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八亩墩”考古新发现的启示:梓坊与鲁家

  2019年10月31日,历时三年的安吉龙山“八亩墩”考古发掘成果向社会公布。2019年12月8日,“安吉龙山107号墓(八亩墩)考古发掘”入选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2020年1月3日,国家文物局网站发布消息,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选启动,有36个考古项目进入初选,“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列入初选名单之中。

  八亩墩是安吉古城外围古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个墓葬。从古墓文物信息来判断,这是一座越国贵族墓。来安吉参加考古新发现发布会的各位专家们在仔细看过龙山“八亩墩”考古发掘现场后,有感于墓葬的高规格,提出了大胆猜想,这里会不会是勾践祖父母的墓地?有可能是“王陵”。

  古越国的王侯贵族们死后葬于八亩墩、九亩墩,坟墓高规格,陪葬超奢华。他们生前居住在古城一带的宫殿楼阁一定也会是高规格、超豪华。宫殿的建筑材料一定也是尊贵无比,比如说梓木、楠木等。

  梓,是一种很名贵的树种,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古时各村庄房屋附近都有种植梓树和桑树,桑叶用来养蚕产丝,梓木用于建房,制家具。梓字与桑字组成一词,就是人们常说的“桑梓故里”。《詩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就是描写对故乡的思恋和尊崇。汉许慎《说文解字》载有“梓,楸也。”《中国树木分类学》中说:“古来以为木莫良于梓,书以‘梓材’名篇,礼以‘梓人’名匠,宅旁喜植桑与梓,以为养生送死之具,故迄今又以桑梓名故乡也。帷古所谓梓者,往往兼楸而言也。”

  公元前450年前后,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著名工匠鲁班(前507—前444)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听到消息后非常着急,徒步行走十天十夜赶到楚国,亲自出马劝阻楚王。在《墨子·公输》篇中,墨子对楚王说:“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墨子所说的“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就是指“巨松、梓树、黄楩木、楠、樟等名贵木材”。墨子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楚国有名贵木材,宋国连多余的木材都没有,这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短衣相比。楚国去攻打宋国就是以富凌穷,仗势欺人。

  说到梓木,还有一个故事,伍子胥忠于吴王夫差,对于越王勾践施展的各种阴谋诡计,每次都苦口婆心向吴王进谏。吴王讨厌这些谏言,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伍子胥临死时说:“你们在我坟上种上梓树,梓树生长到可以制造器物的时候,吴国就要灭亡了。”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伍子胥叫人在坟上种梓树,暗指吴国灭亡用不了多少年。吴王赐死伍子胥在公元前484年,10年后,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伍子胥遗言成真。

  北宋陆佃(1042~1102)作《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馀材皆不震。”后世的志书,如乾隆《安吉州志》和同治《安吉县志》里都沿用此说,把梓木材说得神秘兮兮:“梓:【伍志】为木之长。故材曰梓材,匠曰梓人。室有此木则余材不复震。或位置在他木下则有声。其异如此。”文人们将木材分了等级,建房屋做家具,只要用了梓木,其他木头如松、杉、橡、桐之类,就如同官员上朝见了皇帝,不敢大声言语,唯恐震主。但如果松杉等木头用在了梓木的上面,梓木就要发声抗议。

  如此高贵的梓树木材,历史上的安吉就有出产。嘉靖《安吉州志》卷三·物产:“木多松、多杉、多梓、多橡,有华桐。”以此可知,直到大明嘉靖年间,梓树和松树、杉树、橡树,华桐等也还是安吉的主要树种之一。

  梓坊地名的来历与“梓树木材”息息相关。把“梓材”请出山的是木匠,木匠们就居住在鲁家。梓坊村在鲁家溪的上游源头附近,梓坊、鲁家两行政村是紧邻。鲁家和梓坊基本上是同期出现的地名,如果细细考究,“鲁家”村的出现略早于“梓坊”村。

  公元1557年《嘉靖安吉州志》完成,在“卷三·水”篇章中记载安吉境内有溪流15条,西溪(苕水)第一,鲁家溪列名第四,梅溪列第五。志载:“鲁家溪,其源自归安、莫干诸山逆流至南北庄,合铜山溪出蒋家村。”乾隆《安吉州志》记有庄名“鲁家溪”,归属“安区铜山乡·五庄”。《安吉地名志》载“鲁家村,曾名鲁家溪”。

  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说,当初鲁家溪一带居住的主要是木匠,木匠的祖师爷叫鲁班,木匠们的村子就用祖师爷鲁班的“鲁”字为村名,而后有了现在的“鲁家”,村边的河流就叫“鲁家溪”。地名的形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溪流无名,说明这里曾经人迹罕至,是蛮荒处女地,木匠们进驻拓荒伐木,木材的运输使一条溪流热闹起来,而后有了名字:鲁家与鲁家溪。

  一般来说,木匠们从事建筑房屋、打造家具,制作棺材等等,是为业主服务的,需要有服务对象。鲁家村周边是丘陵山区,没有大的集镇,接壤的是梓坊村、南北庄村、横杜村和马家村等村庄。在旧时代,一个稍大点的村庄里有个三二个木匠就能满足需求。在没有明显社会需求和服务对象的地方集中有一群木匠居住,单独组成一个木匠村,有点突兀,也有点奇怪。但只要想通一点,就不奇怪了:木匠和木材是紧密相连的。梓坊村的“梓木”,作为古代高贵和重要的建材,为鲁家的“木工们”提供了用武之地。

