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微信 爱安吉APP
您当前的位置: 安吉新闻网>>2010新闻专题>>维基解密事件专题>>最新报道
解密“维基解密”:专揭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
2010年12月08日16:21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编辑: 肖飞

解密“维基解密”:专揭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

白宫敦促维基解密不要再“爆料”

  1971年,参与研究越战报告的专家丹尼尔艾斯伯格将一批“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震惊全世界。这一泄密事件最终导致美国停止越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蒙羞辞职。艾斯伯格也因此成了“反战英雄”,并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2010年7月25日,“维基解密”公布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再次轰动世界。这次泄密事件会不会成为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会不会像丹尼尔艾斯伯格一样成为“最危险的美国人”?

  “维基解密”以这种让人惊骇的方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们关心的是谁创立了“维基解密”?它如何运作?如何在强权的掌控之外生存?

  2010年7月30日,美国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当天参加全国广播公司一档节目,敦促维基解密不要继续公布战争秘密文件。按照他的说法,公布这些文件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危及驻阿富汗美军和为美国工作的阿富汗情报人员的安全。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7月29日说,维基解密“手上可能已经沾染一些年轻士兵的鲜血或一个阿富汗家庭的鲜血”。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则警告,泄密事件“给美军、盟军以及阿富汗伙伴带来危险”。

  但朱利安阿桑奇7月30日为公布秘密文件辩护,反驳马伦和盖茨的说法,称维基解密将继续公布其余文件。按照他的说法,公布文件可以让美国公众更好地认识这场战争,并展开辩论。

  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政府、企业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是朱利安阿桑奇。

  “维基解密”虽然致力于揭露机密,但它自己却“深藏不露”:该网站没有公布自己的办公地址和电话号码,也没列举其主要运营者的姓名,甚至连办公邮箱都没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总部在哪,更不知雇员是哪些人。

  “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该网站依靠服务器和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做了很多事情。它的创始者说,那些上传材料的人也都是匿名。由于它本身具有秘密特征,“维基解密”相对而言很少受到审查者、律师或地方政府的压力。

  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客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

  这个全球性的“泄密机器”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则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

  该网站的运营资金仍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借助现在的超高人气,该网站正想方设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会的支持。

  阿桑奇和“维基解密”

  阿桑奇这个名字据说是来自“阿桑”,或“桑先生”,是一位中国移民的名字,十八世纪初,曾在靠近澳大利亚海岸的星期四岛上定居过。其后裔后来搬到了澳大利亚本土。为了寻找耕地,19世纪中叶,阿桑奇母亲的祖先从苏格兰和爱尔兰来到澳大利亚。阿桑奇半开玩笑地说,他怀疑自己的流浪倾向来自家族遗传。

  童年在不停搬家中度过

  阿桑奇于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市。但更确切地说,他出生在一个不断搬迁的混乱家境当中。满周岁后不久,他的母亲(本文中化名克莱尔)与一位戏剧导演结婚,两人合作了一些小制作。他们经常搬家。到阿桑奇14岁的时候,这家人已经搬家37次,这使得他无法接受到连贯的教育。

  阿桑奇8岁时,克莱尔离开了她的丈夫,开始和一位音乐家交往,并和他生下了一个男孩。据她说,那位音乐家后来变得十分暴虐,于是他们就分开了。随后,阿桑奇同母异父弟弟的抚养权之争爆发了。克莱尔感觉到威胁,害怕那位音乐家夺走她的儿子。于是阿桑奇从11岁到16岁期间,就跟着她东躲西藏。

  逃亡中,克莱尔曾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的对面租了间房子。阿桑奇常到那家店里的一台“科莫多尔64”型电脑上编程。后来克莱尔搬到一个更便宜的地方,省下钱来为他买下了那台电脑。阿桑奇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破解常用的应用程序,并且在程序中发现了开发人员当初留下的隐藏信息。

