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甲子村:隐身山野的瑰丽奇葩

  编者按:安吉县博物馆的程永军老师,数十年来足迹遍及安吉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他不是在游山玩水,而是在寻找秘密,发现宝藏。这宝藏不以形态来体现,不以价值来衡量,而是以记忆来重拾,他从事的是一份传承文脉,寄托情感,勿忘乡愁的乡土文化挖掘工作。从本期开始,《安吉新闻》日报人文版将不定期刊登程永军撰写的“安吉村落乡土文化巡礼”的相关文章,从这些充满人文情怀的字里行间,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安吉境内不同村落多彩的乡土文化。

  在安吉境内,有一个位于县域最北端的行政村,它北靠龙山山脉,东邻西苕溪水,西傍草荡水库,南连丘陵岗地。这里植被茂密,水土肥沃,村落散布,人口繁衍。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安吉先民就选择了这块土地生活,他们勤耕强弩,筚路蓝缕,生生不息,延绵不绝,明清时期达到辉煌,王家大庄远近闻名,鹿驾冲颇成规模,灰厂里炊烟袅袅……太平天国运动后,在当地土著人大量罹难的背景下,众多温州移民响应清政府“招徕垦殖”政策,纷纷迁徙于此,与幸存的土著和各地移民和谐相处,惺惺相惜,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以上所说的就是梅溪镇甲子村。

  近期,受甲子村之邀,笔者对村落乡土文化进行调查搜集,通过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山村,却是一朵藏在安吉偏远山乡的奇葩,让人惊艳,不得不刮目相看。

  “甲子”村名大有来历

  清同治版《安吉县志·山川》载:“甲子山,在州北四十里。”时州治在安城。又在“区里(村镇附)”篇载:“长区荆溪乡四庄村九,甲子山、陆家冲、灰厂里……”由此得知现甲子行政村辖区内原有“甲子山”、“陆家冲(现陆家村)”、“灰厂里(现灰冲)”等村(古时庄大村小,一庄多村),其中“甲子山”为村以山名。1949年,甲子山村改名为甲子村。

  那么,山名“甲子”,有何出处呢?

  中国传统纪年干支历的干支纪年中,“甲”居天干首位,“子”居地支首位,将天干与地支的首位字配合起来,就是“甲子”。古人认为:甲子为干支之始,甲子日最吉,诸事皆可。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时,王家大村出了个“天官”(民间对在朝廷做官人的俗称)。王天官在朝为官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深得皇帝的重用和百姓的拥戴。到了晚年,因离乡多年,乡愁与日俱增,便告假省亲。回到家乡,拜访过亲戚朋友后,就与几位儿伴相约游览家乡的山水,并回想起了一些童年的往事。当大家来到一处丘陵岗地时,王天官驻足不行,东看西望,似有依依不舍之情。大家猜透了他的心事,定是在想百年归世的事了,便顺水推舟,找了一位当地有名的风水先生来看看此地是否可建喜圹。

  风水先生来到此地,仔细观察地形,然后拿出罗盘,打桩牵线,摆弄一番后说:“此乃风水宝地,只有您老爷的身份才能享受。只是地势太低,四周群龙压境,只有将地势抬高,才能变成群龙护境了。两侧缺护手,可在左右各开一塘,种植荷花,有荷花仙子护境可百无禁忌。然后将两侧开塘的泥土堆在喜圹之上,堆成一座小山。”又接着说“今年是甲子年,须立即开工为妥。”一番话说到王天官的心里去了,立即吩咐师爷速作安排。不久,一座小山在这里出现,人们都叫此地为“天官坟”。王家大院的人听了很不高兴:人还在朝中做官,就叫什么“天官坟”,这不吉利,不行,得给它取个名字,那叫什么好呢?就将造圹那年的纪年号“甲子”做名字吧。于是,“甲子山”就此叫开了。

  不知这位风水先生是故意还是疏忽,他将喜圹定了个“子午”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子午向只有皇宫、衙门、寺院或帝王之家的陵寝才可用,一个普通的朝廷命官,怎能享受如此规格。消息传到一个与王天官作对的奸臣耳中,他便暗中派人前来核查,用罗盘一对,果然属实,便立即向皇帝奏本。皇帝大怒,不问青红皂白,以谋图篡位罪将王天官绑至午门斩首。王天官为了一处葬身之地,丢了一条性命。

  这位风水先生知道犯了大忌,大火马上要烧到自己身上,便连夜整改,悄悄地将墓前所有建筑构件移到墓后,使向系变为甲庚向。同时又买通县、州官员,让他们奏本说这是冤案。皇帝接到诉状,立即派员前来勘查,一看,坟墓并非“子午向”,虽有造假改动的痕迹,但因王天官忠君爱民,清正廉洁,与同僚和平共处。加上那奸臣横行霸道,把持朝政,大家恨之入骨,故大喊王天官冤枉,是被奸臣所害。皇帝听了核实报告,立即以诬陷忠臣和欺君之罪,将其斩首,并为王天官平反,赐金头归乡安葬。

  王氏族人为了不致祖人的金头被盗,立即在凹子山、张家冲造了两座“天官”墓。王天官出殡那天,又逢甲子日,三副楠木棺材同时出殡,分别埋在了甲子山、凹子山和张家冲。

  如今,在甲子山丘陵岗地上,仍能寻觅到一处明代墓葬的遗迹,还有一些石构件遗存,也许这就是相传的天官墓吧!

