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董岭山水越千年

董岭泉水

董岭古道现状

  董岭,因岭上曾经建有关隘,也叫董岭关,古称铁岭关。位于杭垓镇杭河村,与宁国接壤,岭上出产竹木,无人居住。董岭近旁有上庄坞自然村,往北是杭河村,往东下山是芦坞自然村和磻溪村,桐坑村在董岭的东北方向。

  董岭名称的来历可追溯到东周,距今约2600多年。据桐坑村董氏《务本堂谱》谱序记载,董氏的始祖董狐,是春秋时晋国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等事。公元前607年(东周匡王六年)董狐“直笔忤权贵”,得罪了晋国正卿赵盾。为避覆巢之险,董狐命儿子董明离开京城,远走他乡。

  董明携家人从晋国都城新田(现山西侯马)南下,在山西汾县住3年,又在安徽歙县住12年,后辗转来到现在的安吉县西部山区,在桐坑杭河一带安下家来,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92年(东周定王十五年)以后。董氏一族定居在南方,对留在北方的亲友不敢忘怀,拓修道路,时刻关注和打探北方的消息。董氏族人修缮道路的地方就是现今的董岭。

  清·洪亮吉著《宁国府志》卷二:“董岭关县东八十里,通孝丰、广德二界。”这条经董岭入浙的古道在宁国县被称为“徽湖古道”,是皖南往来浙北的古代通道。当年董明携家人从歙县入浙,就是走的这条“古道”。最近几年,常有游人从宁国方向的阳山村沿古道登山赏景。而从安吉杭垓镇芦坞村上山的“古道”,一部分淹没在水库里,一部分荒芜在杂树草莽中,有部分与2017年修建的芦坞水库——董岭林道相重叠,小型车辆可循路上董岭。另外,经杭河上庄坞村有车道到达董岭关附近。

  清光绪《孝丰县志》:“古铁岭关,县西七十里。【邑人施元任记】古铁岭关者,创始于李唐,宋元以来建置如旧,故曰古也。今附关村落皆董姓,俗昧铁岭名,群称之曰董岭关,以关设于岭……兴役于咸丰甲寅闰七月望日,越六月癸丑望日告成。”铁岭关(董岭关)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咸丰甲寅”,即公元1854年。遗憾的是咸丰甲寅年修建的关门、关墙早已坍塌,如今满眼残石满地,杂树横生。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自商周时起直到隋唐,下延到明清,南来北往,东奔西走的官员、信使、军旅、商贩、庶民等等,络绎于途,成就了董岭的千年历史。

  说董岭关(铁岭关)“创始于李唐”,有二件事很重要,分别是“徽湖古道”的形成和唐朝驿道的建设。

  一、隋开皇十五年(595)置润州,管辖苏、常、宣、歙、湖等五州。润州是镇江的古称,它的管辖范围向西南一直延伸到皖南的歙县,而歙县曾是古徽州府治。隋朝歙州(歙县)与润州(镇江)之间的官员往来、物资输送等联系,皆沿西南——东北向行走,经宁国过董岭到孝丰,然后沿西苕溪到湖州,再转道去镇江。反过来,由镇江去歙州,则经湖州、孝丰,过董岭到宁国转歙州。这就是“徽湖古道”的来历。

  二、《新唐书·百官志》:“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十九;阻险无水草镇戍者,视路要隙置官马。”这种驿道的初始设置是为军事需求服务的,所以在某些关键节点上有士兵“镇戍”。驿道四方所达,建设之初,优选行旅之人经年累月探索开拓出来的成熟古道,董岭道路即其中之一。在和平年代,驿道成为水陆交通的主干道,周朴的南下路线就是沿着唐驿道行走,走上董岭。

  周朴,福州长乐人。工于诗,不追求功名,隐居嵩山,寄食在寺庙中当居士,喜与山僧钓叟为友。《全唐诗》录有诗作45首。周朴走驿道路过董岭,写下著名的《董岭水》诗。该诗流传甚广,在福州就有士人把“水声流向西”,故意说成“水声流向东”,来和周朴开玩笑。公元878年,周朴在福州被黄巢杀害。

  周朴从嵩山回福州,没有一直向南走,从江西赣南进闽北回福州。而是选择拐一个弯,走安吉董岭。他这样走,是经长江水道转水阳江到宁国河沥溪,再经梅林镇过董岭后,转道余杭租船走水路回福州。如果走直线从江西南下,万水千山,艰难跋涉,又值暑热渐起,步行消耗体力。周朴的回家行程拐一个弯,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是陆一程,水一程,水陆兼程,轻舟快帆,逍遥南归。

