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眠牛山下李十房

  在递铺街道三官村,有个叫作“李十房”的自然村。村党委书记徐彩琴告诉笔者该村名的来历,原系李家上村(李十房东面)李姓第十房分住于此。在我县有许多古地名一直传承使用,有时可以看到“一房”“三房”“八房”这样的地名,说明了其姓氏分支情况。但敢以“十房”作为村庄命名的,似不多见,唯有六庄村沈氏,原分十房居住。从这一大气的命名可以看出,李氏在李十房一带的密集聚居程度,可以想象其分支之多,人口之众。

  有机会从家谱的角度印证李十房及其李氏,已是半年之后的庚子甲申月。珍贵的《桃城李氏宗谱》,得见不易,故一连几个夜晚,笔者挑灯夜读,反复细品,不禁为之深深感动。李氏由北至南,漫漫迁移路,实属不易;兵荒马乱,族人仍不忘续谱,实在不易;创业艰辛,不忘耕读传家;义行乡里,有大族之风范,不愧为安吉的大姓、名谱。

  李氏迁移史

  通常在家谱的卷一或卷首,会注明家族的一些远祖信息。《桃城李氏宗谱》也不例外,刘蓟植(1741至1752任职安吉)、郎葆辰(1763—1839)以及陶理等当地知名人士,在为李谱作序的时候就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桃城李氏始自陇西(现甘肃东南),支分汴梁(开封),书诗启后,奕世相传,名宦仕籍,代不乏人。”作于成化五年(1469)的一篇谱序中,首先列明了李氏远祖的一些情况。继而对迁入安吉作了说明:“近自大宋南迁,其先始祖易公(字时中,号应泉)仕历尚书,后居武林,其旧坵实在汴之迎春坊也。”易生二子,长曰樗(第二世),次曰格(第二世)。樗生珏(第三世),珏生基与瑞及祥(第四世),基嗣居广德之湖北(位于广德市东亭乡)。瑞由广德承节度使镇抚长兴,居家彭汇(今长兴独山一带)。珏的第三个儿子祥居宜兴之芳庄。这是李氏在广德、长兴和宜兴的三大分支情况。格的儿子叫珊(第三世,字世治,号筠洲)。后来,瑞的长子德胜(第五世)承恩官节度使,营居桃城(谱载迁居安吉州城),其兄弟有德宁、德和、德美,都是瑞的后裔。

  由上可知,由第一世李易至第二世李樗、第三世李珏、第四世李瑞,再到第五世李德胜,完成了由开封到安城的迁移过程。由于安城的城池外型非常像寿桃形状,因此素有“桃城”之称。故“安城李氏宗谱”逐渐雅化为“桃城李氏宗谱”。

  通读家谱,乃知安城李氏在县内的分支主要有四。

  一支定居巫山里(现青山、碧门一带)。德胜的长曾孙名叫仕宗(第八世,号维城)定居于此。仕宗的岳父冯先生精于堪舆(俗称风水),见五港口巫山里四围山水聚秀,就劝小两口在此居住。仕宗眼见祖居地(即安吉州城祖宅)比较狭小,于是就携妻来到此地。说来也巧,仕宗的儿子孟昌,日后果然步入仕途。

  一支定居三管里(现三官村李家上、李十房一带)。德胜的次曾孙叫仕安(第八世)定居于此,谱载“居顺之三管”。这位仕安,一生积善,子孙繁衍。由于他“读书而义理明,力农而家业饶”,逐渐成为“浙西名家”。仕安有二子,一为孟芳(第九世),为三管里东分祖;一为孟光(第九世),为三管里西分祖。

  阅谱可知,李家上是桃城李氏最大的聚居地,故在明代就以东、西加以区分。明清时期,此支李氏人口繁衍较快,逐渐从“李家上”分到其他地方居住,故有“李二房”李三房”直至“李十房”之称,以便大家对所居住的村庄加以区别。这样的村庄命名现象,在六庄村亦有,在当地仍有二庄、三庄、五庄、八庄、十庄等村庄名称沿用至今。

  关于三管里李家村、李十房一带李氏的姓氏渊源,狮子山人王尚礼所撰的一篇“分派序”中却有另一个说法,“予闻三管李氏有谓唐卫公李靖之裔也,卫公奉命抚镇三吴,次子承勋居浙西之安吉,因得绵其绪于三管,是以本境坛社犹以卫公为主奠,此其说似为有据,然国史无据,家乘失载”。虽历史上安吉建有多座李靖庙,但“国史无据”“家乘失载”,则此李靖后裔之说似无实质依据。

