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安吉万氏竞风流

孝丰城万氏老宅(来源:1980年电影《竹》)

1902年倪田绘《吴辛甲夫妇像》(局部,图左一坐者为万氏)

  三官朱氏来到安吉这片土地始于东汉延熹之年(158—167),其居住10余年后,才置安吉县,朱氏居此可谓早矣。然从迁居时间来看,朱氏还不算最早。今年5月初,笔者曾与灵峰寺方丈慈满法师聊起安吉万氏迁移,得知竟比朱氏还要早几百年。1994年版《安吉县志》“居民·姓氏”载:“万:县内土著万姓,为故鄣旧族,属吴兴郡(266-758,区域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治所在乌程即今湖州)古姓之一。秦(汉)(秦汉时期,前221—220)骠骑将军万潜始居鄣郡,六朝(222—589)时,其后裔因官外迁,唐(618—907)末,万华迁还故土,支派繁衍,多有闻人。”如此迁居史,不愧为古姓。上月,孝丰周家潭附近因工程需要对地表进行清理,发现一处汉墓。据县博物馆程永军研究员走访,得知附近有一老者,小时候曾目睹此汉墓内室主要结构。依老者所描述内容,结合光绪五年(1879)版《孝丰县志》记载:“后汉骠骑将军东海侯万豪墓,县西北一十里鱼池乡。”程研究员初步推断,或为万豪墓。虽待后期考证方有结论,但种种迹象表明,故鄣旧族、安吉(含孝丰,下同)万氏,乃一方勇立潮头竞风流之氏族,非同一般。

  近日,笔者回忆与万氏相关的谱蝶资料,翻阅《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张毅清编辑)、《吴昌硕传》(王家诚著)、《孝丰志稿》(王微著)、《灵峰寺志》(1915年印)等书籍资料,试图梳理唐僖宗(873—888)万华迁还安吉至民国时期万象贤为当地百姓作为之家族脉络,但苦于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太少,只能选择不同时期代表人物进行收集查证,以期管窥万氏家族之全貌。

  唐末万华迁还故土

  对于万氏迁居的记录,1994年版《安吉县志》有两方面的记载内容,一是“秦(汉)骠骑将军万潜始居鄣郡”,二是“唐末,万华迁还故土”。万华为何在祖上迁出安吉(故鄣)500余年后的唐僖宗时期再次回迁?有何曲折经历?友人传来一篇宛陵姑山陈鹤龄于康熙丙子(1696)所作《万氏宗谱源流序》,为我们解开其中之谜。

  万氏虽为鄣南巨姓,但其祖先并非姓万。《万氏宗谱源流序》载:“(万氏)其先自毕万(姓名毕万),以功封魏。”子孙遂以名万为姓。

  到了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万氏出了一位人物叫万章(万氏第1世),“辨论详明,至理昭彰”,为孟子(约前371——前289)之门人,一生追随孟子。万章元孙臱(第五世),仕秦为尚书,臱生子潜(第6世),家故鄣。《万氏宗谱》曰:“(故鄣)即今之安、孝地也”。此为万氏始居安吉之记载。万潜佐汉高祖(前256——前195)定鼎有功,封镇国将军。潜子曰豪(第7世),为骠骑将军,此后子孙蕃盛。如若周家潭的汉墓主人为万豪,即此公也。

  豪之曾孙民式(第10世),汉成帝(前51—前7)时为槐里令。从万民式开始,直到传至万胜(第31世),万氏代有闻人。如万胜担任黄门侍郎一职,是皇帝近侍之臣;万胜之弟万庆,为南台御史。从六朝至唐末,万氏后裔为官者几乎都在外。万胜曾孙曰高文(第34世),博子史,善诗赋,为唐时名贤,生四子,长觉(第35世)、次华、三奭、四准。唐僖宗时因黄巢之乱(878—884),觉、华二公同迁宁国,奭、准二公并徙南昌。其后万华公仍归故土。由此可知,万华于唐僖宗时期迁居安吉,与1994年版《安吉县志》“唐末,万华迁还故土”记载相一致。因万华之6世祖万潜曾居安吉,故志书、家谱上用“迁还故土”“仍归故土”表述这一历史性的家族迁移信息。

  万华选择在西苕溪旁居住,因“门近于溪”,故“建桥济人”,名曰“万华桥”,此举载入州志。据慈满法师介绍,万华桥就在“雾山寺上首”。笔者察看区域图,此桥应在雾山寺区域西苕溪与浒溪上游段、万华公馆与翡翠湾一带。《安吉州志》载:“万湾桥,一名万华桥,康熙九年(1670)知州曹封祖重建,乾隆九年(1744)知州刘蓟植重建,咸丰间(1851—1861)水冲圮。”如今,这一区域高楼林立,河道上建有广济大桥、吉庆桥,地表面貌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已今非昔比。

