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如烟往事说桥碑

回龙桥泄洪闸

《回龙桥碑》(局部)

回龙桥位置简图

  回龙桥碑是一块普通的捐款记功碑,是安吉现今已面世的各类石碑中的一块。该碑详细记录了村户、商号、社会团体的捐款(物)数额,同时又如实公布了建桥费用支出。碑上列出的捐款户(店)范围涵盖清道光间孝丰城中,原太平乡的大部(现杭垓、磻溪、姚村等区域),原广苕乡的部分地区(现孝丰社区,王家庄以西地区以及报福镇)。此碑的内容给我们带来清道光间孝丰县西(南)乡的商业、交通、人文、地名、会社等信息。总之,回龙桥碑是一块信息含量丰富的石碑。

  历史上的回龙桥距离孝丰城十里路。光绪《孝丰县志》(下文简称“光绪志”)卷三·桥渡中有关于回龙桥的记载:“回龙桥,县南十里。广苕乡宣土干莊,通徽宁要道。”查阅光绪志乡区记载,“县南十里”没有“宣土干莊”,只有一个“上洪庄”。又载“金石乡宣垓莊·距城三十里”。实际上,在明清的道路中,距孝丰城十里、三十里各有一座“回龙桥”。据《浙江水陆道里记·孝丰县》记载,两座“通徽宁要道”的“回龙桥”,一座在王家庄村口,另一座在统溪到汤口路段的古道中间某处(现已被老石坎水库淹没)。光绪志桥渡篇中关于回龙桥的说法语焉不详,将两座同名桥混为一谈。

  1957年,在建设孝丰至日回山公路时,公路桥建在靠山边的原回龙桥位置上。1972-1973年间,孝丰县建设电站渠道,渠道与大竹竿、大河口流域溪水交集。且据村民们介绍,大竹竿、大河口洪水暴涨时,经常冲垮回龙桥。电站建设指挥部为保证渠道输水安全,在渠道与大河口来水交汇处建泄洪闸一座,在必要时分流洪水。在建造泄洪闸时将原公路改道,公路桥移到泄洪闸外。为减少工程量,大桥紧靠泄洪闸,公路桥和泄洪闸边基一体砌筑。2004年,11省道改扩建,公路桥改建到现址。

  《回龙桥碑》,刻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7)农历二月,距今一百七十余年。在之前的1845年的农历六月初,洪水冲坍了回龙桥,眼见秋冬将至,行人要受溪水寒凉之苦,商旅行路、货物运送受到影响。于是,孝丰城内商人和西乡各村人民共同捐资,重建了回龙桥。

  《回龙桥碑》文:“创造历有年。所至道光二十四年六月初旬,洪水冲坍,化为乌有。溪水泛涨险恶异常,竹筏既不能通,径路亦多间阻。秋水惊心,复何堪河梁携乎?此诚势不得已也。”这段碑文中“复何堪河梁携乎?”一句,需特别说明一下。在古汉语中,“携”字除有“携带”“携手”之意外,还可释为“叛离”和“离开”。“复何堪河梁携乎?”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怎么能承受桥梁与河道分离呢?”。没有了桥,才会让行旅之人“秋水惊心”,才会有众人“势不得已”谋建桥。

  《孝丰西圩施氏宗谱》里有《施佐廷先生家传》一篇,篇中记载有回龙桥“更木为石”的事情。“王家庄村口回龙桥,为邑中通西南乡之要道,旧支以板,时虞朽落,不便行人。乃与顾君锡傑捐赀(资)合作,更木为石梁垂翼,犹完固如新。”考谱中所述施佐廷先生事迹纪年,回龙桥“更木为石”的时间约在1892年前后(清光绪年间)。施、顾两位先生捐资改建的回龙桥在泄洪闸基础开挖中被发现。1972年,在闸基施工中曾挖出平石桥一座,5孔,长9米,高、宽各1.5米。桥边有一块小石板,刻着三个繁体字“迴龍礄”。石桥随后被拆除,刻有桥名的石板先放在建成的泄洪闸内,后被移走,不知所踪。

  道光间回龙桥建设筹款的主事是来自绍兴上虞、新安绩溪等地在孝丰经商的三个商户老板,分别姓夏、姓曹、姓周。他们发起建桥并亲赴各地筹款。1847年,回龙桥建成后,三人将建桥缘由及捐款收支明细刻上石碑公诸于世。

  在碑上记载的125个认捐户头中,商号户数占10.32%,团体户数占4.76%,民户户数84.92%。在400多两的捐银中,商号银数占53.45%,民户银数占41.85%,团体银数占4.70%。在整个捐款中,商户数只占十分之一,捐银占了一半以上。捐银民户数在总户数的八成以上,捐银占总银数的四成。

  在商户捐银中,夏天源号捐100两,曹三盛号捐30两,周大成号捐10两。三个店老板合计捐银140两,占总捐银数的三成。杭垓有5户商户捐银3.1两。磻溪村祥茂号捐银3两,这是离回龙桥最远的商店。

  在统计分析碑上捐款数据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业资本的支撑与民众的支持是回龙桥重建的基础。这其中商业人士的努力和慷慨解囊促成了善事。

  在商户捐银中有一个特殊行业的出现使人颇感意外,那就是孝丰城中的三个典当行,共捐银61.5两。在大家印象中,典当业大多是坐店质押,顾客持物借钱,少有外出收典的。但是实际上,典当行以财产作抵押借钱,这其中也包含典卖、典租等。典卖,俗称活卖。旧指把房屋、田地等在限期内典押给他人使用,期满后再赎回;愈期不能赎回,即被视为出卖。典租,承佃他人的田地。

