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一曲西溪一曲烟 一方乡风一脉传——杭垓吴村吴氏初探

  说起对杭垓镇吴村的印象,就历史遗存来讲,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始建于明代中期的长丰桥(董舍桥),它以大跨径单孔石拱、顶端两侧宽大石块筑栏的特有结构,在县内乃至市内的古桥群中独树一帜,成为山区石拱桥的典型代表;其次便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孝丰县令黄云题写的石刻“溪山深秀”,黄县令其他诸如“万寿庵”“万寿”等题额,早已不知去向,唯存此石刻,当地群众倍加爱护。当然,吴村还有仙人湾、小洞天等天然景观。透过这些古迹名胜,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

  再看村名中带一“吴”字,1984年《安吉县地名志》给出的释义是“民初有吴姓迁入”。经查,此“吴”与鄣吴“吴”并非同族,迁入时间、原迁地也不一样,莫非是安吉又一土著大姓?再查此村吴姓宗谱,竟发现明代有一姑娘“吴金珍”,嫁于西圩(明代诗人吴维岳在《西圩道中》誉其为“涧泉绕路十里,石屋楼云数家”;1974年建赋石水库后淹没)进士高冕为妻,这位“俭约自处”的南雄知府为我们留下了“六橐六出”的著名清廉事迹,不曾想其贤内助竟出自吴村!赖友人何先生在杭垓工作时,几次助笔者在这个神奇的村庄走访调查,试图解开其中一些谜团。

  西溪吴氏有两族

  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杨惠霖为吴村《吴氏宗谱》所作“吴氏会族重修宗谱序”中说:卥(古同“西”)溪吴氏有两族,一族由满林公(云梯吴氏第21世)自云梯(今宁国市云梯乡)迁西溪横山,传十余世后开始撰分谱;另一族由壬童公(云梯吴氏第22世)自云梯迁西溪周吴村(吴村),亦传十余世后开始撰分谱,并建有宗祠(后毁于战火)。因两支吴姓均来自云梯同一宗族,故于道光辛已年(1821)合谱续修。又经过70多年发展,到了癸已年(1893)3月,合谱后的吴氏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共同修建了“吴家宗祠”,当年7月建成完工,终于完成了“同谱同祠同字派”的同族之举,《吴氏宗谱》便有了一个重要的保存场所,吴村吴氏也有了一个聚族议事的活动场所。

  吴满林,字树芳,号春严,在老家云梯娶金氏生了两个儿子:德茂、德苍。满林为何会迁到吴村横山定居?据谱载,其由云梯先迁于武林(杭州旧称)、吴兴(湖州旧称),“转徒孝丰苕西之横山,览其山川锦秀,田地丰盈,就卜宅而居焉”。经过一路的考察,最后绿水青山的吴村成为最优方案。至于满林公迁居横山的时间,虽谱中未明列,但可推算得出。吴谱记载,满林后裔霓(第26世)生于万历八年(1580),由此推出满林生于1460年左右。如此,其迁居横山的时间应在明代前期,早于长丰桥的建造时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吴壬童是吴满林的侄儿,壬童迁居吴村时间稍迟,亦在明前。谱载:“(壬童)公者向游览于西溪长乐里,玩其山川之胜,钟毓灵秀,遂卜居焉。于今为一邑之望族。”至于壬童为何迁此,谱中“壬童公传”中给出了答案:此地“仿佛云梯”,原来,吴村的环境与老家云梯相似。壬童公到吴村时,还将其四弟清童也一并带到吴村。

  由上可知,《安吉县地名志》关于“吴村”的释义“民初有吴姓迁入”应为“明初有吴姓迁入”,之后,吴氏逐渐枝繁叶茂。吴村吴氏当为安吉土著大姓无疑。

  需要说明的是,吴姓迁到横山时,横山在行政上亦或不属于吴村。随着时间的变迁,横山成为吴村所属的自然村。明初前的吴村也不叫“吴村”,可以称之为“周家村”(吴村本为周姓族居得名)。到了明初吴姓迁入,“周家村”改称“周吴村”。至于何时改为“吴村”,则是1950年建农会时候的事了。

  吴家好女吴金珍

  清光绪三年修《孝丰县志》“文庙”篇刊有杨成龙撰“重建县学记”一篇,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丰邑(孝丰县)人才亦殊卓卓:自昔嘉惠留名则吴麟、高冕(1500—1555),文章驰誉则吴商、吴均……”高冕因高中进士,故在“浙江进士录”“孝丰县志”等资料中均可查到其事迹。关于他夫人的信息,甚少,在高氏宗谱“高冕正传”中也只有这么一句话:“娶西溪考坑桥吴公讳昌二之女”,其他相关资料中仅以“高氏”称之,再无详细。

  笔者查阅吴氏谱,得知吴壬童迁居吴村后,生有四子:昌一、昌二、昌三、昌四。昌二娶石壁潘氏生六子二女,“长金珍适西圩进士第高讳冕”,由此得知高冕夫人的全名“高金珍”。在安吉古代进士名录中,夫人有全名记载的,仅发现此一例,弥补了相关正史、方志在这方面的失载。这得益于高、吴夫妇双方家族均有完整家谱保留。如果高冕夫人的吴谱未被发现,那么后人在相关资料中只能看到“高氏”(从属夫姓高)或“高吴氏”(夫姓+自己的姓氏)这些简单代号了。

