,原称余家坟墩,简称余墩。

  戴村、李村。双一行政村中历史悠久的自然村。据1949年后建房时发现的几十口枯井和山坞中残存的屋基推测,汉代已有人群聚居。宋代,李村名叱石山,戴村名戴阳村,属凤亭乡沉珠里,清代属凤亭乡。据清同治版《安吉县志》:“凤亭乡村落颇多,而李村与戴村为最著”。李姓始祖,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广德迁此,以姓名村。戴村原是戴姓聚居,后戴姓渐少,朱姓增多,现以朱姓为主、方姓为次。朱姓于南宋乾道三年(1167)由安徽篁墩迁入;方姓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由六泉村(今县内南北庄乡赤渔村)铜岭迁此。

  船村。相传在太平天国战乱之前,此村有二千多人口,村内有三庙、三祠、六个五圣堂、十八弯弄堂,地形似船,故名船村。

  横路。名称来源有二。一说从潘村至村原有一条石子路,长一华里,村在路尽头。另一说法:相传康王(宋高宗赵构)南逃时经过此路,故称皇路,后演变为横路。

  五鹤。相传清代以前此地荒无人烟,后有5名逃难妇女栖居。清同治年间人口渐增,称五女庄。民国时属南屿乡。1956年,取五云里和鹤岭两地名首字,称五鹤。

  上墅。相传明代江苏人,曾任吏部尚书的周贤儒与本村周姓有叔侄关系,每年都来探望叔父。周家遂在此地建别墅18幢,称“尚书别墅”,后以简称上墅,且为村名。

  水口。其名来历有二。一说来自原山河、港口两乡之水在管舍汇合后,到水口村东急转而下(现已改道)。村在水旁,故名“水口”。二是传说递铺营盘山、下扇等地,从前常有驻兵,这里是放牧战马和马匹饮水处,故以“水口”名之。

  净土。太平天国战乱前,此地有一规模较大的观音庙,称此地为佛教净土,故名净土,后庙毁建村。

  祠山庙。下扇村西南1.5公里,村北原有祠山庙,村以庙名。祠山庙祭祀的是汉鄣郡太守张勃。最盛时孝丰县境内共有23座同类之庙,以西南部为多。张勃因治水有功,老百姓争相祀之,相传其为猪龙化身。

  范潭。在浒溪东岸,相传清朝中期有范姓富户居此。浒溪绕村而过,村西有深潭,故名范家潭,后简称范潭。

  午庄。相传此地早年有严姓人家,官高势大,门前竖8根旗杆。严宅正南朝向,即“子午向”,故名午庄。同治版《孝丰县志》称“五庄村”。“五”、“午”乃一音之转。

  万亩。传说地名来历有二。一是村处万亩田畈之中。二是本村早年有王姓大财主,拥有万亩田地。

  鹤鹿溪。系安吉历史名村,原名下洛溪,村因溪而得名。隔溪铁钯山,原有古松合抱,野鹤常涉水觅食。因土语“下”与“鹤”音近,村人遂谓鹤洛溪;又地形似鹿,为取鹤鹿同春之意,遂雅化为鹤鹿溪。历史上该村以诸氏为大姓。1949年前村中有诸氏宗祠3座,并有“诸姓鹤鹿溪”之说。

  洛四房。鹤鹿溪诸氏分支于此称“洛水第四房”,简称洛四房。

  彭宅。相传从尧起经夏、商,一直到周代,活了八百多岁的彭祖,是中国长寿文化的象征。此地曾有彭祖庙及衣冠冢,故名彭宅。宋苏澈《老彭墓诗》: “猖狂战国古神仙,曳尾泥涂老更安,厌世乘云人不见,空坟聊复葬衣冠”。

  摄湖。相传从横柏坞到该村有一百个山坞,后有人实地排查,只有九十九只,失落一山

  坞,遂称“失坞”。后雅化为摄湖。

  长潭。相传古时此处旱魃为患,赤地千里。龙王治水,门卫独角龙出而请命,因辛劳过度,体力不支下坠,形成一座大山,后人尊为龙王山。老龙气绝时,口吐龙涎,注成一潭,潭水常年不涸,因名长潭。

  七管。缫舍西北,四面高山环抱。相传早年村周边有七座庙,庙皆有鼓,称“七鼓”村。又因该村处七条山沟汇合处,亦称“七沟”。后因方音演变为七管。

  石龙(三社)。1927年陈嵘根据村中南、中、北三座庙社,曾命名为三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大队驻地石龙口,更名为石龙。在涨子坞、神游坞一带,相传曾有360座庙宇(今残存屋基和古井);海拔294米的泗洲山顶,原有庙宇36间,“文革”时被毁。经太平天国战乱人口锐减,后有温州平阳、瑞安移民大量迁入。

  村落地名之外,一些桥、山、石等的名称亦含有传说或掌故。

  天打桥。位于今剑山湿地附近,传说当初建桥时,先后三次遭遇雷击,建成后遂名为天打桥。既体现了老百姓不信邪的犟劲,又流露了草根幽默,颇堪寻味。

  孝子桥。在水口村西1.5公里。旧志载:“明朝永乐年间,岁贡姚盛以孝称,葬亲桥畔,庐焉,因名。” 清孝丰诗人王显之《原乡竹枝词》之一:“至性标题孝子桥,抱公石古依山椒。千秋懿行无双美,山自高兮水自遥。”

  吉庆桥。据旧志:“节村桥,咸丰七年里人重建,石址架木。”据传本村张姓曾出一节妇,其子登科,奏请旌表,敕题为“节村”,并立坊,村旁建桥,桥以村名,后村又以桥名。“吉村”、“吉庆”系谐音。

  师古桥。孝丰城去费家滩的第一座桥。据传桥头原有潮湖庵,庵中有师姑(尼姑),故称师姑桥,后讹为师古桥。

  抱姑山。下扇南偏西2公里。为灵峰山东隅主峰,山因石名。光绪版《孝丰县志》载:“抱姑石县东二十里,灵岩山东,山顶有长短二石,如人背负状。据传有康姓媳妇负盲姑登山避难,遂化为石云。

  狮子石。在刘家塘村狮子石水库附近。据台湾版《孝丰志稿》:“狮子石,县东二十里浮玉乡,山中有黑青色大石逼肖狮形。弘治间邑多虎患,独近石狮一里内无之。”此说源于康熙版《孝丰县志》。

  撑腰石。位于报福洪家东南1公里处,山脚路旁有石高数丈,形如大伞,可容10余人纳凉避雨,传说行人至此,以棒撑石,腰背酸痛即止,故名撑腰石。

  七贤坞。梅康桥东0.5公里。据旧志:“相传晋七贤,下有竹林坎。”《原乡竹枝词》咏之:“路转青山白水湾,悬岩一线响潺潺。寻芳直到七贤坞,又向竹林坎上还。”

  仙人湾。今杭垓镇吴村东北0.5公里。村旁有天然石洞,洞旁原有一庙。清雍正甲寅年(1734),由黄云在洞旁石壁上镌刻“溪山深秀”、“小洞天”等字样,惜1971年建公路时被毁。

  乌龟头。位于孝丰城南,北与南台上相连。相传孝丰城原来夏天无蚊,因是乌龟地。该处系乌龟头,故名。民国本地著名教育家方秉性“文革”时自溺于此。

  从上述安吉地名中,乡人可于本地历史人文略有所窥。而今对安吉新地名,特别是道路的命名,当尽量体现地方传统人文底蕴和乡土历史积淀。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