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 | 来源: | 作者: 程永军 | 编辑:安吉视窗
安吉乡土文化丰富,其中孝文化独树一帜。代代相传的孝故事、镶嵌大地的孝地名、一脉相承的孝践行,除“竹乡”、“茶乡”之外,“孝乡”成为了安吉又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孝”虽不像“竹”、“茶”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却在于无声处,沁润在故鄣大地的山水间,流淌在竹乡儿女的血液里。
通过对境内地名的调查,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发现,烙印在安吉乡村与“孝”相关的历史地名不在少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自古以来安吉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孝乡”,孝文化与苕水一样源远流长。
两宋时期,安吉县鱼池乡有孝和里,孝丰乡有孝弟里;明代,安吉州凤亭乡有节孝里,晏子乡有孝行里。孝丰县孝丰乡有孝弟里,鱼池乡有孝和里;清代,沿袭明制,仍保留这些孝地名;民国,孝丰县有孝景镇,西亩区有孝子乡。随着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地名的不断更改,历史上这些与“孝”相关的“里”名如今已较难界别。
本文拟对调查了解到的这些曾经出现和今仍保留的“孝”地名作一梳理,意图通过这些地理标记,挖掘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引起大家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关注和保护。
孝丰。原为孝丰县县名,今为孝丰镇镇名,也为孝丰集镇名。
孝丰,早期以乡见名,明代前为安吉县孝丰乡。明弘治元年(1488),分安吉南境孝丰、天目、鱼池、广苕等九乡置孝丰县。《创县碑记》:“赐县曰‘孝丰’,因乡名也”。
孝丰,因境内多出孝子而得名,旧志有这方面记载:如三国城南“孟宗哭竹生笋治母病”;东晋城北“郭巨埋儿奉母得黄金”;唐代康山“丞坚九岁守母墓”;五代水口“孝子为母建木桥”;宋代南乡“严云千里寻父归”;明代鄣吴“天官为母造金銮殿”;明代广苕“学相舍命抢父尸”;明代“杨伶尽职孝后娘”等等。
今日之孝丰,以打造孝文化为地域特色,提倡孝精神为立世导向,树立孝为先为道德楷模,将孝文化渗入到古城的各个角落、家家户户。
孝源。查旧志未有“孝源”之名,仅见现孝源村辖区的“玉堂庄”、“平塔庄”(今陈塔)、“交兑庄”(今石桥坑)及“大官荡”、“张家坞”(今蒋家坞)等。《安吉县地名志》记载,1949年即有孝源村,时属郭孝区管辖,1984年称孝源行政村。由此推断,“孝源”之名当在民国后期诞生。至于“孝源”由来,分析推断与境内的郭孝山有关。相传,郭孝山是东汉“郭巨埋儿奉母得黄金”的地方,现存有郭巨墓(衣冠冢)和埋儿坑地名。因其为安吉境内能追溯的时代最早的孝故事,即为孝道的发源地,简称“孝源”。
孝子桥。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载:“孝子桥,县东十七里孝丰乡孝子庄。〈罗志〉明永乐间,岁贡姚盛以孝称,葬亲桥畔,庐焉,因名。”又载:“太平乡孝子庄(莫家道),距城十七里”。
虽然记载的孝子桥和孝子庄分属于“孝丰”和“太平”二个乡,但都指向距城(县)十七里。莫家道,即今灵峰街道大竹园村莫家塘自然村,当时属于孝子庄辖区,位于孝丰镇(原孝丰县城)东,因此,方位也没有问题。1984版《安吉县地名志》载:“孝子桥,水口村西1.5公里。”
由以上记载可知,从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至今的600多年时间里,“孝子桥”地名一直都存在,村以桥名,现属灵峰街道灵峰村辖区。
清孝丰诗人王显丞在《原乡竹枝词》中对孝子桥作了首诗:“至性标题孝子桥,抱公石古依山椒。千秋懿行无双美,山自高兮水自遥。”
除此之外,在梅溪老集镇务前路的中段,原来有一座小木桥,相传赵姓者为方便行人,出资将其改成石板桥。赵孝母,母亡时,赵病在床,家人不敢告诉他,后因听到哭声,赵知母亡,随即悲痛而卒,人称孝子,故称“孝子桥”。
孝行里。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载:“王文殊宅,〈刘志〉即今晓觉寺基。〈伍志〉在晏子乡孝行里”。“晓觉寺,〈刘志〉在州四十五里晏子乡晓觉村。〈王府志〉齐永明元年建,号齐明寺。唐天宝中改今名。宋治平二年,改化成院。元末毁,明洪武四年重建。”
