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1月10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 编辑:安吉视窗
清澈的西苕溪水闪着银光迤逦,把安吉这块土地滋润得生机无限。
诚如古人所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如画的山水曾孕育了多少叱咤风云、各领风骚的风流人物,而吴昌硕,一位崛起于山村陋巷之中的艺坛宗师,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安吉,艺术大师的故里,多年来,从保护、传承、开发、弘扬、创新等多方面对昌硕文化进行挖掘、传播,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不断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让这张文化“王牌”活力无限,绽放独特色彩。
昌硕文化博大精深,以前人为榜样,安吉人在寻访大师足迹的同时,深挖其内涵,让农村文化根脉传承、记忆留续。一时间,竹乡广袤大地上,立家规、推选“好人”、创建“美丽家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成为一项项自觉行动;农村文化礼堂、城市书房、地域文化展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勤劳的安吉人用文化振兴乡村,建设美好精神家园,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仅只是愿景,更是农村文明的延续。
文脉隽永,风雅绵延!
回望来时路,在绿水青山的保护下,在千年文脉的滋养下,安吉大地正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展望未来路,文化这一乡村振兴之“魂”将会散发更多积极向上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岁末年初,人文安吉再次成为书画界的“焦点”。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奖”在昌硕故里鄣吴镇正式设立,这不仅是我县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更是对昌硕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弘扬和创新。
从历史看,一位艺术大师,往往是开创了一种风格或流派的人;一位艺术领袖,往往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艺坛宗师”吴昌硕,创造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提升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艺术原创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气质和品位。安吉,以昌硕文化为引领,在乡风文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一路高歌,演绎一路经典,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脉深厚,传承地域精髓
一座纪念馆,一个精神家园。
伫立于安吉大道,犹如一位昂首挺立的巨人,浓缩着吴昌硕大师一生的成就和辉煌,这就是昌硕文化中心一期工程——吴昌硕纪念馆新馆。建筑面积6530平方米,馆藏文物资料3200余件,分六大板块全景展示大师登上中国美术史巅峰的传奇一生。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安吉调研时说,“我对吴昌硕也是慕名已久了,他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对近现代中国书画史影响较大,搞一个纪念馆很有必要。”吴昌硕是安吉的骄傲,更是安吉文化的瑰宝。传承弘扬昌硕文化,保护是第一,基础设施是根基。
从筹建到建成一期、再到二期扩建,到2012年年底,新馆开工建设。不到2年时间,新馆于2014年9月份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安吉传承昌硕精神的主要基地、弘扬昌硕文化的重要平台、开展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是目前国内资料最为齐全的吴昌硕艺术研究中心。2018年,新馆接待量高达22万人次。
纪念馆馆长王青云表示,新馆以详实丰富的资料展示了大师崇高的人格风范和昂扬的精神气息,同时在陈列宣教、藏品、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这座纪念馆凝聚了安吉几代文化人的努力,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推动安吉文化事业蓬勃前进的浓厚缩影。”他说。
近年来,我县陆续编撰《吴昌硕年谱长编》、《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吴昌硕馆藏作品集》、《“缶庐遗韵”——吴茀之作品集》等书籍。2017年,昌硕品牌建设再结硕果,《吴昌硕全集》用时5年编撰完成,作为一代宗师的作品汇编集,它以3900页的篇幅,宏阔反映昌硕大师各方面成就,彰显“全、新、真、精”四大特色,县委县政府还举办了纪念吴昌硕逝世90周年暨《吴昌硕全集》首发式,募集近20件吴昌硕印章及名家书画作品。
文化研究频出成果。去年,《缶庐墨迹——吴昌硕手稿编著》出炉。该手稿汇编42页,分篆书和楷书两类,由大师嫡裔曾孙吴民先收藏,在吴民先的心中,手稿就像其生命一样珍贵,他认为手稿最大的价值在于向后人弘扬大师刻苦学习的精神。目前,手稿已被列入吴昌硕纪念馆吴昌硕研究丛书。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些年,我县通过馆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昌硕文化对外交流。
吴昌硕纪念馆多次与浙江美术馆、西泠印社、浙江展览馆等机构合作,展出大师相关作品。2018年6月,“铁笔生花——故宫博物院藏吴昌硕书画篆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开幕,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吴昌硕个人的书画、篆刻艺术展。大师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知名度高、影响力大,2016年6月份,吴昌硕纪念馆与日本高粱市成羽美术馆缔结友好馆;2018年9月8日,昌硕小学与日本花房小学结为友好学校。
这些年,鄣吴镇在昌硕文化保护、传承、开发等方面也进行了多种尝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昌硕故居多次大规模发掘和修缮,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全面还原建筑风格本貌,复原当年生活场景,保护古色古香元素;2016年,故居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成为纪念昌硕大师的最佳有形遗产。
