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安市,一个值得探究的地方

  历史上,安吉境内曾出现过“沿干市”、“马家渎市”、“递铺市”、“梅溪市”、“西亩市”、“孝景市”及“上市”、“小市”、“安市”等带“市”的地名,后来这些名称要么被撤、要么被改,只有“安市”保留至今。在这些“市”名中,除“孝景市”(今孝丰镇,民国时称)具备一定的城市规模和功能外,其他应只是“集市”或“小市镇”的概念,但对于“安市”,却莫衷一是。就目前状况而言,安市仅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既看不出“集市”或“小市镇”的雏形,又未发现具有规模更大“城市”的端倪。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引得无数人对它的探奇。对于安市,笔者不敢妄断,只能从职业的角度,即从古迹遗存的角度对它进行一番探索。

  前世今生话安市

  安市,是孝丰镇竹根前村境内的一个自然村,它东连洛四房村,南倚九峰山脉,西邻中村新区,北傍西溪。这里属山水相间的平川之地,与东面的洛四房自然村形成一处东西走向呈带状的开阔之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

  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载:“天目乡书图安市庄,距城九里。”《安吉县地名志》对安市是这样描述的:“安泗,原名安市。相传,是个小市镇,从陆续发现的十六口井来看,原是一个较大的村落。”据当地村民介绍,安市改名安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村会计去了一趟长兴泗安后,不知何故就将“市”改成了“泗”,后来约定俗成,直至新世纪初,又改回了原名。

  从字义来解释“安市”,“安”可作“安吉”或“平安”之解,“市”有“城市”或“市场”之意。但查阅历史上的相关资料,除上述提到的“安市庄”外,没有其他关于“安市”由来的相关信息,不免让人感到疑惑:如此大气,且让人浮想联翩的地名,难道就像地名志所描写的那样,仅仅是相传中的一处小市镇、大村落,而未被古人所重视?还是因为年代久远,其往昔的辉煌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以致后人无法知晓?但安吉的一些地方史研究者却对“安市”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提出它极有可能是东汉始设安吉县时的县治(即县城)。

  众说纷纭论县治

  建立“安吉县”距今1830多年,而安吉的建县史却要追溯到它的前身故鄣县。

  相关史料对故鄣县的建县史作了明确的交代:“……楚灭入秦,秦始皇郡县天下,置故鄣县,隶鄣郡。”“汉更鄣郡为丹阳郡,置故鄣县。鄣郡今故鄣县也,后迁丹阳,转以为县,故为之故鄣也。”虽然明清时期安吉、孝丰两县的县志对故鄣建县的时间记载稍有误差,但就以下限的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更鄣郡为丹阳郡,置故鄣县”的时间来计算,至今已有2160年,如果再上溯到秦代,就有2200多年的历史。

  “后汉灵帝中平中,分故鄣县南置安吉县。”也就是说,建立安吉县的时间是在公元184年~189年间,距今为1830多年。对于为什么要单独设置一个“安吉县”,《后汉书》曰:“光和末,张角乱,此乡守险助国,汉嘉之,故立县。”那么,汉末建立安吉县,当时的县治设在哪里呢?

  孝丰城说。(见温菊梅《孝丰县述略》)。

  其推断的主要依据为:一是,明代湖州知府王珣在《添设孝丰县疏》中写道,安吉县孝丰、天目、鱼池等九乡宿老杨济渊等提出“……本乡僻居深山,道路险阻,不通舟楫,人民有老死山林不见官府者,凡遇催料,动辄不服以致钱粮逋负数多;一遇年荒,抢掠乡村,时常为患,甚非细故,切照本乡地方,原有城郭一所,俗称旧县,基地现存,告乞转达照旧添设一县,分管便益”的请愿。于是,王珣依民所愿,上疏朝廷:“切照本乡地方,原有城郭一所,俗称旧县,基地现存”的事实,要求承袭汉古城基础来建孝丰县城,后得以批复并落实;二是,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记载,建孝丰县时,“王珣因汉县故城筑土垣,周六百一十丈,万历年知县王国宾更土为石,宽六百七十九丈,高二丈厚半之。”即朝廷批准另建孝丰县后,王珣和王国宾在汉县故城的基础上先后筑起了土城墙和石城墙;三是,从地理及建城环境来分析,古安吉县治建在今孝丰镇区是相宜与可能的。

  古汤口说。(见叶翠亮《对安吉、原乡、孝丰三县原址考》)