  一支定居乌山关(现坞山关、喻家坞一带)。德胜有个弟弟叫德宁,据《乌山派族谱前序》介绍,当年德宁官居中书,自彭汇而游于孝丰之“乌山关”。“乌山乃天目山之左山,委蛇百里,凸起一峰,四围山水盘绕,与浮玉之屿山、移风之青山名在伯仲间。第山之内外,乃临安、孝丰之界,所以下设一关,有汛兵以守之。离此山出约数百步,地势平阳,复有银峰(银山岭),前拱涧泉,右绕当日。”如此山水之秀丽幽深,中书德宁自然乐于栖此。

  一支定居李家山下(现凤凰水库尾)。迁居于李家山下的是德胜的另一位弟弟德和,谱载“迁东溪叱石里外首,名(石弯里)李家山下而居焉”。

  以上居安吉的四支,上溯可知均由广德至彭汇,继而迁入安吉。再上溯,则于宋室南渡时由开封至临安(杭州)。

  据民国时期《湖州月刊》“湖州氏族考”一文记载,湖州还有一支李氏,亦出自陇西后裔。先迁四川,始富,“扈跸南渡,徙吴兴石林”。如此,与桃城李氏同源。

  李氏后期在安吉县内的迁移情况,也有许多,如第十三世延彩迁居大溪市岭、第十四世仲春迁居黄墅。迁到县外的也有,如李十房仕安后裔、第十三世廷鸾迁居杭州清波门,另外还有迁居武康、金陵等处。与县内外有婚姻往来的则更多,如银坊施家、州城严家、江渚溪陈家、西垓杨家、黄墅潘家、东山王家、下扇万家、鹤鹿溪诸家,以及与周边的郎氏等。

  续谱有传奇

  续修家谱是家族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30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一般最多不能超过60年。李氏谱也一样,历经多次续修,但其间续的时间亦有不同。

  建炎二年(1128),李易公状元及第,官拜礼部尚书。高宗南渡后,易公驻节武林,为桃城李氏始祖。据查,其最早修谱(或续修)的时间为明代成化五年(1469)左右。后历经明、清、民国多次续修。经统计,明代李谱大小续修达到6次。清代续修达到8次。民国续修记录为2次。最近一次续修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1948)。

  有读者也许会思考,李易迁居杭州,一直到1469年才有正式的家谱记录,其间300多年,世事变迁,这段时期内的族人迁移如何确定?其实大可不必过虑。家谱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一般密不示人,所以民间流传有“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李易位居高官,定会重视族人变迁情况,平时就会如实记录(谓之草谱),以便在正式续修时提供准确信息。如此代代相传,以免引发支脉紊乱、源流失考,避免造成整个宗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挽回的损失。笔者在村落间寻访家谱时,就看到过这样的“草谱”,上面还有涂改的笔迹。

  李氏谱的续修还历经一段传奇。李氏后人中有一位叫元材(字作栋)的。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把他拉扯大。元材懂事早,热心肠。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氏宗族也受到影响,兄弟妻子离散,无户炊烟,庄者散之,“(李氏)一房之所幸存者仅公(元材)一身耳”。但元材不避怨,不畏难,下定决心,要为李氏续修家谱,让李氏文化得到传承。

  正当元材奔波之际,有一天突然在路边捡到一个包裹,将一层层的包装纸拆开,竟然是一本李氏家族的祭产登记簿,谱载“捡得什袭祭簿一本”。有了这本祭产登记簿,元材做起了文章。他一家一家寻找祭产承租人,当面向他们说明李氏家族情况,并将他们应交的租子收起来。有了这笔钱,元材又有了另外一个计划。他将这些钱用作本钱,对外放债,以收取一定的利息。过了几年,元材便汇集起一笔钱,足以支付修谱费用。

  所以,李氏后人对这位元材特别感恩。在撰于1891年的“元材公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祭产的本金及利息)以充修谱之资。故慈谱之修,实赖公(元材)力居多也。”对其评价非常高。

