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走近安吉古城墙(下篇)

  西门外的护城河已经干涸,但河道痕迹尚存,河道上曾经的跨河桥——汪婆桥上堆满枯枝,貌似已多日无人来此走动。根据(明嘉靖伍余福《安吉州志》)中记载:以前“作齐云,又名青云。”

  《嘉泰吴兴志·下》中说,齐云桥上原来是有“亭宇”的,可见当时是很美的,因为这一条是“通衢”,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就是国道。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北护城河平桥跨连,唯独西护城河是用拱桥跨连的,据老人们说,这里以前是有尖头船停泊的。站在汪婆桥上看西门,庄重大器。听祖辈们言,安城曾先后五次被日寇侵袭,大规模的焚毁有过三次。据台湾出版的《浙西抗战纪略》的说法是“片瓦无存”。其中的第一次为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日本鬼子攻陷南京后转而南下攻杭州时,途经安城,陷城后予以焚烧,此次安城已经绝大部分被焚毁,当年日本鬼子攻下安城时,曾在西城门——宝城门的城墙脚下书有:“原田部队爆破此城”几个大字,并署有昭和年月,其得意洋洋之态溢于言表。现在这段文字已经荡然无存,然而日寇的罪孽已经在安城人们的记忆中刻骨铭心。

  再向前行,要横穿一条公路,这就是过东门破城而出的安良公路,原本完整的城墙又有了一个大缺口。过公路二十米的样子,前面有一段城墙到了这里有些微呈弧形的向内凹进,与护城河的最宽处距离当在50米左右的样子,这里应该是城外最宽阔的地方,风光明媚宜人。《安吉县志》卷三中记载:“油車潭在州西城濠中。”这里应该是用来停泊或修理的船坞。沿着环城马道继续前行,前面被民居挡住了去路,马道右边的城墙被不知名的野草挡住了大半截的身子。城墙上竹木林立,阵阵凉风呼啸而过,树林发出沙沙声。唯有墙根处能看到筑城墙的石砖,还有一簇簇已经焚尽残剩的香杆,老人们说安城历史上曾遭受过无数次特大洪水袭击,但都是因为有了这堵高大的城墙,百姓才躲过一场场劫难,如今城墙不再是抵御洪水的“保护神”,可安城人依然时刻惦记这堵老城墙。到城墙边来焚一柱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病无灾也是安城老人们的传统。我抚着城墙,若有所思。这段古城墙,不但见证着安城的美丽与繁华,沧桑与变迁,它还是安吉历史文明的见证,更是一代又一代安城人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因为马道不通了,只能右折农家的菜地,下护城河。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这里还流淌着清水,现如今已经满是垃圾、树木和杂草。顺着护城河东行百步许,上河坎,到了南门。

  城门上方有“朝阳门”三字,楷书工整有力。城门洞的形状与其他并无多大区别,而城门较其他城门却要矮小很多。外侧城门拱券也相对较矮,用条石拱筑,内侧墙体部位拱券相对较高,用青砖折砌起拱,再修复是全部用白色的水泥涂抹。这座城门原来只有1.96米高,影响交通。且因年久失修及城门矮窄,交通不便,1987年,经县政府批准并拨款4000元,将城门及拱券分别提高80厘米,现在的内拱高3.84米、外拱高2.80米,保持了原来的拱形,方便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在南门右侧墙体,有一镶嵌在墙体上的石刻,花岗岩质料,大概有150公分高,20多公分宽,碑文分两部分:上额是“聖人之門”,分两行排列,直书“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何以如此,民间有一传说:相传,某朝某代,城南发生了一件悖逆惨案——外甥因纠纷打死了舅父。在重视德与孝的中华民族看来,外甥打死舅父为犯上的大不孝,是大逆不道的丑恶之事,此案后来居然惊动了皇上,于是,皇帝老儿便“金口”一开,罚南城门要矮其他城门三尺,意为:“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因原城门早已建成,故以石块砌封,只能步行通过,以示惩戒并警示后人,真可谓是“一人悖逆,满城蒙羞”了。从此以后,要是挑柴驮物进城,不得不蹲着往里钻,那些文武官员则必须骑马下马,坐轿下轿,须弯腰弓背方能通过。以后人们就称之为“下马碑”。1987年重修时,遂趁此机会略为加高,但砌封的部分并未完全拆除,仍予以适当保留。实际上这只是一个传说,南城门的低矮是根据南高北低的地势精心设计的,是为了防洪的需要,即紧临西苕溪的南门相对较矮小,而北门则很高大,使得进水慢、泄洪快。这座城池,可能也就是因它兼有防洪的功能而幸存于今。现城墙除城垛坍塌,内墙包砌的块石大部分拆除。现存南、西、北三城门的金刚墙均为条石错缝或丁字型平砌,但拱门部位的构筑方法基本一致。镶嵌在关门券拱石上的两方重修碑刻,一是乾隆年间的,二是近代的。这碑刻倒是值得一提,我们现在喜用一些时髦的词,比如“责任制”,以前可没听说过,但前人可是实实在在在用,用石碑刻着责任人、监督者。建造的事可不是小事,你得担责,就这么简单。