  成为超级黑客被政府判罪

  16 岁时,阿桑奇得到一个调制解调器,从此他的计算机被转化成一个门户。当时是1987年,互联网站还不存在。但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系统已经有了充分联接,形成了一个隐秘的电子领域,正好可以供好奇而技术精湛的青少年肆意驰骋。阿桑奇自称“门达克斯”,这个名字来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的“高尚的伪装”。他逐渐有了一定声誉,被称为“能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阿桑奇同两名黑客组成了一个名叫“跨国颠覆”的小组,他们曾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属于国防部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网络。

  “跨国颠覆”的成员们意识到政府对他们的活动感兴趣,这一认识令探索数字空间变得更为刺激。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已对这一小组人展开了调查,称为“天气行动”。而这些黑客在设法监视着调查的进展。

  《地下》一书这样描述阿桑奇对有可能被捕的担心:“门达克斯总是梦到警察突击搜查。他曾梦到过在鹅卵石车道上的脚步声,梦到过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憧憧身影,梦到过凌晨五点,踢开他家后门冲进来的持枪特警。”到10月,他陷入了一种糟糕的状态,29日晚警察上门时,他把自己的电话接到音响上,一直在听电话的忙音。当晚11点半,肯戴伊敲开了他的房门,并跟他说:“我想你已在等着我来了吧。”

  阿桑奇被控31项与黑客有关的犯罪行为。政府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把阿桑奇和其他“跨国颠覆”分子的案件提交给法庭。阿桑奇深信,只是“参观一下”的黑客行为属于没有受害者的犯罪,他打算反击针对自己的指控。但小组其他成员却决定与政府合作。最终,他对25项指控认罪,其他6项指控被撤销。阿桑奇受到的唯一惩罚,是支付给澳大利亚政府一小笔赔偿金。

  思想蜕变催生“维基解密”

  此后,阿桑奇做着好几份工作,他甚至当计算机安全顾问来挣钱,还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物理。他原以为试图解开宇宙的秘密规律,会给自己带来智力刺激和黑客冲动。但事实并非如此。

  他逐渐意识到,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阿桑奇认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线路被破坏,那些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瓦解。泄密是信息战的一个工具。

  这些想法不久便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2006年期间,阿桑奇把自己关在大学附近的一所房子里开始了工作。他在厨房里放了一张床,以提供食宿作为交换,邀请经过校园的背包客们帮忙建网站。

  按目前的运作方式,该网站主要设在瑞典一家名为PRQ.se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空间上,这家提供商能够承受法律部门的压力和网络攻击,并坚决保护其客户的匿名性。阿桑奇说,提交的资料会首先被送到PRQ上面的网站,然后被传到比利时的“维基解密”服务器,然后再传到“另一个在法律方面比较友善的国家”。在那里它们将从“终端机”上被删除,并储存到其他地方。这些机器由一些极端保密的工程师们在维护着,这些人是“维基解密”的资深骨干。即使阿桑奇和其他“维基解密”的公开成员也“无法接触到系统中的某些部分,这既是保护他们,也是保护我们的一项措施”。这整条渠道以及通过它所传输的资料都是加密的。此外, “维基解密”的计算机每时每刻都在这些通道上传送着数十万份假文档,来掩护那些真正的文件。

  2006年12月,“维基解密”公布了它的首份文件:这是一项“秘密决定”,由索马里反政府武装“伊斯兰法院联盟”领导人谢赫哈桑达赫阿威斯签署。这份文件显示阿威斯要求聘用“犯罪分子”作为打手,杀害政府官员。阿桑奇和其他人对文件的真实性并不很确定,但他们认为,读者将帮助他们分析真伪。于是他们把这份决定与一个冗长的评论一同发布出去,在评论中他们问道:“这究竟是一位与本拉丹有联系的武装分子的大胆宣言,还是一个由美国情报机构精心设计的,旨在诋毁该联盟的抹黑战术?”

