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安吉桥类地名考略:以桥为名 见证义行

  浙江在线-安吉新闻网9月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程永军)《安吉县志》载:“晚清安吉、孝丰两县民间桥梁281座。”2008~2010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共发现全县境内古桥139座,在这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消失过半。而后的各个时期又建起了新桥,据统计,截止到1988年,全县共有桥梁434座。

  新中国成立前,桥梁建设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地方官府出资建桥(其中部分资金由时任官员捐献);二是当地贤达独资造桥(行善事积公德之举);三是民间合资共同建桥,其中有两姓共建的,有同族合建的,有全村齐建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桥梁,一般由政府出资建造。从中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像修路造桥这样的大工程,再也无需由民间来承担。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像传承了数百上千年“修路造桥积公德”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修路铺桥是地方官府或民间倾其所力的大工程,特别是一些横跨宽阔河流,体量较大的桥梁。因此,桥梁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一定范围内地名的由来。因为原来很多地方没有地名或地名不雅,建桥后就“以桥为名”或“因桥改名”。桥,成了区域地标之一,找到桥,就回到了家。

  “先桥后名”,即先造桥,后取桥名,再以桥名来命名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名,“以桥为名”的地名就是这样来的。通过对1984年版的《安吉县地名志》登录的地名进行梳理,发现全县境内“以桥为名”的地名有80余处(不包括有桥,但未“以桥为名”的地方),其中大部分为古地名,新地名较少,且其取名时间下限应该到二十世纪的70年代左右。

  “以桥为名”的地名,大的涉及到行政村(社区)一级,中的为中心村落,小的到一些只有数户人家的自然村落或旷野。以行政村(社区)为例,境内至今有武康桥村、观音桥村、新街桥社区、板桥村、铜山桥社区、吉庆桥村、狮古桥村、钱坑桥村、干溪桥村等9个,是所有行政村(社区)地名中的最大类,足以证明“以桥为名”的地名在地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以桥为名”的地名,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有的以建桥人姓氏取名,有的以居住地姓氏取名,有的以发生过的故事取名,有的桥名则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有的以大小、方位、造桥材料、河流名称等取名。

  以建桥人姓氏取名的“桥”地名

  查阅旧志发现,在境内的众多古桥中,很大一部分是民间望族或乡贤捐资建造的,有的独资,有的合资,犹如当今的企业或公司。当然他们的奉献精神更强,因为造桥修路是没有回报的,仅仅是行善事而已。由此,建桥后就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不乏是对他们行善之举的一种肯定和弘扬,如杨家桥、汤家桥、姜家桥等。

  谢公桥,是天子湖镇吟诗村境内的一个自然村,因有一座东西向跨沙河的单孔石拱桥,名曰“谢公桥”,村以桥名。

  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载:“谢公桥,雍正元年里人俞琦重建,同治间圯。”二十世纪70年代重修该桥,并利用部分原桥建筑石构件。从“庆三元而立重建谢公桥胜迹有遗型”的桥联得知,自雍正元年(1723)重建后,嘉庆三年(1798)又进行了重建,最终在同治年间(1862~1874)坍塌。据当地人相传,最早建造该桥的是一位谢姓人氏,后来历经数次重建,皆以其姓氏为名,传承至今。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三个秀才去赶考,路过一座横断桥。此桥年久已失修,这边走来那边摇。三个秀才过桥来,对天发誓作祷告,此次进京如得中,誓拆木桥建石桥。”虽然从句中未能知晓秀才所处的年代,也不知他们后来有没有得中乃至修建此桥,但可以明确的是,谢公桥早期应为木桥,至少在1798年前。

  梅康桥,原为白水湾乡的一个行政村,现为灵峰街道城南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光绪版《孝丰县志》载:“梅坑桥,县东二十五里。”村以桥名。