  长寿之村名副其实

  在甲子村召开的座谈会上,发现参加座谈会的当地老人个个健谈,且红光满面,身体康健。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在座的12位村民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位,其中一位已90岁高龄,看上去却像80多岁一样。谈到村民的年龄问题,村干部和在座的老人一下子拉开了话题:“我们全村2100个村民,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0多个,90岁以上的寿星还有10多个呢。”村支书满怀自豪感,在坐的老人个个都露出了笑容。这是怎样的一个长寿村落啊?

  在安吉走南闯北,不知跑了多少地方,了解到的村民年龄结构普遍是:以一个2000人左右的行政村为例,一般80岁以上的老人多的有二、三十位,少的十几位,甚至是个位数。至于90岁以上的老寿星,大多数村都是屈指可数,有些则为空白。那么,甲子村长寿之人为何有如此之多呢?

  “我们农村人生活简单,吃饱穿暖有得住就心满意足了,没有过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的长寿之道。”一位88岁高龄的老人如是说。这句话也太普通了,根本不是他们的长寿秘诀,放在哪里都如此,现在安吉境内还有哪个地方不能满足这样的一个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呢?“这恐怕不是你们的心里话吧?”见我如此怀疑,村长接着说道:“甲子村地方穷,老百姓吃不起荤菜,大多以素食为主,这也是我们长寿的原因之一吧。”尽管知道村长这是一句玩笑话,但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

  鉴于甲子人的长寿原因自己也道不明白,笔者回单位就查阅起相关资料来,其秘诀不外乎有如下几种:一是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长寿老人都有着共同的饮食习惯就是他们都吃的清淡不油腻,蔬菜吃的多,因为比起荤菜,蔬菜更易消化;二是多做运动,每天坚持做科学的有氧运动如跑步爬山等,让全身得到锻炼,身体底子好自然少生病,健康长寿;三是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对长寿非常重要的,平时少生气,少计较,遇事不往心里去,保持愉快的心情,无忧无虑活得才开心;四是山区无污染少辐射的环境也是长寿的因素。多接触大自然,自然环境保持原生态,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负氧离子的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针对上述条件,似乎觉得包括甲子在内,安吉山区很多村落的村民,其生活基础和居住环境基本都能符合,哪为何甲子村又特别些呢?我们不妨在值得关注的第三条“平和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来找一找答案。

  因挖掘乡土文化需要,参加过很多村召开的座谈会,总体上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当有人说到过去的某某一件事时,旁边有人会马上提出反对意见,有的甚至说他乱讲,不值得相信,造成一些尴尬的场面,然在甲子村却是大不一样。甲子村的座谈会是参加人数最多,发言最踊跃,相互间应和得最为默契,自然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亦多。针对这一现象,随即问了在座的人一个题外话:那就是甲子人相互之间相处的情况。“我们温州人最讲究团结,大家相处和和睦睦。”“虽然甲子比其他地方穷了些,但我们已很知足了。特别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岁数能活得这么长,真是托共产党的福啊!”……从老人的这些话语中不难发现,甲子人长寿的最主要秘诀就是心态平和,心情快乐,与世无争。

  温州移民来到安吉,选择丘陵岗地的旱地进行劳作,种植番薯、花生、玉米之类的农作物,祖上的甲子人以这些粗粮为食,增强了体内抗病、抗癌能力,代代相传,这长寿的秘诀是否还有基因的关系呢?

  甲子村,无论从居住环境,还是生活条件来说,在我县都称不上上乘,但甲子人长寿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其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符号。

  文脉传承可见一斑

  在甲子村采访调查中,笔者得到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就是该村至今仍保存着杨、白、张、黄、周、蒋、林、李八个姓氏的家谱,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文脉传承之事,可算得上是一个“家谱大村”了。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截至本文完毕,也未窥见这些家谱的庐山真面目,故不能对其记载的历史信息和乡土人文有所汲取,但足以证明甲子人对祖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精心呵护的。

  “国有史而知兴替,家有谱而世系明”。家谱,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家谱中,记录着孝悌文化、廉洁文化、移民文化、创业文化、教育文化和地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与根本,对美丽乡村建设,村落品位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温州人最讲究寻根问祖,家谱犹如我们的命根子,即使在文革时期,我们也没有将它弄丢。听说老家那里还有很多宗族祠堂,每年都要祭祖,我们只有这套家谱来维系着祖先与子孙的血脉。”在陆家自然村走访时,一位老人讲起了温州人的情怀。“我们河南人也一样,前几年老家的人寻到这里来修谱,我认为这是一件为子孙后代积德的事,就拿了不少钱用以修谱。”一旁的河南移民后裔插话道。甲子人就是不一样,对文化的投入就舍得花钱,无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据了解,甲子村的乡土文化挖掘,主要为接下来的村志编纂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打下基础,这既是抢救濒临消失的文化资源,也是对村落的文化建设未雨绸缪。

  如今,王家大村已整体搬迁,童子庙灰飞烟灭,鹿驾村变成了陆家村,天官墓仅存遗址……但愿甲子村在乡村振兴中,将这些虽已远去却仍留记忆的乡土文化尽情地展示,让美丽的“文化之花”得以盛开。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