  周朴诗句“近水月光低”和“沙中曳杖藜”透露了过董岭的时间秘密。他来到安吉西边山区应在春末夏初之季,下午黄昏之时。原因有二:一、古时行旅之人没有胶鞋、球鞋之类的防水鞋,行走全靠布鞋、草鞋、麻履等,在水边沙上曳杖行走,难免偶有与水接触,秋冬凉寒,避水唯恐不及。春末夏初日渐暖,沙上水外行无忧。二、从董岭下山,天色渐暗。在唐代的安吉西部山区,人烟稀少,打尖歇息之处难觅,只有乘夜前行。周朴与随从们沿溪赶路,月光倒映在水中,“月亮走,我也走”,高人特立独行跃然纸上。

  以周朴的名人效应,更兼董岭道路的开发早于西溪天锦堂,使得董岭水在千百年间一直被误认为西苕溪的西源头。

  关于董岭水,成化《湖州府志》、嘉靖《安吉州志》、康熙《孝丰县志》都有记载。仔细研读志书记载,可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从唐至明,直到清早期,“董岭水”都被文人们关注有加。到了大清雍正朝实行“顺莊法”后,孝丰县吏在清点记录村庄的过程中,对全县水系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乾隆朝孝丰县修志,在书中记载了孝丰水系的大概,初定西溪源头在天锦堂,还不是小沿坑。西苕溪西支源头的最终认定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才完成。这是后话,不作展开。

  明成化十一年(1475)完成的《湖州府志》中,安吉西部(旧孝丰县内)水系名称共11个条目,有详细内容的8条,仅有水名而无内容的3条。内容详细的前3条排序是苕水、董岭水、仙溪。这3个水源中,苕水出于天目山,是南溪的源头,早有定论。董岭水、仙溪俱在原孝丰县太平乡,董岭水出董岭上,仙溪出桐坑佛子山(现称佛岭)。董岭水、仙溪水两条溪流在双桥汇合后经银场到达磻溪下接磨盘溪。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安吉州志》卷三:“董岭水,在孝丰县太平乡岭上,有源东西流。东者入宁国境,西者自松坑、西嶼入下洛溪。”董岭水下山后流经的松坑、西圩(现赋石水库)、下洛溪(现鹤落溪)这些节点,恰是现在的西苕溪西支经过的地段。这是嘉靖州志里的唯一一条“水”的记载,这条记载仍然承袭了前朝关于“西溪源头在董岭”的说法。而“苕水”在嘉靖州志里被称为“西溪”(实际上是南溪),纳入“溪”的条目中。

  清康熙十二年(1673)《孝丰县志》的卷一,把“董岭水”与“西溪”分别介绍。其中关于“西溪”是如此说的:“西溪,由磨盘溪、杭溪至西圩,下合南溪入梅溪。”磨盘溪的水源大部分来自董岭水和仙溪。也就是说“西溪”源头此时还是没有姚村、高村什么事。至于“董岭水”,志书中介绍甚简:“县西。详十景中。”在同一卷的“景物”里有“董岭分源”的介绍:“董岭分源,上有泉东西分流,一入宁国注江(长江),一入安吉注具区(太湖)。四时不竭,清冷可挹。”

  清嘉庆朝孝丰县令范仕义写《广济庵重修碑记》,在为庵旁的山峰溯源时,有“接董岭之嵯峨”句。刊刻于大清光绪二十二年的《重建五峰寺碑》中有一段话,提到五峰山与董岭的关系,“五峰山距城五里许,苕水经县南转而东北出其下,董岭分支绵延数十里,至此顿起,五峰如芙蓉列鄣。”

  从成化朝府志到光绪朝碑刻,历代文人们有挥之不去的董岭情结。究其原因,还是深受诗人周朴《董岭水》诗的影响。在成化《湖州府志》里关于“董岭水”的条目中,就专录了周朴诗:“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

  2019年8月,湖州市票选“湖州市十大诗词”,有周朴、张志和、白居易、刘禹锡、苏轼、杨万里、赵孟頫、袁枚等诗人的二十首诗词参加竞选。周朴的《董岭水》以9.0%的得票率位居第一,足见“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的魅力。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