这一年,百年修谱大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不改变文物原状,尊重历史,同步开展修缮工程。如今,修谱大屋已成为一个陈列吴昌硕及其后人的书画、印章等作品的展示空间,是对昌硕故里精品观光带的有益补充。
安吉,“安且吉兮”,建县于公元185年。历史长河积淀的千年文脉、人文底蕴,源远流长。
梅溪镇石龙村的陈嵘先生是著名的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是我县生态建设的先驱。先生逝世后,我县在八十年代初就动工兴建了陈嵘纪念室,纪念他对林业和林业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百姓对他的深深怀念;建立陈嵘文化研究室,首发《陈嵘年谱》,组织学生成立“我是小小陈嵘护绿队”,传承以先生为代表的乡贤文化。
静静的古城遗址,无声述说千年变迁。在传承古鄣文化方面,我县大力推进龙山古城国家大遗址公园建设;申报安城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师郑濂生退休后,围绕古鄣文化所涉及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遗址、民间传说、地理标志等元素,以寻访、体验、记述的方式,将散落的古鄣文化碎片化作文字,编撰《古鄣记忆》并出版。
近年来,鄣吴镇追溯一代知青历史,挖掘知青文化,发展知青经济,弘扬知青精神,将其打造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休闲旅游项目的重要元素。“知青文化节、知青高峰论坛、知青之夜联谊晚会,村里还建了知青坝、知青亭、知青大院、知青陈列馆、知青农场等景点,让游客来到鄣吴,游美丽乡村,忆往昔峥嵘岁月,其实是留住了知青的精神。”鄣吴镇党委委员舒丽强说。
文化的魅力,在于润物无声。2014年,吴昌硕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代表了安吉传承昌硕文化有了更统一、更规范、更高效的组织实体和运作平台,意义特殊;2016年7月份,由省文联、省书法家协会、安吉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评审揭晓,这也是以吴昌硕命名的一大奖项在我县设立,进一步提升昌硕品牌。
近期,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奖”在我县设立,著名山水画家、西泠印社社员杜高杰认为,这不仅能推动对吴昌硕生平及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艺术思想的研究宣传,还能培养一批制扇、书画等本土人才,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很大推动作用。“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下一步计划在安吉设立西泠学堂,培养更多书画艺术人才。”西泠印社社委会副主任秦陶说。
薪火相传,文化一脉相承
文化重在传承。昌硕大师是安吉名人,昌硕文化是金字招牌,自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赋予城市独特的气质。一代代年轻人,成了地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主力军”。2018年,天子湖、梅溪等乡镇“非遗”闹元宵活动中,欣喜地发现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以及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受大师艺术的涵养和熏陶,书画之风劲吹广袤乡村。天子湖镇迂迢村素有“书画之村”美誉,普通村民农闲之余,放下锄头、挥毫泼墨,抒发对家乡的情感,“人人能书画、家家翰墨香”。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书画兴趣,村里的红叶书画社骨干义务当起老师,为迂迢书画的明天播下“种子”。
一批批农民书画家涌现,满腔热情、扎根乡土,用手中笔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非科班出身的蒋红兵,凭借勤奋和天赋,成为全县首位在纪念馆举办个展的民间艺术家;梅溪紫梅社区的退休职工林长根前不久在社区广场开办了个人画展,吸引周边居民驻足观展;还有程建兵、丁寿石、陈宏贵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出门学艺、回乡办展,让家乡父老乡亲感受文化之美。
在鄣吴镇,书画技艺传承蔚然成风。目前,全镇书画爱好者达到300多人,其中5%为县级书画协会会员,有50多人次在县级以上书画活动中入展获奖,其中60%为中小学生。
“传承要从小抓起,效果就越明显。”舒丽强说,我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年级学生以认识吴昌硕为主;鼓励中年级学生学习昌硕大师的“诗书画印”四绝,而高年级学生则要培养成为优秀的“书画选手”。
非遗是活跃在乡间的文化,是真正让文化传承活起来、动起来的载体。“进媒体、进旅业、进城市、进景区、进校园、出国门,把一个个静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活态传承成果。”县非遗中心主任周增辉说,我县编撰了《上舍化龙灯》作为全省第四批国遗丛书,建立非遗“活档案”,举办非遗集市,推选非遗项目“大鼓书”,让非遗深入百姓寻常生活。
文以载道,文化的传承、繁荣,其实也是乡村治理的密码。
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近年来,我县广立“家规”,4万余户党员干部带头,15万家庭齐动员,以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文明建设。“穷也好,富也好,不如家和孝亲;与人为善常乐,勤俭持家无忧。”因为建立了良好的家风和美德,递铺街道银湾村王筱琴一家的家训被选入《浙江民间优秀家训选集》编辑素材之一,成为村里的“好榜样”。
村规民约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表现。鄣吴镇玉华村新修订《村规民约》,全村百姓一视同仁,如果村民违反《村规民约》且拒不整改,则公示处理,并取消一定的村级惠民政策。
经过5年编撰,长达30余万字的《古城村志》刊印。日前,在递铺街道古城村的便民服务大厅,新摆上了深红色封面的村志,供来往的村民们翻阅。