  三普调查到的“梅坑桥”,是一座在浒溪东岸跨于一条无名溪上的小石拱桥,长为3.9米,宽2.35米,拱高3.5米,圈顶石刻行书“梅坑桥”三字,与旧志记载相吻合。然在当地,民间相传的“梅坑桥”却叫“梅康桥”,是早年梅、康两姓共建,一座架于浒溪上的大木桥。其来历是这样描述的:

  过去,浒溪的东、西两岸各有一个村落,村里人到对面去都要脱鞋过水,逢雨季涨水,溪水又大又急,人们来往就很危险。当时,两村各住着一户条件相对殷实的梅姓与康姓人家,两家关系不错,经常来往,但由于要涉水,或多或少阻碍了他们感情的交流。两家人经过商量,决定合伙建造一座木头桥,供行人方便。但由于种种原因,桥一直没有建成。

  一日,住在东岸的一位村妇带着不满十岁的女儿到西岸的娘家探亲。此时正值雨季,浒溪里的水很大,不易涉水过河,何况身边还有孩子。正当农妇想拉女儿回转之际,女儿一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迅即从堤埂上滑入溪中。妇人赶紧去抓女儿的手,此时已晚,眼睁睁地看着女儿被溪水冲走。妇人顿时傻了眼,拼命地大喊“救人啊!救人!”

  此事震撼了两村所有的人,梅、康两家更是后悔不已,心想如果早点把桥建好,就不会发生这种惨剧了。于是梅、康两家出资,全村人齐心协力,终于将桥造好了。

  桥造好了,总得取有个名字吧,有人提议:“该桥是你们梅、康两家合资建造,就干脆叫‘梅康桥’吧。”梅、康两家很谦让,认为尽管是他们两家出资,但两村的人都出了工,取他们的两姓不妥,但一时又想不到更好的名字,“梅康桥”就这样传开了。

  以居住地姓氏取名的“桥”地名

  安吉为移民大县,太平天国运动后,各地移民迁徙于此,和谐共处,社会安定,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安吉是一处“平安吉祥”之地。

  通过分析认为,以居住地姓氏取名的“桥”地名,大多为太平天国运动后移民迁此而取。之初,移民并未大举迁徙,而是从原籍地先来一部分,待他们落脚安定,水土皆服后,才动员家乡更多的同族再迁,并居住在同一地方。那么,该地原有不知名的标志物,如桥梁、水塘及附近的山体等,就以他们的姓氏来命名。

  位于天子湖镇良朋村东南的张家桥自然村,为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新建村,因此地有一古桥(现已消失),不知桥名,遂以当地大姓张姓命名该桥,与上述相反,桥以村名。

  周村桥,位于杭垓镇新上塘村。这里周姓人家居多,建桥后就以周姓命名。

  通过研究发现,以居住地姓氏取名的“桥”地名,比以居住地姓氏取名的“塘”或“山”名来得少,其原因可否这样推断,一般桥建完后,都要刻上桥名,后来人就无法“抢人之功”了,而山与塘是无法刻名的,“占山为王”,时间一长,只能约定俗成了?

  以发生过故事取名的“桥”地名

  在“桥”地名中,有一类是因为发生了故事而造桥,后地以桥名;或桥建好后,桥上发生了故事,桥以故事名,后地以桥名。

  孝子桥,是灵峰街道灵峰村的一个自然村,西与大竹园村交界。光绪版《孝丰县志》载:“太平乡孝子庄”。又载:“孝子桥,县东十七里,孝丰乡孝子庄。《罗志》:明永乐间,岁贡姚盛以孝称,葬亲桥畔,庐焉,因名。”由此得知,孝子桥地名的来历是因当地有一座“孝子桥”,故名。而在民间,却相传着另一个版本的孝子桥由来。

  从前这里有一条河流,河上没有桥。在河的一边住着一户人家,原本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却因丈夫的早早过世,剩下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儿子,生活得相当艰难。隔河对面就是灵峰寺,寺里的一个僧人看到母子俩那么可怜,就经常过河帮助他们。时间一长,母亲与僧人产生了感情。母亲为顾及儿子的心情,就跑到对面与僧人幽会。因为河上没有桥,每次过河都得淌水,尤其是冬天,河水冰冷刺骨。