王文殊,南北朝时期吴兴故鄣人也。父没虏,文殊思慕泣血,蔬食山谷三十余年。太守谢抃板为功曹,不就。永明十一年(493),太守孔琇之表曰:“文殊性挺五常,心符三教。以父没獯庭,抱终身之痛,专席恒居,衔罔极之恤。服纻缟以经年,饵蔬菽以俟命,婚义灭于天情,官序空于素抱。傥降甄异之恩,榜其闾里”。郁林诏榜门,改所居为“孝行里”。如此,今晓觉寺遗址就是王文殊的居所,孝行里以此为名。
明清时期的孝行里,辖区应该在今天子湖镇晓云村区域。清代后,“孝行里”地名遂消失。
郭孝山。位于孝源村西面,与西亩相连,最高峰海拔315米。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载:“郭笑山,〈府志〉县西北二十里,层峦峭拔,下多苍藤翠竹,夹岸古梅花皆六出,春时香雪披径。下有钵盂山。”又载:“《旁览志古志》郭巨埋儿处,在郭笑山有墓,相传埋儿得金即此地。”也就是说,原来的“郭笑山”,在清初后,因有郭巨墓,便改称“郭孝山”了。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省林州市)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以孝闻名于世,他“埋儿奉母”的故事被收录《内丘县志》中,东晋干宝编撰的《搜神记》也记载了他的故事。后被选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即《二十四孝》),因而被人广为传诵。他为了孝敬父母,不惜牺牲自己孩子的举动,也常常为人所诘难。
一块裂文纵深,字迹漫漶的青条石碑立于郭孝山脚的郭巨墓前。碑文记载:“郭孝山,隶县治西北二拾里之鱼池乡,有吾孝子墓在而名也。越千百年,封树穹隆、梅开六花、竹秀千竿、正气所钟、光昭亘古,故前明建邑,亦以孝称,诚宇内之胜迹也。予于道光葵卯秋来权邑篆,景仰纯仁,择吉修竭,选石题记,藉为正风化、历行义之一劝焉。桐城吴廷康、康甫并书。”根据碑文显示,该碑为1843年所立。那么,安吉的郭孝山为何有郭巨墓呢?
民国孝丰人王微编的《孝丰志稿》写道:“按郭笑山一名郭孝山,邑人附会晋郭巨埋儿于此得名,山中有穴,并指为埋儿之所。按晋书郭巨为河北省安乐县人,相去千有余里,平生未至江南,更无埋儿之事。埋儿养母纵孝亦乖伦理,此与山涛隐居东门外三公潭,同为好事者所捏造。前者不过附庸风雅,此则与风教有关,不能不辨。”按王微之意,也就是郭孝山从“郭巨埋儿”得名,是“好事者所捏造”,只不过“附庸风雅,与风教有关”。推之,郭笑山中的郭巨墓,并非是真的郭巨墓,应该是衣冠冢(纪念墓),这种形式的郭巨墓,在全国有多座,是与明清时期提倡以孝为本进行教化有关。孝丰本以孝立县,立一座郭巨墓(衣冠冢),移花接木便显顺理成章。
郭孝坞。位于郭孝山西侧的观音桥村境内,山坞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因山坞位于郭孝山脚,故名。然通过调查得知,郭孝坞并不仅仅因郭孝山而出名,这里实实在在发生了一则孝故事。
从前,一吴姓老板在郭孝坞村口开了家当铺。一天,吴老板到外地收账,过了多日不见回转。妻子王氏预感不妙,因她曾听说过,有种黑店专门用砒霜放在酒菜里谋财害命。于是,她暗下决心,等孩子出世后,无论男女,都要其替父报仇。
小孩一出生,王氏就用砒霜给他洗澡;小孩吃奶,就在自己的奶头上涂点砒霜;断奶后,又在孩子的饭里放点砒霜,天长日久,孩子已吃不惯人家的饭菜了。
十八年后,小孩长成为一个身体健壮的小伙子,打拳练武学了不少本领。于是,王氏就将丈夫被害的事告诉了他,吩咐道:“你到父亲以前常去收账的地方,每日换一家客栈吃饭,如有与娘烧出来的菜味道一样,说明这家可能就是害你父亲的黑店。”儿子记着母亲的嘱咐上路了。
一日,他来到一家饭店,感到店里的菜跟自己娘烧的菜味道一模一样,就开始留心起来。窥见店主与跑堂不时地瞄着他,鬼鬼祟祟,交头接耳,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他将计就计,吃着吃着,假装跌倒。店主见他跌倒,马上喊来四个大汉,把他抬进里屋。刚将其放下,小伙子一跃而起,两拳三脚将他们打倒。他环顾四周,看见有好几个人被杀死,他顿时怒火冲天,把这家黑店扫了个精光,并立即报了官府,查封黑店,捉拿店主。经审问,吴老板正是被此家黑店所害,小伙子终于为父报了仇。这真是“郭孝坞里出孝子,为父报仇终有时。”
孝有坞。发源于受荣水库的大荣水,由北而南与尚书水汇合后入皈山港,在两水间的中游,有一个呈东南往西北走向的山坞,名曰“孝有坞”。既用“孝”命名,想来必定有孝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农家,父女俩相依为命,以养蚕为生,虽然日子清贫,但父慈女孝,其乐融融。
一天,爹爹出门采桑叶,回家路上碰到两个强盗,向他索要钱财。老汉身无分文,苦苦哀求。为怕报官,强盗把老汉杀了,然后将尸体切成四块,藏于装桑叶的竹筐里。到了傍晚,女儿见爹爹还没回来,就出门寻找。路上看见盛满桑叶的竹筐,猜想爹爹可能又去采桑了,就先将竹筐背回家,虽然觉得有点重,却并未在意。女儿想先喂了蚕宝宝,再等爹爹回家一起吃饭。