  与传统新闻业的复杂关系

  “维基解密”一直与传统新闻业保持着复杂关系。2008年,该网站发布了瑞士银行机密文件之后被起诉,《洛杉矶时报》、美联社以及其他十家新闻机构向法庭提供了支持“维基解密”的简报。该银行后来撤回了诉讼。“维基解密”成员宫格里普说:“我们跟新闻业不一样。”他认为“维基解密”是一个帮助消息提供者的团队。他说,在网站的架构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记者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

  阿桑奇不像传统出版商那样接受限制。最近他所公布的军事文件中包含有一些士兵的社会安全号码。他说,某些解密出来的内容有可能会伤及无辜的人,但是,他无法一一衡量每份文件每个细节的重要性。他说,或许那些社会安全号码有一天会成为研究人员调查不法行为的重要线索。

  一年半前,“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军在2004年进行的一项测试的结果。所测试的是用来防止简易爆炸装置被触发的电磁设备。这份文件透露了该设备是如何实现其主要功能的,并揭示出它们会干扰士兵所用的通信系统——这种信息很可能会被恐怖分子加以利用。有记者问阿桑奇,假如他知道可能会有人因为他公布了某些资料而被杀,那么他是否会因此而不公布那些信息。他说他已经制定了一项“损害最小化”政策,即对于某些文件中被点名公布的人,他会在事前联系并提醒他们。但在某些情况下,“维基解密”的成员可能难免会“手上沾上鲜血”。

  新闻业的筹款新模式

  美军杀死16名伊拉克平民和两名路透社记者的视频发布之后,“维基解密”收到的捐款超过20万美元。阿桑奇于4月7日发了一条Twitter消息说:“换换口味,试试新闻业的筹款新模式”。

  阿桑奇也一直在尝试其他的主意。基于人们认为免费东西没有什么价值的心理,他曾试图以拍卖的方式将文件出售给新闻机构。在2008年,他企图用这种方法处理 7000份内部电子邮件。这些邮件来自曾为乌戈查韦斯撰写演说词的一位作者的电子邮件账户。但是拍卖会失败了。他现在想建立一个订阅服务,其中掏钱多的成员能够尽早得到解密的内容。

  但是,仅仅尝试网站的界面及其技术方面的运作,并不能回答“维基解密”必须解决的更深层次上的问题: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该网站几乎完全不受诉讼和政府干涉的骚扰,这使之在司法不公的社会里成为一个行善的工具。但是,政府之所以需要保密,主要是因为公民们为了保护合法的政策,同意应该这样做。阿桑奇很快就会必须面对他的产品所带来的矛盾:他最讨厌的“不负责任的权力”正是他的网站与生俱来的基因。随着“维基解密”演变成一个真正的机构,这个矛盾只会变得更加突出。 快报记者 李欣 编译

  独行背包客 政府“眼中钉”

  他被称为“黑客罗宾汉”,作为“维基解密”的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大众来说是件有益的事。于是,7月26日,9万多份驻阿美军秘密文件的泄密让他足以成为创造历史的人物。

  美国《新闻周刊》7月27日撰文称,尽管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阿桑奇自己却生活在完全隐秘的现实中。随性的背包客和环球旅行让别人难以企及他的内心,阿桑奇也成为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人物。

  报道称,有关阿桑奇经历的信息少之又少:他拒绝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庭住址。据说,阿桑奇1971年出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汤什维尔,他长期接受家庭式教育,到他14岁时,他和母亲已经搬了37次家。

  在他的母亲和一名音乐家的关系演变成暴力时,阿桑奇几近封闭,他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中。

  16岁时,孤独的阿桑奇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1991年,20岁的阿桑奇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终端,随后他被逮捕并承认了25项指控。法官最终以“智能好奇”为由只判决他支付小额的赔偿金。

  随后,阿桑奇开始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就退学。

  2006年,阿桑奇决定创建“维基解密”,在他看来,信息的透明和自由交流会有效地阻止非法治理。

  “维基解密”的运营资金来自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该网站经常披露一些揭露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内部文件”。该网站声称:在这里,检举人、新闻记者和博主可以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维基解密”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其宣称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维基解密”称此举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伦理文化。目前,“维基解密”已卷入大约100场官司。

