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安吉部分地名通名题解

梅溪土斗区 全媒体记者 夏鹏飞 摄

“归仁里民”印章、边款

“归仁里民”印章边款

  [按]八年前的初秋,笔者供职的皈山乡(现为孝源街道)正全力筹备首届“尚书文化节”,活动举办地点是尚书土干(现已统一使用为“干”)村。但在对外媒体宣传时,村名中的“土干”字拼音输入法拼不出,五笔字型输入法也打不出,难倒了一干众人。有的说沿用习惯,可采用造字法,左边用“土”字代替,右边用“干”字代替;有的说用“干”字,与该村村民委员会印章及村民使用习惯保持一致;有的说用“垓”字,以符合该村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省内地名专家对“土干”字的激烈讨论使该村意外走红,一度登上杭城报纸。

  在我县,“土干”字是地名通名字中较为特殊的一分子。何谓通名,即地名中表示该地名所指事物类别的字眼。在我县众多的地名通名中,在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通名字,如“安吉县”的“县”字,“溪龙乡”的“乡”字,古城村的“村”字,表述的内容非常明确,我们一看便清楚。但以类似“土干”字等不经常使用的生僻字或在特定区域内民间使用的通名字作为地名通名的,有时却不易理解。这类通名字,在我县还有一些,如“房”“庄”“里”“堂”“土斗”“垓”等。对这些地名通名字进行有效整理和探讨,既有助于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状况,又有助于对当地人文资源的掌握,更有助于推动地名通名规范化,对文化旅游、村庄经营也不无裨益。

  房、庄:大家族的迁移密码

  安吉早期先民生存的自然景色,我们通过阅读吴均《与顾章书》等各类诗词及志书记载可知一二。那时安吉区域地广人稀,山地林木葱郁,平原水草丰美,河湖水波荡漾,其间麋鹿成群,仙鹤翩翩起舞,猛虎四处游荡,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生活,同时伴随着自觉或不自觉的迁移活动。时至今日,彼时通常以姓氏家族为单位的人口迁进或迁出,已无从细考,但通过一些特定的地名通名和家谱,还可追溯到一些大家族迁移的蛛丝马迹。

  如“房”,即房屋;也可指家族的一支;又可同“坊”,即作坊。

  在孝源街道,有“洛四房”村,由鹤鹿溪村诸氏分支于此,是“洛水第四房”即分迁于洛水的诸氏第四支族的简称,洛水即指明了迁居的“南溪下游洛溪段”这一地理区位。诸姓始迁祖为南宋(1127-1279)后期江苏淮安尚书诸尚,与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祖上同期迁入诸吴村(鄣吴村),后由于人口繁衍,家族不断壮大,或者由于逃难、工作等因素,诸氏子孙分迁各地,其中一支迁入洛四房区域,建房定居,逐渐形成村庄。在鹤鹿溪村,诸姓是大姓,其后裔以诸闻韵、诸乐三等为杰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尚有诸氏宗祠3座。由于古时奉行“五世而迁”,分支从家族分开后,就要另建祖庙。由此可知诸氏家族之大,故,时有“诸姓鹤鹿溪”之说。因此推测,“诸一房”“诸二房”“诸三房”甚至“诸五房”“诸六房”等,或许都迁居于鹤鹿溪不远的各个地域,最终形成这座规模超大的村庄,能够容下多支诸氏族人聚居,导致现在的我们误以为这些分支并没有在地理上作外迁处理。

  又如“庄”,村庄之意,亦指封建社会里贵族等所占有的成片土地。

  在递铺街道六庄村,以“庄”为通名的地名是当地十里八村的一大特色。如二庄(即长潭),在六庄村的西北方向,西苕溪南岸,据传当地有一沈姓大族,原分十个庄居住,此自然村系沈姓第二个庄,后沈姓逐渐减少,村民见村前有长型池塘,故称之为长潭,逐渐演变为村名。如三庄,傍西苕溪,原是沈姓聚居的第三个自然村。如五庄,沈姓聚居第五庄,据资料记载,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五庄一带建有龙灯会,与附近鹤鹿溪村齐名。由于各分支发展的不平衡,五庄的具体位置,已无法确定。以此类推,六庄系沈姓聚居的第六个自然村,原有沈姓宗祠,估计此庄为十庄之首。八庄,即现南庄,沈姓聚居的第八个自然村。十庄,沈姓聚居的第十个自然村。另外,一庄、四庄、七庄、九庄尚无资料确认,笔者估计在沈氏家谱等类似资料中有所体现。

  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一族的兴衰并非拘于一地、一时,也会产生曲线变化。可贵的是,诸氏、沈氏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聚居地名,犹如家族迁移密码,使我们还可追溯到一些大族的人文信息。

  里:作为山名,全国独有

  “里”字的解释,有家乡、街坊之意,也是长度单位,还指衣物的内层、内部之意,甚至还可作为姓氏。

  “里”字一般作为村的通名字,用的比较多。在我县,最具知名度的当属鄣吴村“归仁里”。吴昌硕先生39岁时刻了一方印章“归仁里民”。先生在边款中说:“归仁,吾鄣吴邨里名,亦‘里仁为美’之意。”可见,在先生的笔下,“归仁里”已是“鄣吴村”的代称。这也符合古代社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样对自然村落的约定。《论语》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彼时,因故里不宁,先生于春携眷宅居苏州西亩巷之四间楼,刻下此印,先生是希望鄣吴村恢复平静,希望村民过上祥和的生活。先生的思乡之情,溢于方寸之间。晚年的先生名噪海内外,但对家乡“归仁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情,纵观先生在1915年(72岁)、1917年(74岁)、1918年(75岁)等年份的菊石、花卉、古松绘画作品以及书法创作,频繁使用该印,寄以家乡情怀。在我县的其他地方,“里”作为村落名称,比比皆是,如观音桥村的桃园里、施湾里自然村,均为自然村之意。

