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苕溪两头有霅川

  在一泓清波的西苕溪两头,曾经各有一个同名同字的“霅川”,而且都沿用千年,也同样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销声匿迹。

  一个“霅川”在苕溪上游,是隐身在浙晥边境青山绿水中的村庄。是山野乡民砍伐竹木、栽种稻麦、自给自足的乐土;在汉唐已有居民,却因一个家族的到来,繁衍出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姓氏。

  一个“霅川”在苕溪下游,是车水马龙、商店林立的繁华城市代称。是政治精英、文化名人、商界奇才展示才能的舞台;曾在历史上留下无数重大事件和诗词名篇。

  苕溪上游山野里的“霅川”,是安吉县杭垓镇西边的小山村——石壁村。石壁村在解放前叫“霅川”,1950年以后,霅川改称石壁。

  初到石壁村的人总觉得奇怪,村里虽有石湾、石岭、石门关的地名,但离村子较远,且都是山石嶙峋,看不见、找不到一处平整的崖壁。其实石壁地名的由来,是地方语言差异造成的。安吉解放后,土改工作随即在全县各地展开。解放军南下工作队的干部由鲁南、苏北老解放区的人组成。那时,普通话远没有今天普及。在安吉西部的土话中“霅”与“石”语音又很相近,所以在一些需要记录、登记的事项中,霅川就写成了“石川”,很快“石川”就变成了“石必”和“石壁”。这一过程只经历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霅川莊”最后演变成了石壁村。在石壁村下游的松坑村,有个地名也是因方言语音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光绪《孝丰县志》有“霅口莊,距城四十五里”,“霅口”是古地名。在《岘峰潘氏宗谱》里有“安吉敬上乡泽口”的记载,“泽口”是外乡人初到安吉凭语音写下的居住地。安吉县自然村标准地名里有“石口”,归属杭垓镇松坑村。实际上“霅口”、“泽口”、“石口”是同一个村庄。

  光绪《孝丰县志》卷一·水篇:“霅川,县西五十里”。

  水名即村名。在同一本志书的卷三·乡区篇里有“太平乡角图:霅川庄。桥头、岘头、墙里、对山。”现在的石壁村里仍有桥头、对山,岘头现称尖子坞。墙里地名早已弃用,知道的人很少很少。但如果在村子里问“坎子上”,则知道的人就多了。“坎子上”就是“墙里”,是潘従裾迁入霅川的最初居住地。

  潘氏入住霅川墙里时,已有金氏占据了村子中间的最好位置。潘氏只好在村子上首的水牛岗下安下家。新家西面是水牛岗,北、东、南三面开阔,北边不远处有霅川溪流。地理位置虽比不上村子中间好,但也是一个安居乐业,宜家宜子孙的好地方。潘氏住下后人丁兴旺,金氏逐渐家道没落。到了清晚期,金氏的最后一点房产被大火毁掉,霅川(石壁村)从此没有了金姓居民,只留下一个地名——金家弄。自此,霅川(石壁村)的主要居民皆姓潘。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直至民国,渐渐有陈、胡、张、吕、汪等姓进入村中居住。

  关于霅川庄,光绪《孝丰县志》有三条记载:一棵植于宋代,明朝火毁后又复活的银杏树;一个很漂亮的荷花池;一户谱系记载明确,北宋初落户“霅川墙里”的人家。

  一、“古木。在霅川村文杏一株,相传植自宋元。柯幹参霄,盘曲庇荫。其上时有鹤巢。正德间遭火而烬。后復茂。”

  “文杏”,也叫银杏,俗称白果子树,生长在石壁村中,很是雄伟。树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遭火烧,虽造成主干中空,仍生长茂盛树冠广大。银杏树生长在石壁村通往文岱的主路旁,上世纪70年代修建磻文公路时,树在公路规划线内,遂被砍伐挖除。这棵银杏树是安吉县有历史记载的千年古树,未能留存,惜哉!