  据泳顺撰《西颊万氏重修宗谱序》载:“华祖(万华)则思返故土而复居高桥,至于程公由高桥而迁居下扇,明时圣寿公由下扇而迁居移风之西颊坞,传至溥七公于嘉靖乙未(1559)由西颊而又分析鹤岭(西鹤西2公里)之东,若不纂而辑之,又何以知始祖之所徒来也耶?”则说明万华唐末迁还安吉,之后才居高桥,再后来才有下扇、西颊坞、鹤岭等分支。此处“高桥”应为“万华桥”,但县志未说明,估计为族人所言。“复居高桥”说明万华在建造“万华桥”之前,可能因洪水等因素,一度搬家选择居住地,但最后居住在“万华桥”旁则无疑。

  清中万人杰乐善好施

  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1844—1927)的母亲乃孝丰万家人氏、万人杰之女。万氏嫁于吴辛甲后,生三子一女。《吴氏宗谱》卷九载:“辛甲……原配万氏,孝邑例贡生、议叙八品顶戴名人杰公女……生三子:有宾(幼殇)、俊卿(吴昌硕)、祥卿”。

  古代婚姻嫁娶,讲究门当户对。吴昌硕的祖父吴渊,嘉庆举人,截取知县,改授嘉兴府海盐县教谕,安吉县古桃书院山长。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咸丰辛亥科(1851)举人,截取知县,但避而不仕,以耕读终其生,诗词、书画、篆刻等方面均有造诣。万、吴的联姻,这也反映了清末吴、万两家在安、孝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经过多年奋斗,万人杰的得意外孙吴昌硕终于出人头地,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等众多头衔,无疑也饱含了外公的殷切期望。

  万人杰,孝邑例贡生,议叙八品顶戴,家境殷实。万氏在孝丰是响当当的人物,《孝丰县治》《孝丰志稿》对其事迹均有记载,主要有三。

  修佛岭石级。佛岭,《孝丰县志》载在“县东七里”(此佛岭非杭垓佛子山之佛岭)。相传元至正间(1341~1368),土人于其处掘得赤石佛像一尊。但此岭陡峭异常,齐上齐下,几乎如刀削一般笔直立在那儿。过往行人,上上下下颇为不便,更不用说货物往来了。嘉庆年间(1796—1820),贡生万人杰出资,请人在此岭凿出上下石级。于是,岭道通行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周边百姓拍手叫好。

  建十里大道。出孝丰东门,原为泥泞地。万人杰起家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便请族人买来石板,从东门向外铺设。万家人多,劳力也多,加上万人杰财力支持,一铺便是十里。志载其义行曰:“独力铺东门大道石板十里”。其乐善好施从此闻名乡里。嘉庆二十年(1815)岁饥,万人杰更是赈谷二千余石,帮助县民度过饥荒。

  除此之外,万人杰还联合同族万立行,共同率领族人在中筦村(中管)捐建永济社仓,储粮备荒。

  同治元年(1862)4月,19岁的吴昌硕在外逃难归家省亲,其元配章氏已病殁,同年8月,其母亲万氏也病殁。这位出生于清望之族、知书达礼的母亲,终未看到儿子吴昌硕发达之日。但万氏母亲的文化素养对吴昌硕影响很大,加上外公的善举义行,自己父亲、爷爷的教育,吴昌硕背负吴、万两家的家族理想,身怀远大抱负,逐渐走出大山,走向杭州、苏州、上海等大城市,终成一代艺术巨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已卓有成就的吴昌硕在长江轮船上无意丢失了父母的遗像图。此事令吴昌硕心急如焚。次年,即请上海画坛“怡园七子”之一的好友倪田(1855—1919)补绘“吴辛甲夫妇像”,且以身着官服的形象出现,吴昌硕同年题跋,说明了作画的原委。可见其对父母及万氏恩情的感念。

  民国万象贤尽瘁一方

  阅《孝丰志稿》卷首“大事记”载:“宣统三年(1911)……九月武昌起义……十月……时台州人林金奎啸聚县北郭笑山……是时,县中无主,民商皇皇,前清府经历西圩万象贤适在城中,众乃推之为临时(孝丰)民事长……”又载:“民国元年(1912)二月,临时民事长万象贤病逝……海宁吴清来为民事长。”