  但在我县,“里”又作为山的通名字,在全国独一无二。吴郁芬教授等在编撰《中国地名通名集解》一书时,特意将我县这一特例予以刊载示范:“(里)用作山峰名称,如浙江省安吉县白洋里、阴坞里、高坞里等”。

  据《安吉县地名志》记载,白洋里,山名,座落于长林土干(现已统一使用为“垓”字)村北面,东交阴坑里(山名),北界长兴县,海拔515米。由于该山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又名白阳里,后误写成白洋里。阴坑里,山名,长林垓村背面,与长兴交界,海拔572米。因在大高山与白洋里两山之间,日照少,故名。类似这样的山名,还有一些。如西坞里,山名,位于统里村摄湖西南,海拔262米。视坑里,山名,东为景溪村,海拔603米。高壤里,山名,老石坎西,水库大坝北头,海拔317米。高坞里,海拔259米,西麓是老石坎的白决坞自然村。池坞里,别名坞里,山名,在报福。以上“里”作为山名的7个案例中,长林垓村占2例,报福、老石坎一带占5例。究其原因,或源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约定俗成,但却是全国独有。老祖宗无意中为我们创下了一项地名文化中的“全国之最”,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美丽乡村、最美县域建设增添了不少新意。

  塘、土斗:西苕溪的治水档案

  如“塘”,原意是挡水的土坝,有堤岸、堤防、塘坝之意,现通常指面积大小不等的一片静止或缓流水域,或天然而成,或人工挖掘。在我县,以“塘”作通名的有“横塘”“一塘”等。

  查《安吉县水利志》可知,北宋宣和七年(1225),湖州知州陈季永率乡民筑三塘:吴塘、横塘、朱塘。说明此“横塘”乃水利设施。同治《安吉县志》卷四对此“横塘”有详细的描述:“横塘长五里,阔百丈余。横亘里溪之东,与吴山相望。虽大旱不竭。网者每得巨鳞,其所以涵育之者,非一日矣。灌吴邵湾、曹埠、邱家街下等圩田五十六顷七十六亩有奇。相传旧有支沟。”陈知州率民筑横塘的时间段,总体上与太湖流域实施综合有效的水利治理时间一致,但这一时期水利工程为数有限,其时能在横塘区域建设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实属可贵。宋之后,“横塘”又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和治理,已颇具规模,既有灌溉、蓄洪、排涝等功能,又有交通、提供居民生活用水等功能,还兼具旅游景区的功能,时有“路绕横塘转,花吹红藕香”(明吴稼竳《横塘夜泛》)之美赞。后逐渐以“塘名”为“村名”,即今横塘村。时至今日,当地及周边村民仍以带有浓郁档案气息的“横塘大港”四个字,称赞这一拥有近800年历史的“横塘”水利设施,苕溪治水档案,在民间得到传承。

  如“土斗”,小河的尽头处或小港湾;旧方志作兜,义为环绕、围绕。用作堤坝名称,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区,如我县大土斗、小金土斗、东西土斗等。

  天目山是我县的主脉,地势自西南向东和东北逐步递减和倾斜,高度从1500米依次递减至13米(梅溪新城海拔)左右。西苕溪属山溪性河流,上游源短流急。一遇暴雨,洪涝灾害。据史料记载,唐大历元年(766),水灾。次年(767)秋,又水灾。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五月,辛卯夜,安吉山水暴出,坏民庐及田桑。元至顺二年(1331)七月,安吉大水,漂没民居2900户,死190人,九月,久雨,太湖溢。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夏,安吉、孝丰大水,连日大雨如注,山水骤涨,陆可行舟,自安吉、长兴抵归安七邑,尽成巨壑。清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安吉大水入城(安城),冲倒东城墙数十丈,城西、北门积水丈余。由于梅溪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旧时遇到连日大雨,山上的水流奔涌而至,尽成泽国。于是,人们就在西苕溪中下游沿河两岸筑起高大的土斗堤,以防洪水入侵家园。从明嘉靖三十四年(1535)州志记载的31土斗,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已达到50个土斗。由此形成诸多以“土斗”为通名的村庄名称,如后土干土斗、荆山土斗、河上土斗、姚土斗等,均为以土斗命名,这些大都位于梅溪镇及其周边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持续加强了对土斗区的建设。土斗内的村庄、田地逐渐增多,人们以“土斗”为家。近年来,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西苕溪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发掘土斗区绿水优势,助推土斗区乡村振兴,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西苕溪文章,土斗区建设迎来了春天。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地名通名字。如杭垓的“垓”字,有荒远之地、界限的意思。我县处于长江下游地区,古代经济发展以太湖流域为中心,虽自东晋南朝以来保持了持续的发展,但在远离太湖的深山密林之中的“杭垓”,其原始面貌的“荒远”可想而知。唐以后,这里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建有集市,安徽省宁国、广德农副产品也在这里集散,明代曾设置过“巡检司”。如今,杭垓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早已不是彼时的“杭垓”了,在对外宣传中,杭垓以“生态原乡”为吸晴点,颇有怀古之意。又如本文开头所述原“尚书土干”,按照《中国地名通名集解》的释义,也可作“尚书垓”,但该“垓”早已成为热闹的旅游景区村。“垓”字并非都作荒远、界限之意。如东山土干的“土干”字,则有大片田地的意思,而原长林土干的“土干”字,则解释为“干谷”更为贴切。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