  维基解密如何解密

  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格里提斯加塔街上,有一幢白色的百年老屋。3月30日上午,一位身材高大的澳大利亚男子登门来租这所房子,此人的名字叫朱利安保罗阿桑奇,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其他几个人。“我们都是记者,”他对房子的主人说,“我们是到这里来报道火山的。”但是,等主人一离开,阿桑奇便迅速拉上了窗帘,并且立下规定,不管白天和黑夜,窗帘都不能打开。在他看来,这所房子现在就是一个作战室,大家把它称为“地堡”。在四面白墙、没什么装饰的起居室里,架起了六台电脑。大家按照阿桑奇的指挥,昼夜不停地开始工作。他们的目标是“B项目”,这是阿桑奇起的代号,指的是于2007年在伊拉克拍摄的一段 38分钟视频。这段视频记录了美国士兵杀死至少18个人的场面,其中包括两名路透社记者。它后来成为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但在当时,它仍然还只是一个被严格保守的军事秘密。

  惊人项目

  B项目是一个惊人的作品,阿桑奇希望将其发表之后,能引发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全球辩论。他计划在4月5日,到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新闻俱乐部向一群记者推出这段录像。为了做到这一点,他需要与“维基解密”组织的其他成员分析原始视频,并把它编辑成一个较短的影片,还要建好一个独立的网站来发布它,然后发动一波媒体造势,并整理好与录像配套的文件——所有这一切都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

  阿桑奇坐在“地堡”里的一个小木桌前,看上去已经精疲力竭。他弯着瘦高的身子俯在两台电脑前。其中一台在上网。另一台则没有连上互联网,因为它里面满是机密的军事文件。作为一个网络安全分析师,他对计算机的脆弱性十分在意,并经常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被监听。

  阿桑奇的对面坐着罗普宫格里普,一位荷兰的激进分子、黑客兼商人。宫格里普成为B项目非正式的经理和财务主管,向“维基解密”投入了约一万欧元的资助。

  下午3点左右,一位名为贝吉妲约斯多蒂尔的冰岛国会议员走了进来。

  她一边打开自己的电脑,一边问阿桑奇打算怎么分配B项目的工作。按计划将会有更多的冰岛激进分子到达这里; 最终有6人把时间花在了这段视频上面,还有大约同样数目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基解密”志愿者们也参与了进来。阿桑奇建议派人去和谷歌联系,以确保 YouTube将会容许在其上面发布这段视频。

  三段录像

  到了大约晚上6点钟,阿桑奇从桌边的位置上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个装着B项目的硬盘。那段由阿帕奇直升机上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记录了士兵们在增兵计划开始后不久,在巴格达东部执行的一次任务。

  在场的人们都聚拢到电脑前观看。粗糙的黑白画面显示,来自第八骑兵团的阿帕奇机组人员和另一架直升机相伴盘旋在巴格达上空。在一个广角画面里,建筑物和棕榈树以及被遗弃的街道混杂在一起。现场传出一段段短促的静电噪音,无线电嘀嗒声,以及兴致勃勃的战场联络。两名士兵正在交谈。这段录像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令人毛骨悚然,部分原因是因为士兵们之间的对话远远超出了日常语言的界限。“放开了干,一旦你瞄上了他们,只管打他们个屁滚尿流,”其中一个说。阿帕奇的机组成员飞到了大约12名男人的上方,那些人从与美军大约一条街之隔的街道上漫步而来。机组报告说其中五六名男子装备有AK-47突击步枪; 当阿帕奇进入攻击位置时,机组人员看到了混在那些人里面的路透社记者,把记者所带的长焦镜头照相机误认为是火箭筒。阿帕奇直升机对这群人开火二十五秒钟,几乎所有的人都当场毙命。

  第二部分紧接着前面这段。当直升机仍在屠杀现场的上空盘旋时,机组人员发现一个受伤的幸存者在地上挣扎。该名男子明显手无寸铁。突然,一辆面包车开进视野,三名空手的男子下来去搭救受伤的那个人。“我们发现有人来到现场,看起来可能,嗯,是去收集尸体和武器,” 阿帕奇这样报告说,尽管那些男子只是在帮助一个幸存者,并没有去收集武器。于是阿帕奇开火了,打死了那三名男子和他们试图抢救的那个伤员,并打伤了坐在车中前排座位上的两名幼童。