古城村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太湖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鄣郡(故鄣郡)郡治、故鄣县治所在地。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加上村内人才辈出,十分有必要让更多村民和游客了解古城的历史变迁。”村党总支书记张康钱介绍,早在2011年,村里就计划启动村志编撰工作,但编撰村志难度并不小。到2013年,村里的乡贤开展资料收集和编写,通过村民口述了解历史,到县档案局、文物局核实资料。到2015年,《古城村志》初见雏形,但距离村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经过县史志办、文物局、档案局等部门专家的悉心指导,又参考引用相关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几易其稿,终于问世。
村支部委员郑太祥5年前回到村里,就一直参与村志编撰工作,不仅拍摄了大量现场图片,还全程参与文字校对。在他看来,这部村志全面展示了古城村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更好地传承历史、开创未来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所有村民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好事。
……
润扬新风,打造文明高地
文化滋养文明新风。我县以文化建设为引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通过开展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庆俭办”为内容的反对铺张浪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在农村探索实施“好家风家庭”“好家风示范村落”创建试点,使“干群日用而不觉”。
“我们是美丽乡村发源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离不开乡村,可以说村美人更美、人美全域美。”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必须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基层抓起,形成“家风带民风、民风带社风、社风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2009年开始,我县深入开展美丽家庭创建,通过抓住农户的创建积极性、村组操作的规范性、乡镇指导创建的特色性和示范村落创建的整体性四大举措,全县累计有9.3万户家庭、83个示范村落成功创建。
“安吉好人”形成品牌,让无形的风尚成为有形的风景。近年来,我县建成全省首个“好人”主题展馆“安吉好人馆”,展陈600余人的好人事迹,还打造“道德一条街”,用榜样的力量弘扬“最美”风尚。目前,“好人馆”、“道德一条街”参观者已超过10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文明新风。”该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有130余支志愿者队伍,乡镇(街道)、部门志愿者分会40个,志愿者服务站200个,志愿者服务队80支,服务小分队920支,先后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及长效管理、城市文明劝导等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创设“民间环保公益协会”、“县民观察团”、“巾帼保洁队”等志愿者服务品牌十多个,志愿汇注册志愿者9万余人。
这相当于,每5个安吉人里,就有一名志愿者。
近年来,我县还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地域特色展示馆、农村电影院、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文化集群。
目前,全县已建成10家城市书房,分布在主城区、办事服务中心、咖啡馆、生态博物馆、酒店等各处,在展示城市独特气质的同时,让忙碌的人们有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实现“书香满城”。
如果说城市书房是县城阅读的好去处,那么农家书屋则是乡村阅读的一个延伸,成为老百姓在家门口读书、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常有新书看、常有新书借,在图书选配上,尽量多选一些农情味重的对口图书,符合老百姓的阅读口味。”递铺街道银湾村村民们说。
2018年12月28日,浙江省首个落户杭州以外的省级公共文化设施,也是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院在我县建成并试开馆。建设浙江博物院,是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建设美丽浙江的实际行动,也是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成果。
而浙江自然博物院之所以选择安吉、青睐安吉,则源于安吉致力于打造覆盖全县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乡村地域特色文化展示馆53个。为了让博物馆“活”起来,我县将馆群众的中心馆与村落馆、企业馆实行联动,邀请村落展示馆到中心馆进行展览,中心馆送展览、送技艺到村落馆,两级博物馆联动开展展览及体验活动100多场。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主阵地,目前已建成106家。“不仅建得好,更要用得好。”县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张巍说,我县把文化礼堂打造成集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等于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吸引村民自发参加,让礼堂充分发挥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化的阵地作用。
春节临近,移民大镇天子湖镇高禹村摆起百桌宴席,宴请村里千名老人过大年。“孝老爱亲一直是村里的优良传统,人心齐、泰山移,高禹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所有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百桌宴的方式进一步凝聚人心,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人人助力乡村经营的良好氛围。”高禹村党委书记李更正说。
为外人熟知的是,高禹村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靠的是“所有决策村民定、所有干部不碰钱、所有决定都签字、所有财务都公开、所有讨论都参与”为主要内容的“五个所有”。但村里人说,制度最硬,但促动人心的往往是最柔软的情怀,所以高禹村的治理经验外在是“制度”,但深层次仍是道德、文化的熏陶和认同。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