  这里指的汤口,非为现汤口所在地的杨梅山,而指其东北方向、现被老石坎水库淹没的古汤口处。

  其考证的主要理由为:一是,东汉末,割故鄣南九乡置安吉县,县治设于天目乡。而位于天目乡境的汤口,有“四山俱瞻”之势,符合汉末拒张角乱,守土助国,汉嘉之的发生地;二是,明嘉靖安吉州通判徐伍福在《天目山记》中写道:“……遂过鲍湖(今彭湖村抱湖自然村),入贡山,去县二十五里……前代学堂、县址犹在焉。日午抵荻浦寺,寺多奇石。”也就是说,徐伍福到天目山去,经过距县治(时在孝丰,今孝丰镇)二十五里的古汤口,还看见了古代县治和学堂的遗址;三是,从古汤口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地处鄣南水路要道上,交通便捷、贸易发达,建县治的区位优势明显。

  在此,笔者补充一条线索,在汤口村南侧的南溪旁,原有一个叫“故城干”的地名,旧志在记载金石乡的塘坝时,亦有“故城坝,在故城潭下”的记录。

  今安市说。(见程泳江《安泗千古之谜》,其文根据刘瑾荣的推论而撰写。)

  其分析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安市”地名的由来就是“安吉市”的简称,而能称得上“市”的,在安吉境内只有县城(古代称县治);二是,从安市境内发现的多塘、多井和众多的建筑石构件遗存来推断,它不仅仅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古村落,更是一个古城所在地;三是,从安市的区位优势来考虑,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是古代安吉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地方,符合县城设置的条件。

  关于汉代安吉县治,除以上三种主流说法外,在安吉民间,还有孝丰的潴口溪说、杭垓缫舍的汉城庄说等。

  探古寻迹访安市

  为了文物调查和地名研究,笔者数年来“十到安市”,每一次的寻访或多或少总有些收获,现将安市区域目前调查到的古迹遗存归纳如下:

  汉六朝时期。境内发现这一时期最多的遗存是墓砖,不仅散见于村落内,更多的是村落外围的一些地方。在安市自然村农户家的房前屋后、菜地路边,亦或是村民采集而收藏于家中的,皆有一些模印着铭文或纹饰的或完整或残缺的砖块。根据文物遗存常识推测,这些砖块应为墓葬内出土。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砖块有的是他们造房子时挖墙基出土,有的是一直就留存于此,有的是从外地采集而来。过去还要多,这些遗存的墓砖,不排除原来这里也有古墓葬遗存。

  近日,在竹根前村茶家坞的一户农家门口,发现二件残缺的汉代筒瓦。采集的村民告诉笔者,筒瓦是2018年在西溪北岸、竹根境内的凉帽山发现的。据了解,凉帽山古称官帽山,原为一座孤立的大型山体,农整将其推平,还出土了众多的碎陶瓷标本。尽管该地经农整后都已种上了麦子,但在阡陌垄头,笔者还是采集到了一定数量的陶瓷标本,经鉴定为汉代时期。

  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载:“后汉骠骑将军、东海侯万豪墓,在县西北一十里鱼池乡。”从方位和里程推测,万豪墓应在今安市附近(明代以前属鱼池乡,后为天目乡)。近日,安市徐姓村民告知,他们在塔山岭北侧孝丰城北社区周家潭的毛竹林中发现古墓一座,笔者立即赶往现场踏看。古墓位于一处相对平坦的山岙内,坐西北朝东南,背靠山体,两侧有隆起的山梁。墓葬封土已基本不见,暴露部分墓砖。据徐姓村民回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在此放牛时,发现该墓为敞开式,因为好奇,他就下到墓室内,发现两侧和背面各有一砖砌而封闭的门洞。根据其描述的墓室形制,结合暴露的墓砖分析,该古墓的年代应为汉六朝时期。由于未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尚不知墓主人身份及其他相关的历史信息。但可以确定的是,该墓的年代与旧志描述的万豪墓基本吻合。

  两宋时期。安市境内发现的宋代遗存有二处:一是位于大坞里的一座墓葬。该墓位于山坡地上,当地村民采集到具有典型宋代特征的“香糕砖”和刻划如意纹的方砖各一块;二是老虎山窑址。该窑址位于安市南面九峰山脚的老虎山西侧山坡的毛竹林中,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该窑址为龙窑,仍存有窑床、火堂等遗迹。地表散落大量的匣钵、垫饼、陶瓷标本等。从采集的标本看,窑址的年代为两宋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史料未见安市古村落的相关记载,但从村内调查到的大量建筑石构件遗存证明,当时的安市,古村落规模大、建筑密集、人口众多。据当地村民介绍,村内原有三塘十八井,目前还有一塘一井保留。通过对古井井圈和池塘石砌护壁的辨认,推断应为明代建筑。同时,在安市南面的九峰山最高峰的旗子山顶,发现了较多的砖块,经过清理,暴露出层层向上内收的砖砌建筑基址。通过对砖块形状分析,颇具明代特征。结合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记载的:“清林庵,县西九里安市庄,僧德礼建”的推断,该基址应与清林庵相关,极有可能原来是一座小型寺塔。

