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文章总泪痕,岂惟悼穷屈——清代安吉苦吟诗人吴应奎

  安吉这块土地,虽僻处浙北一隅,自古以来既无舟楫之便,又非鱼米丝绸之乡,有的只是连绵的青山,以及从大山深处流淌而出的涓涓细流。然而就是这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几千年来却如同那涓涓细流一般,人才辈出,文脉从古绵延至今!随手翻开哪一朝的历史典籍,都有可能找到各个领域的安吉籍名人。生活于清朝乾嘉时代的安吉苦吟诗人吴应奎就是其中的一位。其困顿、短暂而又颇为传奇的一生,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而且还留下了他那穷而弥坚、不折不挠的背影……

  吴应奎,号蘅臬,字文伯,清嘉庆时县学生,安吉县鄣吴村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卒于嘉庆五年(1800年)。按《吴氏宗谱》记载,吴应奎之父吴丹凤为吴昌硕曾祖父吴芳南之胞弟。因此,吴应奎应算是吴昌硕的叔祖。

  造化也许经常有令人“匪夷所思”的时侯,吴应奎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其祖父吴树址,是个读书人,有着一个“副贡”的头衔,而且薄有家产,人丁兴旺;膝下有根南、芳南、丹凤、虎南、五凤、翥凤六个儿子,其中次子吴芳南是个国学生,兼嗣其叔树垣公;五子吴五凤还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上了进士,成了朝廷命官。然而,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不相同”,排行老三的吴丹凤却没有那么幸运,至老还是白衣秀才一个,只能靠务农为生。平常年份全家一年的收入仅有十担谷,而且“既落其五”;意思是还有一半是别人的(可见是租人田地耕种),看来只能算是个贫雇农的身份。由于自幼家贫,田里收入只能勉强糊口,家境拮据。若遇到歉收的年份,则更是“船迟偏遇打头风”,一家人连五担谷都保证不了,常常是家无隔宿之粮,长年挣扎在饥饿线上,只好春挑野菜或秋拾橡栗以充饥。由于贫穷,他曾三次担任“蒙馆师”,并曾试着做点小生意,加上接连遇到祖父母过世和丧父的不幸变故,则更是雪上加霜,始终未能摆脱贫穷的阴影。他的贫穷处境甚至还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有一次出门访友,因没有盘缠,还将妹妹的首饰(簪珥)拿去变卖,才能成行。然而,家境虽然困窘,但他读书的兴趣却始终不减,“抱至性坚骨,”博览群书,“自经诂字解、医方、舆地及释老、星占、兵阵之帙俱通解其本原。”特别是在“冬余”的农闲时间,“必循诵《十三经》”一直到“胸膈痛结”还不肯罢休,可见他读书之勤!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这位饱学之士作对,他曾先后十次赴省参加乡试,但结果却是“十黜于省试”,以至始终还是“一籍诸生”。功名未得,何以家为?他的个人问题因此蹉跎多年,一直延宕到三十三岁时才结婚。

  按常理,像吴应奎这样一个命运乖蹇,以至“无一日之遇”的穷书生,早就要“金盆洗手”,换一种生活方式了。然而他不,他有中国传统文人生来具有的“至性坚骨”,绝不甘于向命运低头!他的满腹才学虽不被科举制度所青睐,以至于“迕奇穷于当世”(迕,作“遇见”解)。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的才情厚积于胸,总要寻个出口喷发而出!于是,他于耕读之余,一面寄情于山水,一面将自己对时世的愤激、感慨一一发泄于诗中。

  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春,他四十一岁那年,一桩自天而降的灾难几乎将他击倒,他为埋葬先人与别人发生了土地纠纷,差一点死于别人的乱棒之下。幸得当时的地方官“大府阮暨廉使,风闻救之”,才得逃过一劫(注一)。自此以后,吴应奎“笃行苦学”的名声开始传扬开来,为时人所重。然而天不假年,两年后,即公元1800年,吴应奎终究积郁成疾,猝死山中。死的时侯十分凄惨,连棺木都没有,族人们仅是用白布包裹他的遗体草草下葬,终年才四十三岁。

  吴应奎身后萧条,家徒四壁,仅“遗孤一人,遗诗集若干卷”。他的好友德清人陈斌,在他死后将他平时所吟编刻成二卷本的《读书楼诗稿》。当年六月,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十分欣赏吴的诗才,认为他的诗“苦吟绮思,绝似长吉乐府,歌行尤得汉魏之遗,”遂将该书部分诗篇编入了《两浙輶轩录》文集中。