  梓坊村,乾隆《安吉州志》记作“梓方”,归属“安区铜山乡·二庄”。同治《安吉县志》作“梓坊”。

  乾隆朝的“梓方”村名,可释为“用梓树加工方木料的地方”。“方”指“方型”。到了光绪年间,村名写作“梓坊”。坊,基本意思是里巷,多用于街巷的名称或街市、手工制作的地方。坊,也有原生态的意思。“梓方”村名是和木材的加工和运输有关,“梓坊”村名则和居住民相关。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加,梓树资源的减少,当地居民为生活计,把主产业转向了茶叶和其他经济作物,经过不间断地努力,茶叶成为梓坊的特产,也就有了“梓坊的茶叶石门的炭”的民谚。产业的变化影响了地名的变化,“梓方”演变成“梓坊”。

  鲁家有木匠,梓坊产梓树。古人们认为梓木材质高贵,是贵族及王侯们建楼阁和制家具的必用木材。所以才会在鲁家一带聚集一群木匠,进山砍伐梓木,加工木料,为王侯将相们服务。

  越国贵族(王侯)居住在古城一带,建造楼台殿阁的木料采集,依赖木匠与森林。建造楼房的木料,需要木匠在林区去寻找、砍伐、粗加工,然后运输到建筑工地,再量材为用,精细加工。木匠们为就近居住,方便劳作,也为原木方料的运输便利,在原始森林边缘的溪边安家,然后顺溪流逐步向上游砍伐前进。木匠的居住区就是后来的鲁家,鲁家面临的溪流就是鲁家溪,砍伐掉木材的山区渐渐有人居住,形成后来的梓方。“梓方”的居民再增加,形成上村、中村、下村等自然村,到光绪年间变成“梓坊”。

  鲁家的最初形态只有一些简易工棚,供木匠们在山区伐木暂住。伐木结束后,回到古城附近的建筑工地居住。大约在公元前488——480年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建姑苏台,差遣木工来到鲁家采伐梓木。楼台殿阁建设规模大,参与的木匠多,建造的时间长。木匠们携家带口安家于此,为鲁家村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伴随着梓树的砍伐范围扩大,部分木匠和民工为劳动方便,住进山里,在鲁家上游形成另一个“梓方(坊)”村。

  鲁家和梓坊之名始于古越,表面上看有点离奇。但如果从小山村有一众木匠,附近还生长有神奇的梓树来考虑和研究,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安吉是越国的领地,嘉靖《安吉州志》:“春秋时属越,越灭属楚。”公元前494年,吴越争战,越国战败,勾践退守会稽。前473年,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最终灭掉了吴国。这一过程前后仅21年。

  吴国在打败越国后,仅占领了乌程(湖州),杭州、檇李(嘉兴)等平原地区的土地,而乌程以西的天目山区则仍在越国控制之下。吴王夫差为北向称霸,在意的是粮食生产,占领了杭嘉湖平原地区,只长木头的山区要不要无所谓。而长满木头的山区里有越国家族墓地,越王勾践肯定不会放弃。这些山区人口密度小,大部是原始森林,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其中就有尊贵的“梓木”。

  在越王勾践时代,有一件复国大事和“梓木”有关,也同样和木匠们有关。

  越王勾践向大臣文种问计,如何能打败吴国。文种献“伐吴九术”,“九术”包括:重金贿赂吴国重臣,干扰吴王决策;挑选美女送入吴宫,麻痹吴王意志;用巧匠送嘉木为吴国建造宫殿,使其上下离心;借生谷还熟粮,破坏吴国粮食储存等等。

  “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是九术中的第五术。为给吴王造姑苏台,越王勾践命木工三千入山伐木,伐得大批上等木材。其中有二棵巨木粗二十围,高四十丈,一棵是有斑纹的梓树(文梓),另一棵是楩楠树,木质硬朗而挺拔。木匠们精工雕刻成盘龙花纹大柱,抹上丹青,又镶嵌白玉,错彩镂金,金光闪闪。在将所有采伐的良材进行加工后,派大夫文种到苏州献给吴王夫差,供吴国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与高台。吴王夫差龙心大悦,他不听伍子胥的劝阻,立刻如数照单全收了这批良材。当时这批来自越国的粗大木材,把山下所有的河道、沟渠塞满(苏州“木渎镇”因而得名)。史载造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其景冠绝江南,闻名于天下。

  建造“姑苏台”的主要木材是梓树、黄楩木和楠树。越王派出三千人入山伐木,处于天目山区东北方向的鲁家、梓坊只是其中一处。为什么会在“梓坊”伐木,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从当年越国管辖的疆域范围来看,天目山区相对越国其他地区距苏州较近。而且梓木产地有鲁家溪连接苕溪,苕溪入太湖,太湖通苏州,水路运输畅通无阻。二、勾践的宗亲贵族(或者老祖宗们)曾在古城一带生活居住,楼台殿阁的建造早已经使用过梓木,对伐木场地熟门熟路。三、姑苏台规模宏大,用料需求量多。整个建筑工程“三年聚材,五年乃成”。在古越当年,梓坊这地方几围粗的巨木很难说没有,至于梁柱檩条、门窗板料等配套木料,定有足够的砍伐面积。

  地名“鲁家”和“梓坊”的由来,就是“八亩墩”考古新发现带来的启示。

  (注:本文史料除署有出处外,均参阅《史记·吴太伯世家》《国语·吴语》《吴越春秋》《越绝书》等书的有关章节。)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