  二、“西湖塘,县西霅川庄中,植莲花极盛。”

  在空心白果树东边约四五十米处,有一栋三间两厢的金家祠堂。在祠堂院里,有一个全由青石板围砌的池塘,平面呈横“工”字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池塘腰间架有小石桥,约1.5米宽,桥两侧有半人高的石栏杆。该池塘有地下水进入,不会干涸,可以养植莲花。这是不是史书记载的“西湖塘”,不得而知。这个池塘和上面的小石桥也在修建公路中被拆毁填埋。

  三、“霅川庄峴峰潘氏,宋代居此。”

  据《峴峰潘氏宗谱》记载,始祖禹一公出生在“墙里”,约在宋末元初间分户入住砚峰(现石壁村尖子坞)。禹一公的父亲叫应孙公,生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逝于元太祖十五年(1278)。母亲是安吉范氏,“住居墙里,生子禹一”。峴峰潘氏约于元初从墙里移居岘峰。

  移居岘峰的禹一公是潘逵的十五世孙。潘逵的父亲潘璧在唐文宗开成间(公元836~840)为睦洲巡检。潘逵曾任凤阳府临淮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级别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局长。潘逵为什么要迁入安吉西部,谱中没说。推测原因,可能和黄巢有关。公元880年,黄巢打到歙县、宣城、杭州一线,唐僖宗派淮南节度使高骈进攻义军,江浙一带民心浮动。为避战乱,年逾六十的潘逵率领儿孙来到“敬上乡泽口”。逵公在松坑村泽口生活一段时间后去世。谱载潘逵“善观地理”,在泽口居住期间,一定考察过周边的山川地势,也一定有过嘱咐,逝葬磨盘山。

  据《潘氏宗谱源流序》记载,潘逵三代单传,到第四世有了四个曾孙子。四兄弟中老大仍住泽口。老二的孙子,六世潘星(923~976)徙居文岱,是为文岱潘氏之祖。老三的儿子五世可谏公携子迁入“桐杭石柱”,随后可谏公的小儿子六世潘卸迁唐舍,是为桐杭、石柱、唐舍始祖。老四叫潘铉(885~954),他的儿子五世潘従裾迁霅川,是为霅川(石壁)潘氏始祖。这些兄弟子侄们的四处安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即公元960年前后,五代结束,北宋建立。六世孙潘星37岁时,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了皇位。所以文岱潘氏入住是在北宋初年。潘可谏(谱称可谏公)、潘従裾是潘星的叔叔,他们的迁出泽口时间应略早,约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从潘逵算起,潘氏家族后裔在安吉杭垓地区居住到今天已繁衍至三十七世,历一千一百余年。这就是志书所言“宋代居此”的根据。

  苕溪下游繁华的“霅川”是太湖之滨的湖州,现称吴兴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乌程;三国东吴乌程侯宝鼎元年(266)分吴郡、丹阳郡置吴兴郡;隋仁寿二年(602)以地处太湖之滨而名“湖州”,这是湖州地名之始。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释“霅溪”:“浙江吴兴(今湖州市)的别称。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

  复旦大学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说霅溪:“霅溪,在今浙江吴兴县南,上承东苕溪、前溪、余不溪和北溪水,东流会于西苕溪。宋以后又作为吴兴的别称。”

  在老湖州人的记忆中,西苕溪之水入清源水门,向东过木桥头(永安桥)、仪凤桥、苕梁桥,至江渚汇为馆驿河;东苕溪之水入安定水门,向北经过潮音桥、闻波兜,入月河漾,在浮霞墩分流穿过甘棠桥、长桥与西来水相会。双溪合流之后的市河又名“霅溪”。潘公桥在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流处。米行街位于湖州城北潘公桥西,南连坛前街,北至牛舌头。米行街东临市河(霅溪),筑有石帮岸和码头,曾是当年四乡米船停泊的地方。

