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安城东街钱氏考——明代登州知府钱伦著及其族谱浅析

  近日,笔者有幸一睹安城《钱氏宗谱》。此谱最近一次续修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共八册八卷。依谱中所述,安吉钱氏始迁祖为吴越王钱镠第十五世孙最乐公(钱三秀,号最乐),即钱镠之孙钱弘佐第十三世孙(嘉善、桐乡、安吉钱氏,均为钱弘佐后裔),元(1271——1368)末由台州迁到临安,继迁安吉城东街,“遂隐不仕”“负耒于野,耕读相承,诗礼是守”。因钱最乐居东街,故“安吉钱氏”亦称“安城东街钱氏”。后来由于家族人口不断增加,东街钱氏逐渐在安吉(含孝丰)各地分支,梓坊、晓墅、铜凤、竹林堪、包家桥、蛇角庙、钱家庄等地均有钱氏族人居住劳作。

  通读钱谱,笔者最大的感受有三点:一是此谱为我们记载了一位正直的知府钱伦著。这位从东街走出去的正四品官员,宽仁慈爱,乐善好施,与同治《安吉县志》相关记录互为印证,对1994年《安吉县志》也是有益补充。二是谱中多次记及“1644年”这一特别年份。在历史上“1644年”极为特殊,对史学爱好者研究“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替提供了民间资料样本,实属难得。三是谱中多处人物涉及到“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时间段,对地方文化爱好者了解、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证明。总之,钱谱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是一套质量非常高的地方家谱。今笔者择其要略,与读者共同分享。

  一位仁爱的知府

  同治十二年(1873)刊印的《安吉县志》(汪荣、刘兰敏主编)“墓域”记载:(明代)登州知府钱伦著墓,在昆山乡进龙山。清代昆山乡范围有六庄,大致在如今上舍、管城、姚坞、干溪桥、陈家塘、里江、黄杜、柴潭埠、徐村湾一带。

  继查“人物”:钱伦著(1581——1640),字懋学,号儒初。万历丙午(1606)登乡荐,初授赣榆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谕,历升工部员外郎,知湖广岳州府(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改知山东登州府(今山东省蓬莱市),廉明慈惠,所至皆有循声。崇祯庚辰(1640)以年老乞休居乡。

  据查《钱氏宗谱》,伦著为安城东街人,从其始祖钱三秀开始计算,历经明辅、士安、景、兆、兑等族辈,至伦著,已是第八世。这位东街“城里人”,在连云港赣榆教谕任后,还历经北京国子监助教、大理寺司务、都察院司务及南京工部虞衡司主事等四职,继而升任岳州知府。

  伦著退休后返回安吉时,正值家乡荒年。赋石水库旁有一块“昌福寺僧田碑”,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苦难场景。崇祯初年(1630年左右),全国多地连续多年滴水未降,草木枯焦,以致于“百姓采食山间蓬草,剥食树皮”,最后甚至只能吃山间一种名叫“青叶”的石头,不数日便腹胀而死。崇祯九年至十三年(1636——1640),“无岁不荒,斗米八钱,人相食,盗贼遍野,村舍丘墟”,大旱导致蝗灾、鼠疫等灾害爆发。蝗灾由陕西渭河两岸向长江一带发展,到1640年,安吉所在的长江流域中下游已成为蝗灾重灾区。伦著回乡后,立即投入救灾中。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交由儿子钱骝仁去购买粮食物品,救济灾民,帮助乡亲们度过荒年。当他看到附近村民过河不便时,又出资购买田产作渡田,使渡口日常维护得到保障。伦著还在金钟山捐建了金钟寺,志载:“明崇正间,登州知府钱伦著建,捐助田亩以供香火。”伦著为官时,明朝俸禄制度已改为月俸制。正四品的伦著月俸米二十四石,按《明会典》的记录,成化二十年(1484)时“一石折为银两七钱”,其月薪大概6900元左右。要接济乡民、置办渡田、捐建寺庙,还要养一家人口,着实不易。另一方面,也说明彼时钱氏已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伦著的乐行善事也影响着下一代,他的儿子钱骝仁也是一位轻财好施之人;他的曾孙钱五铢,志书载其“平生慷慨仗义,戚族缓急无弗应,为亲友排难解纷不辞劳怨,康熙四十七、八两年(1708、1709)饥疫相仍,五铢施粥施榇不训重资,乡人咸感德焉”。