  在第三部分里,直升机机组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官报告说,至少有6名武装分子已经进入了一座尚未完工的楼中。这座楼位于人口稠密的市区里。那些武装人员中可能有的是刚刚撤离与美军交火的现场,但情况还不清楚。机组请求允许攻击这座楼,他们说它看起来像是座废弃建筑。“我们可以给它来上一颗导弹,”阿帕奇里的一位士兵建议道。这个请求很快被批准了。不久后,两名不带武器的人进入此楼。虽然士兵们见到了他们,但还是发起了攻击:3枚地狱火导弹摧毁了楼房。路人也被废墟的烟尘所吞没。

  谋杀无辜

  对于B项目,阿桑奇想把原始录像编辑成一部短片,作为评论的载体。有一阵子,他想把这个短片叫做《请求交战》,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更有力的标题《谋杀无辜》。他告诉宫格里普:“我们要淘汰‘误杀无辜’这种委婉的说法,让今后任何人再使用这个词时,他们都会在心里想起‘谋杀无辜’。”

  那段视频的原始形式就像是一个拼图,是没有上下文的一个个证据片段。

  阿桑奇想与在袭击中丧生的伊拉克人的家属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媒体对他们有所关注,并顺便收集更多的信息。通过与冰岛国家广播公司的合作,他派出了两名冰岛记者前往巴格达寻找那些家属。

  到了周末,逐帧的画面检查已接近完成。

  编辑后的影片有18分钟长,片首有一段乔治奥威尔语录:“政治语言的目的就是让谎言听上去像真理,使谋杀变得合理,还能把无形的风说得像是坚固的实体。”然后它给出了被打死的那两位记者的有关信息,以及官方对这次攻击所做的回应。

  埋下伏笔

  4 月3日深夜,就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完成之前不久,去了巴格达的记者给阿桑奇发来电子邮件:他们找到了那两名当年坐在车里的孩子。他们就住离出事地点一条街之外的地方,当天早晨他们的父亲正开车送他们去上学。“他们说,还记得那次轰炸,当时感到很疼,然后就失去了知觉。”记者还找到了被地狱火导弹炸毁的那座楼的主人,那人说他家一直生活在那里面,有7名居民死于那次袭击之中。那位主人是一位退休的英语老师,他的妻子和女儿被炸死了。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消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是否应该在全国新闻俱乐部的发布会上使用,还是暂时先不透露它更好?如果军方以地狱火攻击事件中没有任何平民伤亡为借口进行开脱,那么到时候“维基解密”就可以通过发布这个信息作出反击.

 

  “维基解密”解了哪些密

  日前,美国知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众多鲜为人知的阿富汗战争内幕随之曝光,一时间,“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为此,英国《每日电讯报》7月26日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1 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8人死亡。

  这段视频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外界纷纷指责美军的暴行。但美国军方却拒绝对开枪士兵进行惩处。

  2 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3 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4 佩林私人邮件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 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 “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维基解密,钱从哪儿来

  “维基解密”就像是一个节俭的富豪,据为该网站管理捐款的第三方机构称,“维基解密”有三个捐赠来源,其中两个渠道所筹资金不菲,但是它的支取额不超过其总额的10%。

  柏林的瓦乌荷兰基金会副会长亨德里克富尔达说,自去年12月起,“维基解密”已通过贝宝网络支付平台及银行转账接收了40万欧元资金,却仅从中支出了3万欧元。

  “维基解密”财务揭秘

  富尔达透露,这笔花销用来支付“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和发言人丹尼尔施密特的旅费,以及服务器、租赁数据线路等计算机硬件的成本。目前,“维基解密”没有用这笔资金来支付阿桑奇或其他志愿者的薪水。富尔达说,尽管之前就有关于薪水支付的讨论,但相关细节尚未制定出来。

  “志愿者基本上在免费提供服务,如果你要给志愿者发薪水,那就要先想清楚发给哪些人,不给哪些人,以及给多少。”富尔达说,“这几乎是一个道德问题:你准备支付多少薪水?”