  义行佳话传

  李氏族人中,多有出息者。如李孟昌(号鸣岐),举人,永乐十九年(1421)任陕西西安府长安县县丞。朝廷谓其“吏业萧曹,学宗孔孟”,几次受到嘉奖,成为李十房李氏的佼佼者。李氏家族积累一定财富后,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多有贡献,赢得了安吉百姓及主政者的肯定。

  李氏第十五世中,有名承华(1622—1698)者,字素先,举乡饮。承华“赋性醇笃,乡党模楷”,州主给以匾,曰:淳悫风高。以表彰这位敦厚诚实的乡贤。

  李氏第十七世中,有个名叫生遂(1665—1739)的,字名卿。这位生遂,小时候家里特别苦。长大后,家里的情况有所好转,慢慢积累了一些财产,逐渐富裕起来。但从小受苦的生遂,一直不忘勤俭持家。时安吉知州申梦玺给匾表彰,曰:圣世良民。申梦玺,字受昌,山西阳曲人。雍正七年(1729)任安吉知州。到任时,见学舍鄙陋破旧,即捐俸禄修缮,以重教化。在任期间,听讼断狱,敏捷明察,案无积牍,断无不公,时有“断狱神明”之誉。故,知州给予生遂“圣世良民”的表彰,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州民效仿生遂,以利治理。

  李氏第十九世中,有名兆麟的,字行南,国学生。庚午(1750)知州刘蓟植送匾额,曰:花萼竞秀。用以表彰兆麟“敬以持己,恕以接人,财宽义重,一世真诚”。在刘蓟植任安吉知州的十几年里,革故鼎新,废除陋习,兴文教,重教化,敦促农商,体恤民情,安抚百姓。对当地旺族李氏进行表彰,亦是其治理一州之具体举措。在刘蓟植几年的治理之下,安吉面貌为之一新,各项事业均有所改观。

  李氏族人在当地还多有义行。如李子智,“善医学,多积聚,因岁灾荒,助谷八百余石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如李子厚,“以诗书教子孙,以礼让接亲友,以忠厚待乡党,以勤俭治家庭”,均受到乡人好评。

  李氏族人中,还多有奇才者。如元素,字绘先,谱载“公负异才”。绘先8岁时,一日随其父与沈公(与绘先父交情极深)一起到百家园(安城东郊柏家园)外舅家,后来到州堂,“州主出见之”,即出联“迎春骑竹马”试之,(绘先)随应声曰“侍漏听金鱼”,“州主大异之,赐果品满袖”。州主有此惊讶,实则是赞绘先之才华。清代画家虚谷(1823—1896)在作画时也时常涉及一些富贵祥瑞的题材,比如他写梅则用“一树梅花天下春”,写金鱼则用“紫绶金章”(见中国花鸟画通鉴之17《拒霜魄力》),体现了浓重的市民情趣。绘先当州主之面,以“金鱼”借指高官显爵,寓意州主事业成功,以至于州主也十分佩服他的才华。万历年间,年仅14岁的绘先游入州庠(州学生员),15岁即食禄米,远近从游者甚多。后连赴乡试8次,蜚声艺苑,中2次副榜。可惜在绘先最后一次参加科考时,答卷竟然遗失,连主考官都为之惊叹,绘先更是愤怒不已。后“以贡举授主簿,因亲年高八十,早晚奉侍,不赴”。话说这位绘先,还是一位风雅之人,经常邀请友朋,“至三管观梅花,于紫溪渡口听松声,于大名山巅徜徉”,不亦乐乎。

  出家与出继

  阅李谱,有两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李氏族人出家较多。如李十房孟芳支派出家就有8人:小寿(第十三世),出家;照荣(第十五世),出家;日凯(第十六世),出家雾山寺,法名天位,时1680年左右;日超(第十六世),出家武康天院寺;生铨(1670—1683,第十七世),出家灵峰寺;生堠(第十七世),出家雾山寺,法名彦浩;生豪(第十七世),出家;生楷(第十七世),出家细溪头庵,坐方丈。孟光支派亦有出家者,如元仑(第十四世),具体寺庙不详。以上仅列出的是第九世至第十七世,且全部为李十房李氏。李氏子弟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原因肯定有多种。不过,在古代,出家也并非易事,还须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二是李氏族人出继者较多。仅第九世至第十七世就有200余人,绝大多数出继给族人为子嗣,且绝大多数出继均发生在李十房李氏村庄。据笔者所阅之谱,一氏之内,在一个较为集中的时间段,有如此之多的出继行为发生,实属罕见。古代李十房作为一个超大的李氏聚居地,从积极的意义来考虑,过继族人子弟作为子嗣,有助于增强家庭、家族以及亲族的连带感,激励每个家庭成员的能动性,使家庭、家族以至整个亲族兴旺发达。