  万象贤何许人?《孝丰志稿》卷三“治绩”有相关记录,兹录如下:

  万象贤,号玉堂,邑之西乡西圩镇人,清季庠生,纳资为府经历,家颇富厚。辛亥革命,邑既光复,清派知县李某被废,主革命者王立三已被调为安吉民事长。营官陈本立勒索商绅六千元,邑绅遂多逃逸。时,土匪林金奎啸聚距城十五里之郭笑山,众称数百人,四处剽掠,营兵剿之而败,匪势益炽,城门昼闭,而邑无主宰。万象贤适在城中,众遂推为临时民事长,人心稍安。万就任后,日交权营官,督令捕盗,乡民送盗至者,立杀之,盗乃少衰。时粮征皆停,费用无所出,而兵饷尤急,乃取家财济之。历半载,县事渐臻治理。后以劳瘁死。县人感其能捍大灾御大患,为全县尽瘁,奉祀忠义祠。

  查《安吉县志》“民国政府安吉县官任职时间”表,有“民事长,王立三,浙江孝丰”之记录,任职年月为民国元年(1912)。又查“民国政府孝丰县官任职时间”表,有“吴清”(知事),“吴清”之前有“胡思竞”(知事)、“王象泰”(民事长)、“万钟麟”(临时民事长),并无“万象贤”之名,或为“临时”之故。

  这位西圩庠生,本拟走科举之道,无奈清末时局动荡,虽“家颇富厚”,但也仅捐了个“府经历”差事。万象贤之“从政”暂且不讲,其“捕盗”“取家财济兵饷”等事迹,亦为乡民所乐道,故“奉祀忠义祠”。不过,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解放前,万家还是很兴旺的。

  1980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彩色故事片《竹》(又名《如梦的年月》),外景地就选在“中国竹乡”安吉。2014年,范一直先生写过一篇题为《30年前安吉和电影》的文章,其中就有对孝丰万氏的一些记录:“让我这个孝丰人感到亲切的是,其中有很多孝丰场景。如南门老街、西门头的万家宅楼(系民国时孝丰望族万氏旧居,解放后曾长期为镇政府所在地)。另有‘文革’后尚未重修、一片颓垣断壁的灵峰寺、独松关……”从这些可以看出,在上世纪70、80年代,孝丰城里还有万家的房屋,且颇具规模。

  在查找、求证万氏的3个多月时间里,无论是笔者在充当“安吉万氏”资料的“搬运工”过程中,还是在乡村走访了解过程中,处处感受到万氏家族儿女热爱家乡故土、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培育英才、乐为时局解困的浓浓乡情。时常为之动容,时常为之震撼。

  关于安、孝万氏的记录,远远不止以上这些。近日西鹤人氏、县政协文史委王雪尧主任告诉笔者一条重要信息:鹤岭万氏为当地土著,人口众多,至今仍流传着维修鹤岭古道、接济乡邻等事迹,口碑甚好。当地百姓有“万家宝,鹤岭藏”的传说,至今还流传着“上至青蛙石,下至鹤岭脚,银子十八窖”这样一种说法。这也应证了鹤岭万氏为安吉万氏的重要分支。如: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四“舆地略陵墓·孝丰县”转引明成化《湖州府志》称:“丞相、都亭侯万彧墓在孝丰县太平乡。”万氏谱载:“彧(第24世)仕吴,为丞相。”其人其事如何?如:万谱有载:“万昱,成化甲午年(1474)九月十五辰时生……子二……女二,长适天目邵琳,次适中筦(中管)赵陈……”这对大竹园的建村时间都是极好的佐证材料。另外,安吉诸多地名亦与万氏有关:万庄(在午庄区域)、万冲(在三官区域)、万家湾(在小溪口区域)、万家上(在银湾区域)等,皆因万姓居此而得名,这些地名与万氏移民有何故事?笔者还在谱中看到许多特殊小地名,如“银鱼村”“石媳妇山”“古楼口”“大牌地”“酱塘”,这些小地名今在何处?在《灵峰寺志》中还有“梁,五代……(义璘禅师)道出灵峰山下,见斯山峰峦峻秀,山水清幽,衲衣半肩,流连数日,随至大雄峰下,见有平地一片,可以筑庵,适山下万姓者舍地与师……师遂筑茅五间,为清修之地……”记载,按义璘师出家时间推算可知,此“舍地”之万氏比万华迁还时间还要早,说明灵峰寺区块在唐僖宗更早的时期就有万氏居住和生活,万氏和灵峰寺还有何渊源?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本文权且当作是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万氏解析。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