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鄣南多胜景 且看上张村

  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载:“金石乡智图上张庄,平郎村、罗村村、前村、水家山。” “上张”之名古来有之。

  上张村,俗称“张坞”、“张坞村”、“上张坞”,位于安吉县报福镇西南,东连深溪,西、南界章村河垓,北接中张。这里青山叠嶂、翠竹连绵、清溪环绕、烟雾缭绕,处在“黄浦江源”精品观光带风景旅游线上,周边有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四纪冰川遗迹深溪大石浪、少数民族村中张特色畲寨和浙北奇观章里水滴石穿等著名旅游景区。

  以龙王山为起点,天目山东支山脉向北延伸至上张南缘,分成东、西两支,分别向东北延伸,上张村就处在三面环山,唯东北豁口的狭长山坞之中,遂带“坞”之俗称,为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村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上张村北一处丘陵岗地采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陶片,表明距今2500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此活动。黄泥岗汉代遗存,梅家坞六朝砖室墓,明清时期前门坛古村落,无不印证了上张村的历史延绵流长。

  “满坞烟霞锦幔张”,大自然的恩赐让上张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勤劳的先民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镶嵌于境内山水、田野、村落的“张坞十景”,代表了鄣南最美丽的风光。

  姓氏大村杨潘大族

  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故鄣大地人口的骤减,上张深处孝丰南缘,同其他地方一样,土著人所存无几,房屋空置,白骨成堆,土地荒芜,人迹稀少,呈现出一派萧瑟、荒凉的景象。夹板湾出土的锡罐和银质筷子,冰阴坎脚众多的石砌护坎,南坞山“长高厂”的由来等,据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时,当地人逃到深山老林躲藏而留下的遗物或遗迹。正因如此,才有了杨、潘二家土著山民为张坞村延续文脉和薪火。

  运动结束后,大批移民迁居而来,上张村汇聚了安徽、湖北、河南和本省台州、绍兴、金华、杭州等地的移民,另有一支来自景宁的雷姓畲民也加入其中。他们以家族或同乡为单位集中居住,湖北人定居在境内的尖头山、南坑、庙田干一带,台州人分布于黄泥岗、阴山湾、马堂岗等地,畲族移民居住于西坞、南坑两处,安庆人集中于罗村头,其他移民则散布在辖区各地。

  站在马堂岗向东眺望,梯田、村落、山脉,由近及远尽收眼底。“层层叠叠上远山,蜿蜒逶迤绕云间。”这是对秀丽大贩上的真实写照。湖北荆州移民来到孝丰,看中了规模甚大但满目疮痍的大贩上梯田,遂定居于尖头山,在先民开荒造田的基础上,对梯田进行整治,靠勤劳的双手换来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后来成为邻近最富裕的村落。大贩上梯田规模达千余亩,落差百米,每块面积从数平方米到数十平方米不等,形成层层叠叠、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综复杂的组合结构。

  据统计,在上张村1706位村民中,姓氏达126个,俨然成为了全县村级行政单位之最。在这些姓氏中,以杨姓为第一大姓,接下来依次为项、王、周、朱、赵等。

  上张《杨氏宗谱》记载:宋室南渡,世居江苏淮安的杨氏一族随迁至安徽宁国,后居鄣南张坞。经过数百年的有序经营、发家致富后,杨家人热衷于置地建房,鼎盛时曾占有全村大半田产,并将前门坛打造成了一处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鳞次栉比、精雕细刻的古村落群,在明清时期达到辉煌,成为方圆百里的氏族大村。据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前,上张庄百分之六十为杨姓,当地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上张中张下张坞,要数杨家最富有。一半山来一半田,还有一个古村落。”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上张杨家人耕读传家蔚然成风。据清同治版《孝丰县志》记载:乾隆十七年(1752),杨家的杨作辑考取“恩科举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杨运时考取丙午科;乾隆六十年(1795),杨仁衍考取乙卯科第三名,魁选嘉协左营石门县驻防千总,调补秀水汪江津千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贩上出土一通清道光年间刻有“皇清太学士”的墓碑,墓主人杨雪亭,是从清政府最高学府出来的太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科院院士)……