  清朝道光年间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项,如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五口通商等。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孝丰非为世外,乡民也多苦难,典当业从城市向农村拓展。典当行业主不仅仅在县城坐店质押,有时也要迈开双腿去乡间接洽典卖和管理物产(房屋和土地)。所以,孝丰城里的典当行老板赚了钱后掏出银子来参与建桥,明为行善,暗为利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回龙桥碑》记载的村庄名字中,大部现仍在使用。如杨坑桥、王家庄、下汤、前河口、杭土干、松坑、中桐杭、上庄、叶家坞、汤坑坞、董舍、高村、磻溪、高路山、桐坑、野乐、后土干等。部分村名用字和现村名相比有所不同,如大坞口(大河口),大竺竿(大竹竿),唐河(塘河),昌蒲(菖蒲),黄河(杭河),石衕口(石龙口),衕口(龙口)、上梅(尚梅)、报福坦(报福)等。

  以上村名中,“黄河(杭河)”村有得一说。康熙《孝丰县志》卷一·水利中有“黄波沟自石柱下黄土干,合上梅黄土干之水于砖桥”这样的记载。记载中的“黄土干”即杭垓。在没有普通话,各地群众用方言交流的年代,杭垓地区的语音是“黄”“杭”不分的。即便是普通话已流行起来的今天,在杭垓西部的山区里,老人们用地方话说“杭河”,入耳的语音仍与“黄河”相近。还有“桐杭”,杭垓地方话也音近“桐黄”。

  碑上的西溪、殿子庄、西河、霅川等村庄名现已完全改变。其中,“西河”在光绪志中载为“新旺庄”,现改称兴旺村。“殿子莊”在民国年间改称姚村。“霅川庄”在1950年后改称石壁村。

  “西溪”一名,有点复杂。在康熙《孝丰县志》卷一·水利中有“吴村沟自泽口下平陆”句。泽口(松坑村石口)是西溪水与磨盘溪水汇合之处。西溪水从吴村上游流下来,过董舍后,在泽口外和磨盘溪汇合然后向下游流去。把西溪水称为“吴村沟”,意味着“吴村”名称康熙年已有存在。但在光绪志的太平乡宫图里,自“董舍莊”始,至“天锦莊”止,共十一个村庄,既无“西溪”,也无“吴村”,只有一个“榔树莊”。在《回龙桥碑》里“西溪”名下认捐的有一个“儒村路会”。“儒村”就是现在吴村的“郎儒自然村”,“郎儒”的口音近似“榔树”。所以,西溪、儒村、榔树、吴村就是一个村。太平乡宫图十一村都是沿西溪水而建。一直以来,民间对这十来个村庄统称“西溪坞”。“昌蒲”是西溪坞最里面的村庄之一,光绪志记为“菖蒲莊,高村莊北。距城七十八里。”菖蒲是离回龙桥最远的捐款村庄。

  有一个地名,光绪志中无载,而回龙桥碑有刊刻。这个地名就是“王家庄”。据此碑可以知道,早在清道光年间或以前,王家庄地名已形成并被使用。

  在《回龙桥碑》中有6个团体捐款,分别为:祠山社8两,龙社会1.5两,上社会4两,後梅社2两,儒村路会2.05两,従村庄2两。

  会社组织广泛存在中国农村中。在安吉县域内就保存有二方专门记载筹建会社的捐输碑。赤坞新村凉亭边的《社碑记》,捐款是为“社事设神位供案”建造会房。在皈山乡观音村的《会田碑记》,是为筹办每年过“七月半”的地藏、血盆两会,“各出资财,生放置产,每七月晦来菴忏悔。”再参阅《回龙桥碑》的记载,让我们得以了解清朝安吉农村会社类型的多样性。

  1、“祠山社”是碑上第一名捐银户,因石碑残损致不知属于何村。这个群社团体以“祠山”冠名,应该是专为祀神而组织的。祠山大帝是民间祭祀的神,主要功德是治水,祭祀场所主要分布在浙皖交界的广德、宁国、安吉、孝丰等地。在现时的孝丰镇仍有二个以“祠山”冠名的自然村,一个是孝丰社区的祠山庙村,另一个是横溪坞村的祠山岭。以交通便利而论,“祠山社”大概率是孝丰城附近村庄祠山庙的社团。2、“龙社会”是舞龙的群众组织,在石衕口村。光绪志载:“石龙莊,距城十里。”据1984年《安吉县地名志》:“石龙口,王家庄西,孝丰至杭垓、安徽省宁国公路经本村。”3、“上社会”在上大庄村。光绪志载“上大莊,距城三十里。”现属杭垓镇新上塘村,叫上大台自然村。据该村老人们回忆,民国以前,上大庄一带常有民间“社火”表演。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叫“独杠轿”的表演形式,这或许就是“上社会”当年活动的遗传。4、“後梅社”在叶家坞内。叶家坞现属杭垓镇尚梅村。5、“儒村路会”,是一个修桥补路的民间社团组织。儒村,现叫郎儒自然村,归杭垓镇吴村村管辖。

  “従村庄”,位于从西溪(吴村)去殿子庄(姚村)的沿溪古道旁。现称从村自然村,归属杭垓镇姚村村。以村庄名义捐银是一种巧方法,比以个人名义捐,银钱数好看,数额在“两”以上。回头村户间再分摊,各户也只负担几钱银子,善事做了,钱还花费不多。

  回龙桥筹建期间收捐银415.71两。建桥支出共有16项,内含埂匠、石灰、桐油、石板、杉木及各项人工费用等。其中有7项计234.75两能知道开支内容,另9项开支因碑石左下角残缺,无法确切知道支出分项情况以及结余数额。如此详细列出支出情况的,在安吉仅此一碑。虽然章村镇的《白马桥碑》和孝丰镇的《复古桥碑》也有支出记载,但和《回龙桥碑》相比,那就简略太多了。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