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进德三题

  进德当笃行

  清人阮元在《论语·论仁论》中说:“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始见。若一个人闭户齐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传统修身养性多强调内功。如儒家提倡“正心诚意”,后来的道学、理学、心学更注重内正其心的功夫。如程颐重视“识仁定性”,陆九渊主张“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连佛门中人推崇“明心见性”。道德养成虽离不开内心觉悟,但更重要的是“笃行”。《中庸》讲修身五进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笃行”为旨归。如今,有些大专院校的校训,标举“笃行”二字,强调“知行合一”。

  道德这东西好比火柴,在内静状态下难以自燃,通常要遭逢外在境遇(擦火柴)才能闪出火花。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仅有“思”和“内省”,认识到和“贤”的差距以及“不贤”之不可取,虽是进德之前提,却不能视为结果。“见贤思齐”的“见”,须落实在一个“为”字上,表现为对“贤”的效仿或追赶。“见不贤而内省”的“内省”,须落实在“不为”上,也就是引以为戒。在道德实践上离开了笃行,不是伪君子,就是“客里空”。官员在台上有关廉洁自律的堂皇承诺,不如在台下坐实一件拒贿的细行。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进德当笃行,“力行近乎仁”。文明城市创建,需要每一个市民“力行”。

  畏者有戒

  “戒”有内外之分。外在的通常是条款式的戒律,如佛教中的“五戒”或各种约束性法规制度。内在的“戒”是自律自警的自觉意识。无论内外,真正做到“心中有戒”,都需要以“心中有惧”为前提。有个文言词“戒惧”。《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王阳明说:“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如心无畏惧,“心中有戒”难免落空。

  凡心有所畏者,多能行有所止。对领导干部来说,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尊法畏纪,方能做人不越界、办事不妄为、用权不违规。明代宰相张居正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把有所“惧”视为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

  人要有畏惧的对象。这对象未必都是具体的人,也可能是某一境况或情态。如宗教徒之于所信仰的神及教义;有良知、有理性的人之于正义、公理。再如军政首长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力避失误的谨慎;清正官员在廉洁方面唯恐失足的自惕;洁身自好者对无耻勾当的避犹不及。诸如此类,皆缘于惧者有戒。

  因价值观紊乱和道德失范,当下有些人越来越无敬畏心。贪污受贿、坑蒙拐骗、腐化堕落、出卖灵肉之类的坏事、丑事,居然做得心安理得。“敢作敢为”成了胡作非为。人倘无畏惧之心,什么坏事、丑事、恶事也做得出来。

  心存畏惧方有戒,“心中无戒”终招辱。

  以植物为师

  人难免犯错误。梁漱溟说:“从人类往下说,各种生物差不多就都没有什么错误可言了——高等动物还可以说是有错误,而低等动物就没有错误可言;再说到植物,则更无所谓错误了。如草木就是呆板的在那里生长,说不上有什么错误不错误……人类之所以特别容易错误,就是因为他的自由活动性特别大。”

  植物一生以“不说话,不走动”为座右铭,总是立定一处,以根深求叶茂。而且自身索取有限,只要一点阳光雨露就足矣。植物的众多生物学特性,在象征意义上,大可作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楷模。人生贵有胸中竹,虚心劲节是吾师。故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说。晴川历历汉阳树,以木为师少犯错。

  不过,在“犯错误”问题上,两位天才人物各有一句名言。乔布斯说:“从不犯错意味着从来没有真正活过。”马云说:“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人总是要犯错误,除非是植物人。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