  一系列关于“维基解密”滥用捐助资金的匿名指控文章在网上传开后,德国报纸《星期五》首先报道了该网站的开销数据。这些指控的文章由一位匿名作者撰写,他自称是“维基解密”的内部人员,并发表在竞争泄密网站Cryptome.org上。

  7月12日至18日这一周,瓦乌荷兰基金会披露了一些财务数据,第一次将“维基解密”的花销摆在人们面前。“维基解密”本身并未公布这些数字,但声称网站每年的经营成本为20万美元,目前共筹集了约一百万美元。

  富尔达说阿桑奇和施密特坐巴士旅行,在代表“维基解密”工作时才坐飞机,他们把资金重点投入到网站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维护上。当网站需要报销费用时,必须向基金会提供原始收据。富尔达无法提供更详细的基金支出情况,但他表示,基金会正在制作一份报告,预计将在8月完成,这份报告能够提供更详细更透明的财务信息。

  全球捐款者们通过贝宝网络支付或电汇至基金会银行账户的方式向“维基解密”捐款,这些款项均由基金会管理。“维基解密”在电子银行 Moneybookers网站上也开设了账户,接受捐助,但这部分款项并未交由基金会管理。富尔达称“维基解密”可能有其他资金来源,来自私人捐助者或其他基金会,但他并不了解这些情况。

  富尔达表示:“但我相信,我们已经掌管了大部分来自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捐款。”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拒绝讨论有关危险级别的预算。

  瓦乌荷兰基金会为它理财

  瓦乌荷兰基金会以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命名,亦称瓦乌荷兰。赫瓦特荷兰莫里茨创立了“混乱”计算机俱乐部,这是一家德国的黑客俱乐部,自1981年成立以来,一直处于黑客界的领先位置。

  由于这家基金会一直宣称支持信息自由的理念,“维基解密”在去年与其取得联系,希望它能为自己管理捐款。尽管该基金会是志愿者在运作,但富尔达表示,他们的优势在于,与“维基解密”相比,他们的资金管理方式更为专业。

  2009年10月起,瓦乌荷兰开始帮助“维基解密”处理捐款。该基金会严格遵守德国关于财务责任的规定。富尔达说:“我们对这笔钱负有责任,我们很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网站关闭引发公众捐款

  2009 年12月,“维基解密”一度因资金不足而关闭,并寻求捐助。富尔达表示,当时基金会代表该网站收到的捐款只有约5000欧元。当年12月24日,“维基解密”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网站即将暂时关闭,再次上线至少要到第二年1月6日,但是这一时间一直拖了5个月,其间该网站的档案无法访问。

  “维基解密”直到5月才恢复上线,即便如此,它的加密下载仍不可用,匿名向该网站泄露文件的方式也不可用。它的安全提交网页服务在6月中旬停止工作。虽然网站上没有发布对这些功能局限的声明,但阿桑奇说,该网站的基础设施正在重新建设,以应对媒体关注增加后带来的负荷。

  富尔达说,1月份人们得知该网站需要帮助时,捐赠开始涌入。“维基解密”的捐款呼吁中表示需要筹集至少20万美元,才能支付其一年的经营费用,而如果要为其志愿者支付工资,则至少需要60万美元。

  “之前捐赠的回应寥寥,”富尔达说,“我们没有收到任何捐款。但当网站因缺乏资金而不得不关闭时,捐助就来了。”

  组织和私人捐助介入

  4月,该网站发布了2007年美军直升机在巴格达的袭击视频,引发了关注和争议,之后,新一轮的捐款激增。

  “维基百科”称,视频发布后的不到一个星期内,就筹得超过15万美元资金。美国军方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由于向“维基解密”提供了这段视频而被逮捕起诉。阿桑奇和网站的其他志愿者称,该组织委托律师为曼宁辩护,并向公众呼吁更多的捐款,以支付相关法律费用。

  富尔达说,他不知道“维基解密”是否为这一用途寻求了其他资金来源,但基金会管理的资金没有被用于支付曼宁的辩护开支。他表示,原则上来说,由他的基金会支付法律费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保护告密者是该网站的目标之一,”富尔达说,“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没有问题。而在实际中具体如何操作尚待研究。”