她走到竹筐前,伸手去拿桑叶,这一拿可把她吓得魂飞魄散,血肉模糊的爹爹身首分离地横在她的面前。她悲呼一声:“爹爹,你的命好苦啊!”说着就一头撞向缸沿上,头破血流,活活被撞死了。顷刻,从屋里飞出一只小鸟,它边飞边叫道:“爹爹苦!爹爹苦!”哀怨凄婉的声音在天空中回荡,响彻四方。这鸟儿便是那孝顺女儿的化身。“孝女化鸟”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
母孝堂。通过调查得知,梅溪镇管城村流传着许多历史上的孝故事,且有多处带“孝”的地名,可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孝乡”,境内有多个“母孝堂”。
相传,从前与管城相邻的一个村落,一位孝子的母亲去世了,就请了风水先生选择葬母之地,但在本村找了很多地方都不理想。于是,风水先生便到他处踏看,结果看中了管城村里阳坞自然村后山的一块地方。这里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是一处风水宝地。孝子就将此地买下,葬了母亲,并在旁建了一座祠堂。
一日晚上,母亲托梦给孝子,说她太冷清了,想找个热闹的地方。孝子知道母亲在世时最喜欢热闹,死后却一人孤苦伶仃地躺于这偏僻的山里。其于心不忍,又请风水先生看地,就在里阳坞的中心地块新建了坟墓和祠堂,面积与规模比原来更大。
如今,这里已发展成村落,遗迹已不见踪影,但一棵树龄在300多年的古柏树孤独耸立于此,它告诉人们,故事应该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
纯孝岭。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载:“纯孝岭,〈吴兴掌故〉在州东北三十里。黄巢之乱,民石昂负母避此。”“纯孝岭绝壁削立,黄巢之乱,邑人石昂负母避此。〈伍志〉:安吉梅溪人,黄巢之乱,昂负母避居石严中,日浚泉,採果实以奉母,得免于难,人号其岭曰‘纯孝岭’。”
通过调查,结合旧志记载的方位和里程获悉,纯孝岭,即今关孝岭,位于梅溪镇管城村里阳坞西面,为原里阳坞至长林垓村大坞里的必经之路。一条山石铺筑的古道越岭而过,称“关孝岭古道”。在里阳坞,如今仍有十余户石姓人家居住于此,相传皆为石昂之后裔。那么“纯孝岭”为何改成了“关孝岭”呢?
相传,在南宋年间,一位在京城临安(今杭州)当官的管城人,因其母笃信佛教,经常要从管城翻山越岭到长林垓的大坞里烧香拜佛。由于山路崎岖,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老母亲受尽了困苦。当官的儿子本是个孝子,深感不在双亲身边已未尽孝,现在又见母亲跋涉艰难,羞愧自责。于是,儿子出资请人修筑了这条古道。孝子为母修路的孝行深深感动了当地人,就将这山岭取名为“官孝岭”,古道称为“官孝岭古道”。由于“官”“关”同音,慢慢叫成了“关孝岭”。
宋人姚祐有诗云:“石昂曾负母,避难此山中。岭得名纯孝,崔巍古县东。”
无论是纯孝岭还是关孝岭,这座山岭都承载着孝文化的人文故事。
孝子泉。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载:“孝子泉,在梅溪乡。宋吴知几、可几父死,庐墓三年,平地出泉,因名。”
吴可几,安吉人,好古博雅,与弟知几同登景祐间(1034~1038)进士。可几仕至太常少卿,知几为郎官。可几与弟知几,好古博雅,著《千姓编》,姓氏所出悉有源委,时号‘二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欧阳修,曾经对吴知几的为人处世给予过褒扬:“士之饬躬励行以勤厥官,未有不知于人者。知而荐之,吾亦无所遗焉。惟尔之能,数有称道。有司较最,于格当升。勉鹰新恩,无废其业。可。”
根据“二吴读书堂,〈伍志〉在梅溪花渚,即吴环之裔可几、知几构堂读书于此,故名。〈刘志〉注:小市三太庙,土人相传即二吴读书堂旧址。”的记载,二吴读书堂在小市三太庙。“三太庙,在小市,同治五年重建。俗传,神姓曹,乌程人,官爵未祥。宋末治水有功,加三公太保衔,故名三太,封潇湘侯。又传,五月十三日生于梅溪务前,故立庙于此。庙前古梅一,本为溪水决去,逆流至小市,土人即梅树镂神像,改二吴读书堂为庙。”
当地老人介绍,三太庙原址在今人民西路与乐平路交叉口的东北侧。至于孝子泉,已无人知晓。分析推测,应该在距三太庙原址不远的地方。
以上例举与“孝文化”相关的地名,仅仅是笔者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想必历史上安吉境内还有更多,它们或是消失,或是改名,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究与发现。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