  穿过城门洞,就是安城的主街,看上去还挺热闹的,但我们没有进去。

  由南门再向东行,城墙内外都被杂乱的民居占据了,没办法,我们只能选择走护城河外,这不仅不能近距离走近古城墙,还需绕行一大段。

  从南门到南门桥,也不过百十步路,这座桥,又名旱桥,在朝阳门外,所以也称朝阳桥。因护城河湮塞,桥被埋没,在上面铺设了水泥路。据记载:护城河原来有20到80米宽,外岸土筑堤埂,内岸距城墙较近处,用条石帮筑护城河坎,其它地段用黄泥夯筑护坎。现在只有在这里还可以见到当年条石帮筑的河坎,很是令人感叹。

  向东上斗堤。这里原本是没有斗堤的,还是上世纪“农业学大寨”的时期,斗天斗地斗出了这一条“大寨斗”,堤上尽是小竹茅草。但见当年的西溪,已经是千倾碧水。几年不见,全然变了模样。

  我记得这里原来有条“老龙坝”,是为了拦住里港的水,“引水入壕”,灌进护城河。我掏出了随身带着的清同治版《安吉县志》中的《城垣图》,城平面呈椭圆形,护城河紧紧地回绕着城池,东南和西溪连接,西北面北折外联。我明白了,清乾隆刘蓟植编撰的《安吉州志》卷三中说,“即西溪所分,”护城河的水从这里流入,“绕州治北折而西,”西门外的叉河流出,“水出漕埠矣。”也就是当年的商船从这里进入护城河,经迎春桥,这就是迎春桥开始用吊桥的原因,可以起降,便于通航。而北护城河河宽水深,后来建的只是平桥,西门用的是拱桥,可以过桥泊船,南门护城河水浅河窄,不通商船,故称跨河桥为旱桥。

  顺堤前行,这里的城墙离西溪大河最近,直通外面码头,是城里各种生活资料的专用通道,以前城里的生活资料在码头起岸后不经城门,而都是从这里进出的。

  也因为一直以来这也是一个要道,城外散居的人家较多,现在在土斗上也铺设了水泥路,走在土斗上,位置高且平坦,两边夹竹修篁,尽管不能望远,从竹林的缝隙中看城墙,也是别用一番情趣。

  安城古城墙在这几百年中,真可谓饱经风霜,这段城墙多次因为直面大河,是遭受洪水冲击最为厉害的地段,受损也就最为严重。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洪水冲毁东城墙二十四丈及马路、帮岸,知州张梦时重修”。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知州胜兆彬奉敕重修。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州刘蓟植又复修。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州张先岸再重修。历经三次修复的东城墙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八月,又被洪水冲倒数十丈,大水入城,城西北门积水丈余。根据文献有明确记载的,安城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七次特大的洪水冲击,对面的城墙毁损特别严重,虽然在当时都得到了及时修复,但选材的随意,尺寸的零乱,砌筑的参差,与初建时相去甚远,影响了城墙的整体效果;千余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内填土流失严重,砖块风化剥落,杂草荆棘丛生,蛇蜥穿梭破坏等,对墙体的牢固度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桃城的城墙屡毁屡建,充分体现了安吉人不屈不挠与大自然、与外来侵略者奋勇抗争的精神。

  再往前,又回到了被拆毁的东门。我们悠闲地绕着城墙走了一圈,走过城墙、城坛、城门及环城马道和护城河、跨河石桥,大概走了4公里的路,用了近两个小时。

  东门外,这里的人家我都熟悉,在民居中小憩一下,喝着热腾腾的白茶,我和朋友聊起了天,当然,主题还是今日看古城墙时的感受,我自然有说不尽的自豪。

  安吉城位于古鄣郡中心地带。古时曾经称过桃州。有过它曾经的繁华。

  它形成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城池虽小,但城墙、城门、谯楼、护城河一应俱全。然而,风风雨雨走到今天的安城,幸存下来的历史古迹是少之甚少,失去的却有很多。首先是自然的侵蚀,其次是人为的破坏。1939年4月,日本侵略者用数十架飞机对安城进行了狂轰乱炸,城内几乎所有的建筑全被炸毁,废土将城面抬高,许多古迹被埋于地下,城楼、城墙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整座城面目全非;大跃进时期,干脆将城墙上的砖石拆下用来建造城郊水库大坝,村民也用这些材料建房盖屋,有些甚至将房屋建在城墙上,并圈养家畜、种植瓜果蔬菜、培植竹林等;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安泗”公路时,拆除了城墙东门,并将南门处升高……种种的人为破坏及破坏性的建设,使现在的西门和北门严重渗水,城墙多处坍塌,残缺不齐,满目疮痍,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这样被肆意践踏。走进现在的安城,长满植被的城墙,历经沧桑的石桥,历史与你撞了个满怀。时至今日,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如同一本铺满浮尘的线装书,永远沉睡于悠远绵长的历史沉韵中。

  如果世代生活在此的居民要为自豪找一个证明,他们第一能想到的还就是这座古城墙:“安吉的历史在安城。”如今的安城城墙,尽管遍体鳞伤,但仍然是全省乃至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州、县级城防体系,是绝无仅有的。她犹如一座集建筑、艺术成果于一体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其周密的布局,巧妙的设计均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好安城古城墙、护城河和跨河石桥,对于研究我国特别是江南山区州、县建置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防体系的构筑等,对于研究建筑技术,材料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史证价值。因而,安城古城墙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研究县城城防设施发展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

  历史已成为过去,古城墙就这样静静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守望着岁月的轮转,无声地述说着这千年来的绮丽和沧桑。作为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相反,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历史遗产,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发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朋友是在退休后才喜欢上人文的,我们临分手时,他深情地说了一句:“一抹恬静而灵秀的风景,一个跨越千年的生命,太有震撼力了。”

  (完)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