  潘氏,是上张村的另一大家族,其祖根在湖南长沙,清代早中期从杭垓桐杭迁徙至张坞。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与杨家齐争辉,民国时期达到高峰,家业兴旺,仕途亨通。潘鼎承,为清末民国初康有为的学生,北京商务印书馆馆员,与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潘天寿、诸乐三过往甚密,潘天寿曾为潘府写下“分阳大富贵亦寿考,庐林蓄道德论文章”的对联。潘占鳌一代出了三个事业有成的儿子:老大潘肇兴,毕业于北京大学律师系;老二潘肇周,东南大学毕业,与胡宗南是黄埔军校同学;老三潘肇岐,19岁上黄埔军校,45岁授国民党少将军衔。

  山乡古村神奇榧树

  走进张坞前门坛,在密布现代民居的弄堂、庭院、房舍间,你仍然会依稀可见鹅卵石铺砌的古道,砖砌的老墙,石窟式门框,石板铺就的地伏,块石叠砌的护坎和众多散落的石构件。来到村落中心,一幢高大宽阔的门楼屹然挺立,重檐、砖雕、挂落、贴砖等保存完整。由北向南看,三进格局清晰可辨。这里就是目前安吉境内保存最好,建于清代早期的上张潘家门楼……

  近期得到一幅弥足珍贵的前门坛古村落平面布局示意图,是当地老人根据自己的回忆绘就的1950年前的前门坛古村落,从中可以发现,古村落东靠前山,西傍张坞溪,坐北朝南,前为广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除鳞次栉比的古宅外,在村落内分布着古桥、古亭、古道、古树、古池塘、古门楼、古旗杆石、古马架墩等。

  说到前门坛古村落,上张人记忆犹新,特别是曾经住在古村落内的老人更是眷恋不舍。“过去前门坛的老房子在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那时候,整个村落房子一幢接一幢,在里面有半天好转。如遇下雨天,走遍整个村落,头发一点都不会打湿。”至今还住在前门坛的杨姓村民善智先生说到古村落,激动处似乎有点哽咽,泪眼汪汪的。“七十年代前,古村落还是基本保存的,如果留到现在,那伢张坞村就不得了好啦。”“我们家里的院子全部都用大石板铺的,还有花园、假山等,现在想想拆掉多可惜啊。”农家乐老板杨家应如是说。是的,小时候在古村落旁的上张小学读书,我经常到这里来玩,至今还是有一些记忆的。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学校组织学生到杨家老屋听广播,看见他们住的房子是高大宽阔好几进,堂前亮敞有天井,柱子粗大梁刻花,两边门窗雕图案,门楼四框石条做,门外全是石板铺,与自己家的泥房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据介绍,在古村落西侧靠近张坞溪处,原有一座石砌的“字纸亭”,用来焚烧废纸的。旧时尊字为神,民谚:“今生不敬字纸,来世即成瞎子。”凡有字之纸片,若剪、撕、丢、扔,或沾污,或写字残缺,均视为罪孽。字纸亭,见证了上张先民继承传统,崇敬文化的品质。

  高大气派的砖雕门楼、厚重坚实的旗杆石础、光滑透亮的硕大石板、雕刻精美的石质柱础、铺砌规整的石砌古道、长满青苔的石砌护坎等,这些至今遗存在村落内的古建筑及其构件,让这里的人乡愁重拾,让外地人充满想象。