  眠牛八景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鄣南八咏》诗:《天目晴雪》《浮玉晚娇》《渚溪夕照》《梅溪春涨》《樊坞梨园》《北庄梅花》《独松冬秀》《石埭夜航》,有代表性的便是明代凌说的“八咏”,如《天目晴雪》之“独有小梅清见骨,只将春色笑春风”,如《渚溪夕照》之“渔竿影没人争渡,牧笛声残雁落沙”,又如《梅溪春涨》之“玉磬峰头积雪消,紫梅花下水平桥”,竹乡大地的青山绿水,呼之欲出。此外,在双一村戴村自然村,古代亦有“戴村八景”。在西圩,有清代施锦心作“村居十景”。在李十房,亦有清代文人施文镠所作《眠牛八景》。

  一、大瓶积翠

  欲居大瓶上,饮酒三百杯。不然浓翠积,那敢拾回来。

  二、对崖古松

  一望前山前,苍松高插天。为祝苍松寿,不知是何年。

  三、藤萝晓烟

  袅袅藤萝外,烟光护绿丛。东方日初出,倐尔都成红。

  四、芝山夕照

  傍晚出山斋,无边风色内。夕阳鸦带来,恰翻芝山背。

  五、东园修竹

  震为苍筤竹,发祥在东方。园中时一顾,宛在淇水旁。

  六、西涧鸣泉

  西来一道泉,泉清清见底。恐人心不清,声声劝人洗。

  七、璧岭丹枫

  未认买璧峰,先认买璧岭。为有霜叶红,人人都引领。

  八、珠湾梅花

  昨夜思美人,今朝访高士。生身在瑶台,不堕红尘里。

  原来,李十房李家长期聘请施文镠为私塾老师,教育李氏子弟。这位施老师在教书之余,遍访村中美景,且效仿凌说的《鄣南八咏》创作五言《眠牛八景》,为后人留下佳作。读其“不然浓翠积,那敢拾回来”,方知诗词有境;读其“泉清清见底”“声声劝人洗”,且知诗人有情。一幅武陵源般的美景宛如仙境。八景诗后,还有《眠牛竹枝词》七首。如第二首有“山下人家门户开,万枝松树百枝梅”,第三首“杜鹃花发杜鹃啼,遂队行人过紫溪”,第四首“老树腹空松鼠匿,疏篱眼大竹鸡穿”,笔者曾几次在李十房一带寻访,此些诗景正与三官村、中南百草原景色颇为相似。

  行文至此,还必须回答一个问题:“眠牛山”在哪?于是翻阅八卷《桃城李氏宗谱》。在卷一的《李上舍祝三公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又四传至朝升公,自外村祖基迁居眠牛山下,为里(李)十房祖。里(李)十房,云者本孟光公之孙而数之兼以外村别之而得名也。”这似乎告诉我们一点信息,李十房在眠牛山下。复观卷二“十房里(李十房)阳基图”,村庄北面即大明山,左面即眠牛山。眠牛山北侧为来水,由西向东流经村庄北面,眠牛山南侧为“木水”,绕过村庄田地,在村庄东边路口与北边之水汇合流出。再看1994年版“三官乡行政图”,复于“大明山”区域实地走访,今屏风山由西南向东北延伸,其状恰似伏卧之牛。又,此谱最近一次续修于1948年,百年时间不到,想必此地貌变化不大,故笔者考虑屏风山即为眠牛山。

  如此优秀的家族,难怪与李氏奇才绘先为好友且“同受业于(递铺人)张先生之门”的贵州参政陈良谟(1482—1567)乐为作序且对其家族史娓娓道来;难怪安阳知县严彭年(1717—1791)对李氏迁移如数家珍;难怪贵州按察使郎葆辰对李氏谈论不倦;难怪安吉知州刘蓟植在序中大加赞赏“既嘉其书之可法,而又叹其志之有以,扬先烈而启后昆”,等等。一县之内,如此之多的名人贤达为之作序,亦不多见。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