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吟诵好比赏真迹

  县图书馆正在组建“安图·语兰朗诵团”,这将推动本地群众性诵读活动,让书香插上声音的翅膀飞入人心。县作协也多次在“城市书房”举办朗诵活动,本地诗人声情并茂地演绎自家作品。40年前,笔者就读原杭州大学中文系时,在课堂上聆听过刘操南教授用传统方式吟诵古诗,那声腔入耳入心。用眼睛“阅”享书香,也可转换为用耳朵“闻”享书香。

  多看大师、名家的真迹,是提高书画鉴赏水平的不二法门。而采用吟诵方式,欣赏诗词文赋,好比观摩书画真迹。曾国藩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概言之:“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王力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在吟诵中,声音之徐疾、高下、强弱、长短等,包含了文字本身难以体现的意义和韵味,比默读更能“引出一种兴会来”。文学写作中的手稿,在作品传播和接受中,并无书画真迹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而吟诵诗文好比看书画真迹。本真的笔墨气韵,在真迹中方可寻求,诗文内在的“雄伟之概”和“深远之韵”,于声气中多可得之。讲究音韵美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就像观摩真迹于提高书画修养大有裨益,吟诵是学习古典诗文的最佳途径。

  传统的诵读如今渐趋式微。虽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有朗读训练,但平时很少有人“诵书”。早在1956年,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就疾呼:“近些年来吟诵诗词、古文的这个传统差不多都丢失了,这真是可惜的事。”阿城在《如果你会读出声音的话》一文中说:“中文有个熟视无睹的词叫‘读书’。本义是真的读出声音来……读中文读出声音的时代,不知为什么和从什么时候消失了。”“常州吟诵”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诗文吟诵之传统,早已成了需抢救的“非遗”。

  《齐东野语》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此诗有分数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说的是诵诗本领明显高于作诗功夫,不乏讽刺味,但也不妨说苏东坡认可诵诗之有声语言,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央视颇受好评的文化节目《朗读者》,“朗读”的魅力借电视得以凸现。

  和默读相比,传统诵读方式在阅读效率上多有劣势,但又有其不可替代的功效。桐城派散文“三祖”之一的姚鼐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资中筠先生回忆少年读书经历时说:“吟诗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记得住,就跟唱歌一样,而且对音韵、平仄什么的自然而然就熏出来了。”古人将书分为“目治之书、口治之书”。音乐性较强的诗歌、词赋等,以诵读为首选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像《离骚》、李白歌行、稼轩长短句之类,如不吟诵,几近暴殄天物。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叶嘉莹看来,“减去声调,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中华吟诵网”的主页上有一句宣介语——“中国式读书法”。传统诗词藉口耳之传而倍加深入人心。

  有些文章也宜诵而读之。如毛泽东的某些政论文,单纯用眼“看”,难以充分领略其酣畅文气。鲁迅作品虽大多不适合诵读,但《野草》之类,如能在理解基础上诵读之,那么,在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中,对大先生的寂寞和孤独会有新的体认和感悟。看书不等于诵读,阅读莫全忘吟诵。

  在西方小说和影视中,常描绘一家人晚餐后围坐壁炉前,静听一人诵读经典的情境。简·奥斯汀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完成了文学启蒙。而她的传世之作,最初也“首发”于家庭诵读会。不过,在浮躁的世风面前,能静下心来看几页书,已难能可贵,“闻享书香”近乎奢谈。

  网上有“读首诗再睡觉”的公众号,每晚十点发送一首由某人朗读的诗。推送什么诗固然重要,但诗之诵读亦不可小觑。在书画观赏中,是否能看到真迹大不一样;在文学欣赏中,是否吟诵诗文,对作品的体会也多有不同。好诗当吟诵,书香闻更浓。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