  高冕与吴金珍育有二子三女。长子明扬,次子明彦;长女嫁给王应祥,次女嫁于蔡经,三女嫁于施良德。

  后人对高冕最敬重的莫过于“六橐六出”的典故。根据同治《孝丰县志》记载内容推算时间,高冕大约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进入刑部工作(《明代浙江进士录》则载其“服除,升南礼部祠祭司主事,以次为郎”)。因“治狱精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升授南雄府知府。上任时经过梅关,在住宿的传舍墙上写道:“高太守度关,载橐六”。在南雄,高冕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政治清明,政绩突出。正待大展宏图时,不幸患上重疾,还未来得及将“南雄地方治理状况”向上级报送,竟死在任上,书载“三年将上计,卒于任”,时嘉靖乙卯(1555)九月。吏民遮道痛哭,把灵柩送到梅关上才回去,大家见所带行李与关舍墙上所写的相同,还是六袋,“人视所载橐,如前所署,益骇服”。

  高冕能够做到清廉为官,其贤内助吴金珍功不可没。嘉靖二十年(1541),高冕考中进士,授巢县知县,恰逢其母身体不好,于是,他和妻子在家一心一意侍奉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在家守孝三年,方才赴南京上任。高冕在外做官,其妻便在家照顾幼小的孩子,还要教他们读书写字,实属不易。好不容易孩子逐渐长大,高冕又赴千里之外的广东南雄,可谓聚少离多。待日子好些时,高冕又远离家人而去,那时,他的大儿子26岁。

  高冕长子高明扬(1529—1600),号承山,由太学生任湖广布政司理问,升儋州同知。高冕次子高明彦,太学生。明扬的四个儿子中,二儿子秉性忠厚,考授(济南)检校,辞未赴任;三儿子承祖父基业,善于经营,家道日盛,有“高十万”之称,任(湖南)宝庆经历;四儿子任宜兴县丞,严谨持己,宽以待人,时常资助困难族人。高冕的曾孙辈中,返回孝丰居住的较多,但已无为官之记录,想来生活已大不如前,有一事例可旁证。高冕有一曾孙高昶,有三个儿子,长子弘基平时乐于助人,为人谦和且有诚信。高家原在安城有祖产田山若干,但已数十年没有过问了,后来高昶通过查找前人留下的碑记等作为证据,重获田山,生活略有改善。

  一卷家风薪火传

  纵观吴谱,吴氏祖辈在明代以前就有数十名进士产生,明代之后特别是吴村吴氏,做官的记录显得非常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先迁吴村的吴满林也好,还是后迁吴村的吴壬童也好,都十分注重耕读传家,文脉相传一直没有中断。

  壬童作为迁居吴村的第一代开荒人,育有四子,均要求他们读书识字。据家谱记载,当时吴家还请有先生,专教吴家及乡邻子弟学业。壬童的二儿子昌二“潜修韬晦,品学兼优,以乡行举大宾”。其兄弟四人虽未做官,但在乡里都是德高望重之人。

  吴昌二的长女吴金珍嫁给进士高冕,按常理,吴家的部分子弟或许能得到这位“正四品”官员的特殊照顾,例如在仕途上有所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壬童的14个孙子中,竟无一人做官。查其曾孙辈,竟也无做官人员。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高冕对亲戚子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并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为亲属谋得一官半职,但这并不妨碍吴家良好家风的世代相传。

  昌一长子一毛,“端方自持,气象沈默”,是一正直之人。昌二长子三毛,“孝弟怡怡,家庭雍睦”,在乡里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闻名。昌二四子晓昙,“轻财薄物,重道崇师,友弟恭兄,恕人励己”,非常重视家庭子女的教育。昌二五子禄玖,“品望魁巍,乡里推重”。昌三长子七毛,“为人慷慨,教子有方”。吴氏后人相莱“立业立基,为耕为读”;相良“为人忠厚,处世温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吴家的这些后辈中,深受高冕及吴家先辈的影响,秉承良好家风,在乡里默默无闻,用心做事,用情做人,终博得乡里美名传。

  一曲西溪一曲桥,一曲烟来一翠山。北宋末年,我国历史上发生了“靖康之役”后的第三次人口大南迁,太湖流域是迁入人口最多的,经宁国或广德进入湖州境内的陆路通道已被打通,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大批人士陆续由此进入湖州、安吉、孝丰,“吴村吴”即是其中一例。吴氏在西溪的迁移、定居、艰辛创业,和当地著民周氏、高氏等一起,不断推动着这片山川泽地开化、发展和繁荣,在家族史、村史和县志上留下浓浓的印记。如今,在那长丰桥的百年建桥碑上,还能看到镌着的吴氏先贤名字,以石刻方式纪念和传承这一方乡村文脉。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