  由于特殊的遭遇,吴应奎为人挚孝而多愁善感。他曾在一首诗中说:“水是古人泪”,这正是他郁郁寡欢的自我写照。他的孝行也在行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别人问到他母亲时,他的眼泪立刻就流下来。一次,他在去湖州的路上与友人陈斌相遇,陈斌向他问母安,他不禁“咽塞而泣”,惹得陈斌也“泣不自止”。

  他的诗中曾有“文章总泪痕,岂惟悼穷屈”的著名诗句,——一般人认为,穷和泪无异是他诗作的基调,是他困顿一生的真实写照。然而,诵读他的诗句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他诗作的字里行间,不乏热爱生活、歌颂家乡美丽风光的佳作。正是上述诗句中的“岂惟”两字彰显了这位“不遇”文人矢志于文学创作的铮铮铁骨!

  据资料记载,吴应奎的诗集《读书楼诗稿》初刻本(二卷)为德清陈斌于1802年(嘉庆七年),也即是吴应奎逝世后的第二年刊行;一个世纪后的民国五年(1916年),由吴氏雍睦堂重印,易名为《吴应奎诗稿》(六卷)。“雍睦堂”为鄣吴村吴氏堂名,其实就是吴昌硕出资,湖州嘉业堂的重印本。由于种种原因,笔者未能有机会读到全书,一直引以为憾。幸得在阮观其先生所编的《历代诗人咏安吉》一书中见到他所采录的三十八首诗。谨择其中描绘鄣吴村风光的数首诗篇,略加注释,录之以下,以飨读者:

  春闲杂兴五首

  (其一):

  小墅一春闲,芳原自往还。

  竹声多近水,溪影半枕山。

  人语斜阳外,烟柳晚翠间。

  凭谁访幽独,桑柘隐柴关(1)。

  (注:柴关,鄣吴村北有柴岭,昔有关隘,名“柴岭关”,为古代通安徽要冲,今废。吴昌硕《归金麓山》诗有“夕阳逗林薄,独自返柴关”句。)

  (其二):

  碧草宽行径,茅堂足养生。

  春山斜绕屋,芳树乱飞莺。

  事少从余懒,吟多觉体轻。

  闲庭通小涧(2),终日听泉声。

  (注:小涧,鄣吴村穿村小溪,又名鲤鱼河;曲折回环,穿房入户,集饮用、灌溉、防火于一体,系明代人工开凿而成。沿溪有双进士故宅、吴昌硕修谱大屋、竹影溪声、八府广场等景点,今已成游客观光、休闲的景观线。)

  玉华山房故址

  中丞(3)读书处,遗迹此山隈。

  平野森嘉树,空音落圯台。

  鸡声茅屋晚,樵径竹林开。

  华表无归鹤,伤心一望哀。

  (注:中丞,指明御史中丞吴维岳,嘉靖朝“广五子”之一;著名的吴氏父子四进士之一。 “玉华山房”为其读书台,故址在鄣吴村南之玉华山上,今圯。华表,指玉华山上“吴氏宗祠”前的明代石刻建筑,上雕云状花纹,极其精致,毁于文革期间。)

  山行

  幽崖不可到,乱石卧纵横。

  细路萦蛇脊,长蒿掉虎旌。

  侵衣荒藓碧,度涧夕阳明。

  淅沥惊回首,微风撼箨声(4)。

  (注:箨,笋壳;箨声,指新竹笋箨落下的声音。)

  秋野三首(其三)

  掩泪秋原上,山山落日中。

  茶花盈野白,枫叶受霜红。

  未有安亲计,全虚望岁功。

  卖文能活否,羞涩看囊空。

  (此诗可视为作者“文章总泪痕”诗句之注解。然而,迷茫之中,视野所及,雪白的茶花,嫣红的枫叶依然饱含着生命的律动!)

  说明:

  1、大府、廉使,明清时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名。阮,疑指晚清文学家阮元。按《阮元年谱》载,1795年八月,阮元“奉调任浙江学政”,1798年四月,阮元编辑《两浙輶轩录》已成,吴应奎的诗稿已采录其中;嘉庆五年,即1800年,阮元奉谕实授浙江巡抚。陈斌所作“亡友吴衡臬传”当在吴应奎死后(1800年),时阮元已任浙江巡抚。

  2、陈斌,字白云,德清人。嘉庆戊午科(1798)举人,次年已未(1799)进士。历任青阳、合肥、怀宁县知县,凤颖同知,升任宁国府知府。其妻为安吉鄣吴村吴昌硕曾祖吴芳南之女,即吴丹凤之侄女。因而,陈斌与吴应奎应是(嫡堂)妻舅关系。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