  可惜伦著1640年5月退休,7月即逝于赣榆沙河镇,时伦著正在走访旧时门生。伦著还有三个姐妹,分别嫁给东街张家(明代广西参政张士纯同族)、二潭马家和长兴南淙韦家韦应柬(1564——1639)(据长兴南淙《韦氏宗谱》)。这里顺带了解一下伦著这位正四品官员后裔情况。其子孙中太学生居多,多为读书人,无为官记录,也算是秉承了伦著的耕读传家思想。

  至于伦著墓为何会在远离安城的“进龙山”,则是因为其子骝仁迁居晓墅,再加上伦著父亲钱兑(字满城)的墓也在昆山乡“三台峰进龙山”,进龙山是钱氏祖坟地。据文物博物研究馆员程永军先生实地调查,“进龙山”即管城村“青龙山”,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天官墓”的故事。因伦著25岁就步入仕途,先后在江苏、北京、南京、湖南和山东等多地为官,60岁时才返回家乡,且在安城居住,管城当地群众或许并未见到伦著本人真容,只知道这是位久居京城的大官,故有“天官”一说。

  一个特殊的年号

  笔者在查阅钱谱时,看到一个特别的年份:1644年,且多次出现在谱中。

  居住在安城包家桥的钱绍祖(1644——1666),字孝则,娶隐将诸氏,按谱排辈,为第十世,谱载其出生于“崇祯十七年”(1644)。钱伦著的孙子钱遂日(1644——1698),字惠伯,增广生,乡饮宾,为桃东第十世,谱载其出生于“崇祯十七年”(1644)。居住在梓坊的钱文(1644——1714),字振声,国学生,娶本村范氏,生有三子,为桃东第十三世,谱载其出生于“顺治元年”(1644)。另有居住在俞墩的钱坚,字贞白,州庠生,其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卒于顺治元年(1644),为桃东第十世,其妻为乌程(今湖州吴兴)举人徐华台之女。钱钟,字公声,其出生于顺治元年(1644),为桃东第十一世。谱中多处记录“1644”这个年份。

  查阅“中国历朝皇帝年代表”可知,1644年是一个闰年,农历甲申年,涉及四个年号: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朱由检),清世祖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大顺朝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朝天命三年(张献忠)。这一年正值大明(1368——1644)、大清(1616——1911)、大顺(1644——1645)、大西(1643年张献忠于武昌创建“大西国”)四个政权交替。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恰恰在《钱氏宗谱》得到了印证。

  为何在钱谱中一个年份会有不同记载表述方式?仔细分析可知,钱遂日是钱伦著的孙子,伦著为明代官员,作为其出生于1644年的嫡孙,理应记载为“崇祯十七年”。作为钱遂日同辈的钱绍祖,其出生年份标注为“崇祯十七年”亦可理解。钱文出生于1640年,1714年去世,其生活的年代基本在清代,故其出生日期记载为“顺治元年”。

  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可知,1644年还有一段“弘光政权”存在。这一年的五月,朱由崧替代朱由检,在南京称帝,改元“弘光”,在位仅1年。1645年(弘光元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

  国史和地方志记大事、全局,而家谱记小事、局部,所以家谱文化是对国史和地方志文化的有益补充。《钱氏宗谱》对“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的不同表述,有其合乎时代情理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编修家谱人员的高超技艺。