  公元1225年(南宋宝庆元年),湖州发生一起事变,废太子济王赵竑被裹挟其中。在弄清楚被骗后,赵竑一面报告朝廷,一边平叛,很快事平。但当朝权相史弥远为彻底清除赵竑的影响,派遣门客秦天锡到湖州“托宣医治竑疾,谕旨逼竑死。”事见《宋史》卷四十一。湖州别名霅川,故史称“霅川之变”。

  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冬,有六位文人雅士齐聚弎砚斎,欣赏一块碑石残片。他们围观的残石是刻于东汉熹平——光和年间(175~183)的儒家经典书籍,当时共刻了46块碑,计20余万字。东汉灭亡后,朝代更替,政权变换,石碑被毁坏殆尽。宋代后始有残碑碎石出土,石经仅存8800余字。熹平石经是官刻“标准版经书”,又是由东汉书法家蔡邕亲笔书写。自宋代洪适在《隶释》中著录石经拓本以来,历代文人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以校勘经文、研究书法。能觅一石,如获至宝。所以,“霅川钱时济”和吴县四人,嘉定一人齐聚雅斎,共同观看只有五十来字的“熹平石经”残碑拓片。并在装裱好的拓片旁郑重写下三地六人的住处和名姓。霅川代表湖州与吴县(苏州)、嘉定并列。

  苕溪上下游的“霅川”,是唐朝“霅溪”的遗存。

  西苕溪下游流经湖州西南部十公里许的弁南乡樊漾湖村,曾是唐朝张志和渔隐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了五首《渔歌子》。除千古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外,还写下“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以此自称烟波钓徒。唐大历九年(774),张志和拜谒湖州刺史颜真卿,交谈中,张说“愿为浮家泛,往来苕霅间。”

  唐元和八年(813),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书成。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在卷二六《江南道·湖州吴兴上》中:“乌程县……。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苧溪水合,又流入于太湖。”这是霅溪、苕溪在地理志中的最早记载,从这以后,历朝志书、文章、诗词都是“苕霅”连称,苕溪即霅溪,霅溪即苕溪,霅川、霅溪与苕溪紧密相连。

  西苕溪上游西溪源的北边,有文岱村溪水从高山上下来,水流至石壁村巴头坞旁的上高岘桥。以桥分界,上游叫文岱水,下游叫“霅川”,也即霅溪。溪流经过对山、桥头,流到磻溪太平桥,在太平桥外与兴旺来水相聚,叫会霅河。会霅河以下到周家山叫磨盘溪。西溪坞水与磨盘溪汇合叫合港溪,合港溪也叫霅河。

  《孝丰县志》载:“西溪其源,始县西七十五里天井庄,接龙潭水,曲折三十里,经宫图十三村至霅口庄,蟠溪庄之间达霅河。”霅口庄即现在的松坑石口自然村。霅河横在磻溪与松坑石口之间。

  嘉庆年间的孝丰县令范仕义写《广济庵重修碑记》:“邑西路太平乡有广济庵者,……,接董岭之嵯峨;……,映霅溪之清洁。”广济庵在借粮村上首,靠山临溪,登高可以望见松坑溪水直到黄金坝。杭垓黄金坝以上河段也叫霅溪。

  同治末年的天目巡检宋宪曾写有《坝说》一文。文中写道:“西乡极边宫图,西溪坞以上五里皖宁之山,霅水出焉。……。亦至唐福庄之上与苕水汇。”南乡章村龙王山出水称“苕水”。苕水是南溪,霅水是西溪,西溪和南溪在塘浦长潭村西、皈山脚下汇合。志书文章为证,直到清末,西溪谓“霅”,南溪谓“苕”,苕霅汇合成西苕溪。

  霅溪,成就了两个霅川。而今,霅溪、霅川已是曾经的过去,唯有苕溪流水去无声,碧水悠悠,奔流在新的天地。

  套用宋朝李之仪的《卜算子》为本文收尾。略作改动,追忆消逝的霅川。

  我住苕溪头,君住苕溪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苕溪水。

  此水几时休,此情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永护佑苕溪绿。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