  上张南坞山下一个叫南坑的村落,依山布局,傍水而居。在层层梯田之上,幢幢别墅之间,二棵古树高耸穿云,绿荫覆盖,这就是著名的南坑榧树。

  南坑榧树有二棵,一大一小、一高一矮、一粗一细、一雄一雌,胸围分别达到5.3和3.9米。大的榧树(雄性)树冠覆地200余平方米,小的(雌性)约100多平方米,两树相距2米左右。因为它们形影不离,生死相伴,当地人称它们为“夫妻树”。

  据相关部门考证,南坑榧树至少有1000年以上的树龄,也就是说北宋时期就有了,由此也证明了南坑村落悠久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在安吉境内1000年以上的古树,目前仅为个位数,而相偎相依在一起且同龄的“夫妻树”,仅此一处,这不得不说是安吉古树的稀世珍宝,真正的“榧树王”。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千年榧树保佑着一方百姓的平安。关于它,有两个传说在民间流传:

  古时秉承着这样一个传统,就是古树不能随意砍伐和修剪,可有人就是不信这个“邪”,去修剪它们的树枝,不料就生了场大病,后经人指点“烧香拜树”才幸免于难;还有就是榧树一般不结籽,偶然结籽的年份,就有灾祸降临。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有一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在这关键时刻,二棵榧树结了籽,与粽叶籽一起,帮助周边百姓解决饿肚子的难关。

  鄣南胜景千秋石佛

  从东北入口,打开上张山门,映入眼帘的是由7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枫树组成的古树群,它们犹如庄严肃穆的卫士,忠诚地守护着上张门户,并以开放、热情、好客的姿态迎来送往四方嘉宾;全长10公里,发源于海拔1100米南坞山的张坞溪,绕过大半个张坞地界,向北穿过前门坛古村落,来到村口古树群,告别孕育其生命的张坞汇入老石坎水库,成为安吉母亲河西苕溪上游干流南溪的一支;坐落于毛栗山半山腰的观音禅寺,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房等组成,是安吉境内规模较大、香火旺盛的民间宗教场所之一。周边高山耸立、翠竹漫山、古木参天、溪流潺潺、佛音袅袅,诚如一处世外桃源;位于南坞山的烧基塌瀑布,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之壮观,却有“瀑布半天山,飞响落人间”的气势。瀑布由二处叠瀑组成,上层瀑布在半山腰,垂直高度约60米,宽2米,远观瀑布清晰入目,特别是雨后观瀑,白水滔天,烟雾茫茫。下层瀑布在山脚与竹林交界的南坞溪中,此段悬崖宽阔,岩石光滑,瀑布从5米高的溪中飞流直下,瀑声震天,水花四溅;在海拔700米的冰阴坎山顶下,一处高约50米、宽近百米的石壁,屹然矗立在南坞山南端的半山腰上,远远望去,似一处剥了皮的山体,暴露出棱棱石骨。走近峭壁抬头仰望,无法看到壁顶,其气势之宏伟、形势之险峻、造物之奇特,实为鄣南一奇观……张坞美景,在大自然的造化中得以淋漓展现。

  “棱棱瘦骨天难老,独立千秋对明月。西竺何烦遣汉使,此山早有占先生。”这是明代诗人王美中描写“张坞石佛”的诗句。

  屹立在上张东面海拔660米的毛栗山半山腰的张坞石佛,巨大的块石在悬崖峭壁上鬼使神差地堆成一尊高达20米,远眺如佛像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任凭酷暑严寒、风霜雪雨,石佛岿然不动。“张坞石佛”在古代被称为鄣南胜景,得到古人的青睐,从明代的王美中、王恪到清代的王显丞和徐础,多位诗人纷纷赋诗赞颂,名声响誉四方。如今很多外地人仰慕石佛胜景,来此一探尊容,其赋予的人文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此石像佛”的初始含义,更多的是作为一处人文旅游景点,一座张坞地域坐标而被外界所推崇。

  道不尽鄣南景有多秀,张坞村有多古,还是让我们背起行囊,带上美好的心情,迈开矫健的步伐,踏上美丽的征程来领略这里的人文与自然之美吧!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