  近日,再次造访安市时,在徐姓村民家发现了一块通面刻划浅浮雕纹饰的砖块。纹饰由上下相同的两部分组成,中为菊花,外为一圈内向弧纹,弧纹外是二圈拱状的席纹,外圈纹饰粗犷。据户主介绍,该砖是其爷爷从自家灶台上拆下并保存至今的。徐姓村民今已七十余岁,据此推算,该砖块下限为清代,具有100多年历史,也许会更早。

  民国年间。境内遗存民国19年(1930)开工建设的安市防洪埂。防洪埂沿西溪而筑,面溪处为块石铺面护埂,其他为土筑。埂长500米,高约3米。民国35年(1946)又进行了加固修复。

  一己拙见析安市

  从汉六朝时期的古墓葬到宋代的古窑址,从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到民国年间的防洪埂,从建筑瓦当到铭文墓砖,从池塘水井到建筑构件,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有如此多的跨时代的古迹遗存,在安吉境内实属罕见。

  从其出土瓦当来分析。通过对安市区域出土的筒瓦与安吉古城遗址出土的筒瓦相比照,无论是器型还是规格,皆基本类似,且除了这两个地方外,到目前为止,安吉境内未发现过此类器物。安吉古城遗址作为秦汉鄣郡治所和故鄣县治,其城址级别相当高,自然所用的建筑构件必定特制和精致。以此推断,出土筒瓦的安市区域也就不会是一处普通的古代聚落址了。

  从其遗存墓葬来分析。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得知,安吉境内汉六朝时期的古墓葬绝大部分为砖室墓,分布广、数量多,但出土模印铭文和纹饰的墓砖,却集中在少数的几个地区,其中安市所辖的竹根前村一带便是一例。

  该地出土的墓砖铭文有多种,如“□□安乐”、“大吉”、“万岁不败”等,纹饰砖有钱币纹、菱形纹、叶脉文和绳纹等。因为这些墓砖都是在农田整治时暴露的,所以,墓葬信息除了年代基本能确定外,其他的线索则较少。但通过与其他区域考古发掘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型的墓葬及铭文砖相比较,还是基本能判断出墓主人的级别和墓葬的规格。如三官窑厂砖室墓,出土“大吉宜官”、“万岁不败”等铭文砖,其墓主人推断为三国东吴名将朱治;长乐社区砖室墓,出土“大吉至千万”、“万岁不败”、“大吉宜官”等铭文砖,其中一座墓出土“永安令”的铜印章;递铺郎里砖室墓,出土“故鄣长王郡、丞张卿复阳冢”铭文砖。由此推断,竹根前村遗存的汉六朝砖室墓至少应该是贵族的墓地。

  从其发现窑址来分析。目前,安吉境内发现的两宋时期的窑址较少,安市老虎山窑址规模大、堆积厚、可辨器形多,说明当时这里的民间烧窑产业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同时,凭借着西溪便捷的水上运输,推测陶瓷烧造业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时周边区域乃至安吉县的经济中心。

  从其村落规模来分析。安市村落“三塘十八井”的相传和众多建筑石构件遗存,说明了历史上安市古村落规模宏大,而村落的形成不仅要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理想的人居环境,更需要有前期积淀下来的诸如吸引民众聚集、延续人口繁衍、发展社会经济等诸方面的因素。诚如安吉古城一样,在原越国都邑的基础上,后又设立了秦汉鄣郡治所和故鄣县治。从目前村内散落的众多石构遗存分析,其年代多为明清时期,但不排除有更早的遗存。

  从其地理位置来分析。安市的地理位置极像安吉古城遗址,南靠山脉,北临河流,间为开阔的平川之地,是一处理想的人居之所。《管子》提倡建城要“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古代城市的选址,不是傍山、倚原、临河,就是处于两山之间或河谷之中,使城市处于安全的位置。安市有山、有水、有平川,亦具备了建立城市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安市古迹遗存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其历史的悠久和积淀的厚重。至于历史上它仅仅是一座古村落、小市镇,还是一处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城市,乃至是安吉最早的县治所在地,目前尚没有确切的依据来证明,有待于进一步去挖掘与考证。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