  儿子知道母亲喜欢上了僧人,心里很难过,但想到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实在是不容易。再说母亲喜欢僧人,僧人也喜欢母亲,两情相悦,不能责怪母亲。他看着母亲经常赤脚涉水过河,很是心疼,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就在河道上搭了一座简易的木头桥。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孝子桥”。

  “孝子桥”的故事非常感人,桥成为了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地以桥名,影响巨大,在过去的孝丰县境内,不知道孝子桥的可能有之,但不知道孝子桥这个地方的恐怕很少。清邑人王显丞《竹枝词》曾写道:“至性标题孝子桥,抱公石古倚山椒。千秋懿行垂双美,山自高兮水自遥。”

  在灵峰寺西约1公里,有一座孤峰突起的山,叫“剑山”,在剑山的西侧山脚,有一座桥叫“天打桥”,旁边的村落就叫天打桥自然村。光绪版《孝丰县志》载:“天打桥,县东十二里,太平乡轸山庄。”

  当地人相传,如果谁能一口气跑到剑山顶上,就会见到一把宝剑从山顶上蹦出。与此同时,灵峰山上会有一条大蛇迎面飞来。此时,只要将宝剑对准大蛇张开的嘴巴一剑刺过去,蛇皮就成了宝剑的剑鞘,二者结合就会组成一把完整的宝剑,此宝剑威力无穷,只要轻轻一划,就能将人置于死地。而这条通往山顶的道路,必须经过一座桥。

  有一天,天上的神仙发现真的有人一口气跑上了山顶,得到了这把宝剑,并用此剑滥杀无辜。这还了得,于是天神收回了宝剑,并下令禁止所有人从桥上通过,只要有人敢越雷池一步,就会遭到天雷的轰打。从此后,再也没有人敢走这座桥了,宝剑至今也安然无恙地插于山顶。久而久之,民间就把这座桥叫成了“天打桥”,用来劝诫人们行正义之事。

  如今的天打桥,静静地横卧在天打桥自然村牛抽坎小溪上,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不到十米宽的两岸,剩下四个残破的桥墩,上面驾着五块大小不一的石板。所幸的是,刻在石板上的几排字,还是透露了这座古桥的一些历史信息。从“大众小桥会敬助民国甲子年仲冬谷旦”、“蔓塘庄潘尊乾重建民国十三年十月”得知,该桥重建于公元1924年。而从另一石刻“天带桥乙卯万小喦修造”得知,天打桥原名叫“天带桥”,其早期的修造年代应为1758或1698年,或许更早。

  以其他名称取名的“桥”地名

  桥梁的修建是为方便南来北往的人通行。古人建造一座桥梁,无论是由官府还是民间建造,因涉及大量的财力或人力,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因此希望桥梁坚固耐用,祈祷一方土地永葆平安,于是一些桥名就充分体现出人们的美好愿望。

  位于天子湖镇西亩村西北的太平桥自然村,驻地有18户人家,80余人。因为该村境内有一座“太平桥”,村便以桥名。位于天子湖镇乌泥坑村的“万年桥”,别名万里桥。相传这里曾经有一座古桥,建桥时,人们寄希望此桥能永久给人们带来方便,遂取名为“万年桥”,村以桥名。

  同样,有以桥的建筑材料命名的“桥”地名,如灵峰街道大竹园村的大木桥自然村,原来龙王溪上有一座长约50米的大木桥,村以桥名;孝丰镇孝丰社区大邑口有一个青石桥自然村,因境内有青石桥,故名。

  其他还有很多以桥为名的地名,如倒木桥、泥桥、钱坑桥、杨柳桥、后溪桥等等。

  近年来,随着农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撤村并村,以桥为名的地名同其他地名一样消失了很多,以上的统计数字和地名是根据1984年出版的《安吉县地名志》而来,想必目前这些数字已不准确,一些地名也名存实亡。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