  富尔达透露,该基金会管理的捐款并未用于支付“维基解密”伊拉克视频的编辑和制作成本。最近《纽约客》针对“维基解密”的揭秘文章显示,荷兰黑客和商人罗普宫格里普介入了其中,预支了约1万欧元以资助。

  可持续运转是难题

  “维基解密”今年筹集到的40万欧元足够网站维持到明年第一季度,富尔达说,包括支付阿桑奇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建设的加强版网络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

  但是,原本源源不断的捐款现在已经在减少,变成了每月约2000欧元,富尔达说。他表示:“捐款量比网站刚恢复时少了很多,我认为大家的想法是,如果网站濒临关闭,就说明已经无以为继。只要网站还在,就表示资金尚未枯竭。”

  富尔达说,“维基解密”不可能永远依赖极端的手段,如关闭网站来筹集资金。它也不能一直依靠高端机密,如伊拉克的视频,来保持关注、吸引捐款。最终,它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财务模式来维持运转。

  “拿出像伊拉克视频这样的爆炸性信息确实有效果,但我不认为这是可持续的,”富尔达说,“制造大轰动是一件好事,但对像‘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占大部分的不应是这些轰动性事件,而是很多有趣的小热门。我们的意见是,他们需要寻找不依赖这些猛料,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反对和支持

  一时间,维基解密被美国政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铲除。但是曾被称为“最危险的美国人”的丹尼尔艾斯伯格却认为:泄密者勇气可嘉。

  美政府的“眼中钉”

  因为“维基解密”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它也成为美国及其他一些政府的“眼中钉”。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

  在美国公众越来越多地对赢得阿富汗战争的可能性提出质疑的情况下,这些泄露的文件又为这场战争描绘了一幅严酷的图景。

  白宫对维基解密网站向公众泄露九万份有关美国领导的联军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文件提出了谴责。

  发言人吉布斯辩解说,这些泄露的文件大多是已经过时几个月的低级别的报告。但是有媒体称,泄漏这些文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危险也许是进一步损害人们对阿富汗战争已经动摇的信心。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或许是最难以接受的局面。

  艾斯伯格:泄密者勇气可嘉

  丹尼尔艾斯伯格(1971年,将“越战最高机密文件”交给《纽约时报》曝光)曾将五角大楼的文件泄露了出来,一举改变民众对越战的看法,也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他本人因此赢得盛名,并被称为“美国最危险的人”。

  艾斯伯格对此次维基泄密事件的观点是“勇气可嘉”。

  “他与我当时的思想状况相同,”艾斯伯格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道。“我40年来都等着有人这么做。”尽管如此,79岁高龄的艾斯伯格说他面对如此多的泄密文件,仍然五味杂陈。那些机密军事文件中包含92,000份报告。

  “如果你没把它们通读一遍就发布这么多材料,那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艾斯伯格说。

  然而,艾斯伯格表示,如此大量的材料可以让人注意到其中缺失的东西:就此次事件而言,缺失的就是美国继续在阿富汗作战的正当性。

  “阿富汗战争中被埋藏的秘密对我们而言价值连城”,他随后说道。尽管一些批评认为泄密者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阿富汗美军置于险地,但艾斯伯格认为那位泄密者勇气可嘉。“如果他在这件事上作出了错误决断,那么他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但他所作的决断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他在个人处于极度危险时把真相说了出来。”

  艾斯伯格惊讶于技术如此之发达,以至于轻点鼠标便能发布海量信息。他说他当年小心翼翼地把国防部文件一页一页复印下来,为此在复印机旁呆了几个小时。

  “维基解密”颠覆主流媒体

  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回响,“维基解密”这回为求一举打响名气,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记录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出现不过短短数年,就已经在新闻业扮演中坚角色,而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 “新闻报道”概念。

  链接失效

糟糕!链接失效了。

建议您:

  • 稍后刷新本页
  • 等待片刻,本页自动带您前往首页
  •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新闻集团主办,安吉文澜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05010853号
    本网电话/0572-5687133 | 智慧安吉APP热线/0572-5680008 |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祥和路178号9楼
    中国安吉网政务新闻视窗APP)法律顾问:浙江求直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