  一段心酸的记忆

  王家诚先生在《吴昌硕传》“归乡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864年)六月底……(鄣吴村)逃亡的村民陆续回来,神情呆滞、麻木,恍如走进了梦游的世界。四千多人的村落,五年离乱,连吴昌硕父子在内,生还的仅止二十五个。三十万众的孝丰县,剩下寥寥落落的,连三十分之一都不到的八千人。”吴昌硕在《别芜园》中有“在昔惟烽火,乡闾以焦土。亡者四千人,生存二十五。骨肉剩零星,流离我心苦”之句。1994年版《安吉县志》对这一期间也有记载:“(安、孝两县)……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相对于安吉县)孝丰县人口锐减更甚,田地大多抛荒。”民国十年(1921),吴昌硕先生刻了一方“同治童生咸丰秀才”印章,边款刻:“予生不辰,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随侍先君子避洪杨之难,流离转徙,学殖荒落。同治四年乙丑(1865)乱靖,广文潘芝畦师,疆曳之应试,乃入学……辛酉良月,昌硕客扈上,更治石志之。”时年78岁的吴昌硕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这番经历仍记忆深刻。

  在《钱氏宗谱》中,对这段历史也作了详实的记录。如,东街钱氏第五世有一支迁到孝丰南边的清波湾居住,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到了第十五世,时间大概在同治元年(1862)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笔者对钱谱“清波湾”族人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死于战乱的情况进行了部分统计:

  钱玉山“被匪难亡”。

  钱玉翰“被匪难亡”。

  钱成名“壬戌难亡”,时年67岁。

  钱成相“壬戌难亡”,钱成位“壬戌难亡,葬与兄同墓”,时年两位堂兄弟年龄分别是64岁、54岁。

  钱成发“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82岁。

  钱成贵“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62岁。

  钱成起“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63岁。

  钱成宾“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60岁。

  钱成崑“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66岁。

  钱成周、钱成朝、钱成懋均于“同治元年壬戌八月,粤匪难亡”,三位亲兄弟去世时年龄分别为55岁、54岁、53岁。

  钱成琇“同治元年壬戌被匪难亡”,时年66岁。

  在吴长邺编著的《我的祖父吴昌硕》一书中,对太平天国军队入浙经鄣吴有过记载:“(1860年)春,太平军一部自安徽广德界牌方面进抵浙江,清兵尾随而至,鄣吴村是必经之路,村民仓皇奔逃,先生(吴昌硕)随父(吴辛甲)转辗流亡,历尽艰险,途中父子又被乱军冲散,只得只身逃亡。其间,弟死于疫,妹死于饥。聘妻章氏未及成婚,居家事姑,一遇情况紧急,即扶老人往山野间暂避。”面对战乱,“弟死于疫,妹死于饥”,昌硕父子“转辗流亡”,但同时笔者注意到另一段文字:“一遇情况紧急,即扶老人往山野间暂避”,说明昌硕的母亲万氏并未和他们父子一起逃难。是体力不支还是故土难离?恐怕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总之,战乱期间不离家,是无奈之举。以上14位钱氏族人,均于战乱期间同治元年(1860)去世,年龄大部分在60岁以上,甚至有82岁老者,这和万氏“居家避难”的情况是相同的。钱谱的这些记录,对安吉、孝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人口研究,亦是一种实证补充。

  非常巧合的是,据安城东街张维刚(华品)先生保存的《张氏宗谱》记载,官至从三品的明代广西参政张士纯(1518——1571)也居住在东街(原有为张立的进士牌坊),从东街起家,早于伦著出生60余年,“一街两进士”,堪称安吉一奇。

  至于钱氏最乐公为何会选择安吉落户,钱谱中一篇作于万历甲辰年(1604)的“安吉东街钱氏族谱草叙”给出了答案:“(最乐公)隐居临安,闻安吉山水之胜,迁桃城东街”。安吉的绿水青山吸引了钱最乐前来定居,随后置产占籍,以耕读立基。至于最乐公居住在东街何处,钱谱中亦有答案,即东街转北第一坊——太平坊。如今,安城城址的保护、开发已步入一个新阶段,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访一访“安吉进士第一街”“安吉钱氏第一坊”。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