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山谦之《吴兴记》与安吉建县史实

  山谦之,生卒年不详,南朝刘宋时代人,元嘉中(437)为史学生。曾受著作郎何承天的委托,协助撰写《宋书》。孝建元年(454)奉诏续撰,随后病亡。除著作《吴兴记》外,还著有《丹阳记》、《南徐州记》、《寻阳记》等书。

  《宋书》是南朝时刘宋一朝的国史,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就已开始编撰。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人陆续参加编撰,但参与的时间都很短。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又命太子家令兼著作郎的沈约修撰宋书。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中华历史上最早记载安吉立县时间的就是《宋书》:“原乡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故鄣令,汉旧县,先属丹阳。安吉令,汉灵帝中平二年,分故鄣立。”(注:《宋书》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州郡一)上述三个“令”,虽见于《宋书》,后世的文人普遍认为是山谦之的首创,这段文字被全部载入重编的《吴兴记》中。

  在参与《宋书》的编撰人中,裴松之(372-451)在晋安帝义熙初(大约406年前后)曾任故鄣县令,颇有政声。他除了参与《宋书》的编著外,还为陈寿著写的《三国志》作注,学识渊博。完成《宋书》编撰的沈约(441~513)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南朝刘宋的年代距东汉末年只有二百余年,参与撰写志书的人们对前朝档案,朝野旧史,典故遗文接触甚多,山谦之参与其中,有助他对安吉立县的经过有深入细致的了解,故能在历史上留下明晰清楚的安吉建县史实。

  山谦之的《吴兴记》原著早已亡佚,唐宋以下,片断文字散见于历史书籍中。明朝乌程董斯张曾辑逸文成一卷,清朝王谟、严可均也曾辑录。光绪庚辰年(1880)江阴缪荃孙又参阅《续汉书郡国志注》、《寰宇记》、《舆地纪胜》、《湖录》等66类书籍的段落文字,重新汇集为一卷,仍名为《吴兴记》。

  江阴缪荃孙汇编的文字原文录如下:“安吉县,本汉丹阳郡故彰县之南境。初平中张角作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中平二年(185)分故彰南乡别为一县,因名之为安吉。又分立原乡县。”(注:见光绪庚辰年(1880)江阴缪荃孙辑录《吴兴记》)以上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要备注一下:一是“彰”字,现在常用的多为“鄣”;二是张角作乱是中平元年,“初平”是东汉献帝年号,所以“初平中”应是“中平初”。

  在缪氏汇编的《吴兴记》中,除了有关“安吉立县”的记载外,还汇录有“天目山极高峻岭上有水甚美”、“佛子山山下有石室”、“吴大帝遣从弟夐修故鄣邸阁”、“故鄣县北有石郭山出杨梅”、“县西有孔子井”、“铜岘山吴王采铜之所”等记载,这些记载一部分可见于明清编撰的地方志中。如同治《安吉县志》卷四·水利篇中有关于杨子湖和邸阁池的记载:“《吴兴记》曰:杨子湖出丹阳湖下共邸阁水,分流合于苕水。邸阁池去州北三十里安福乡。”又记载:“《吴兴记》曰:邸阁水可灌田五顷余。鳞羽涵泳,芰荷芬蔚,亦鄣南之胜也。唐圣历元年县令钳耳知命置焉。”

  《吴兴记》文中除去和安吉相关的记载外,还有乌程(吴兴)、长城(长兴)、武康(德清)、余杭、临安等地的一些记载。

  在整个东汉立朝的195年里,不计撤销又复建的县,朝廷新置的县共15个。这15个新建县中,能清楚明确知道建县缘由的唯有安吉县。(注:见《后汉书·郡国志》志第十九~二十三))还有一点要着重说明,东汉(25年-220年)传八世共十四帝,15个新建县中有13个是在前12个皇帝手中建置的,到汉顺帝刘保的永和三年(138)年就基本停止了。其后,在中平二年(185),拆故鄣南境分置“安吉县”,同年分置“原乡县”。中平五年(188)又分置了一个“南安郡”。(注:见李贤注《后汉书》“《秦州记》曰:中平五年,分置南安郡。”)。三个郡县都是在黄巾起义主力基本被平定,地方上叛乱仍延续不断的情况下建置的。中平六年(189)孝灵帝刘宏驾崩,在他在位的最后几年里,内心的愿望之一是社会安定。这可在他钦定的新建郡县名称中看出,三个郡县名称中有二个带“安”字。

  山谦之撰写《吴兴记》,沈约主撰《宋书》,二人均是南北朝人。山谦之的《吴兴记》成书于公元454年以前,《宋书》成书于公元488~502年间,《吴兴记》的完成早于《宋书》。《吴兴记》所记述的安吉立县经过,为后世千余年各个朝代关乎安吉立县的来历,定下基调。

  山谦之在公元454年以前就写成《吴兴记》,但直到唐上元二年(675)以后,在李贤主撰的《后汉书注·郡国志四》故鄣条下引用了关于安吉立县的内容,才让世界了解到在东汉黄巾起义之际,鄣南有人守险助国,灵帝嘉之,下诏分县,赐名“安且吉兮”的原委。《后汉书注·郡国志四》引文如下:“故鄣,秦鄣郡所治。《吴兴记》曰:‘中平二年,分县南置安吉县。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中平二年,又分立原乡县。’”这条引文与江阴缪氏的文字基调相同,用词遣句略有区别。其实在山谦之完成《吴兴记》后,后世历朝历代有关安吉立县经过的文字记载,文辞各有变化,核心要素都没有离开山谦之文句基调。只不过有些古籍标明了出处《吴兴记》,如唐朝的《后汉书·郡国志注》,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光绪七年(1881)的《广德州志》等。有些古籍省略了出处,直接书写内容,如嘉靖《安吉州志》、乾隆《安吉州志》、光绪《孝丰县志》、干人俊(1901—1982)《民国安吉新志稿序》等等。

  本文录几种如下,供大家阅读参考:

  唐元和八年(813)《元和郡县图志》载:“安吉县,本汉故鄣县地,汉灵帝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阻固,汉朝嘉之,故分立为县。”(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一(卷第二十五p606页))

  北宋《太平寰宇记》:“安吉县,……。本汉故鄣县地。吴兴记云,汉中平二年张角作乱,荆扬尤甚,唯此郡守险助汉,汉朝嘉之,故分鄣县南北置安吉县,属丹阳郡。后废,麟德元年复为安吉县。”

  嘉靖丙辰《安吉州志·建置》:“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叛,郡邑响应,独其地顺守。事闻,乃诏析故鄣南境别为县,赐名安吉。以褒嘉之。”

  乾隆十五年(1751),《新修安吉州志序》:“后汉光和之末,张角乱,丹阳郡故鄣之民,分扼以守,贼不敢入。事平诏嘉之。析其地立县,号曰安吉。”(注:乾隆《安吉州志》陈兆崙《新修安吉州志序》)

  乾隆《安吉州志》:“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

  光绪七年(1881)刻本《广德州志》:“《吴兴记》曰:中平年分县南置安吉县。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中平二年又分立原乡县。”

  光绪《孝丰县志》卷一·沿革:“后汉张角之乱,郡县响应,故鄣顺守,灵帝嘉之,诏拆鄣南地为安吉。”

  1992版《安吉县志》开篇的“县史述略”中关于安吉立县的由来,其核心内容也源自《吴兴记》:“东汉末期,阶级矛盾激化,故鄣县辖境广袤辽阔(大致包括今安吉县全境、长兴县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广德县全境、郎溪县一部),封建统治者为强化控制,于黄巾大起义的第二年,即灵帝中平二年(185),割故鄣县南境置安吉县,……。”(注:安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安吉诞生之时,正值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王朝的战事如火如荼之际。在交织着血与火的社会大背景中,安吉——寄托着人们对“舒适又美丽”生活的无限向往。“安且吉兮”在《诗经》中的释义是“舒适又美丽”。

  安吉立县已有1800多年。在岁月的长河中,安吉有如一只浴火再生的凤凰,栉风沐雨,冲天而起,奋翅翱翔。如今已是浙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舒适美丽宜人居,绿水青山皆欢颜。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