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我的母校

  从记事求学起,至今六十年过去了,最令我怀念的两座母校,就是坐落在古镇上的梅溪小学和当年的安吉一中。

  一座百年母校,横跨两个世纪,依然青春常在。这就是我的启蒙母校——梅溪小学,前身是建于1906年的紫梅学堂。

  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一骨碌爬起来,匆匆吃完早饭,背上新买的书包,母亲领着我,一路快步,向小学走去。那天,我穿着一件前苏联花格蓝底棉布的衬衣。在新生报到处,一位叫卢孝华的女老师,简单问了我几句后,就给我报上了名。遗憾的是,我不记得当时分在一年级几班了,而班主任就是卢孝华老师。从此我依偎在母校的怀抱里,开始我的人生求知路。

  第二年,因家中大人忙于工作,没人做饭,我就辍学了,做了整整一年的“伙头军”。这时我初尝人生的艰辛,也开始下了发狠学习的决心。一年后,我又重返母校,不过已拉下一级,分在201班,班主任是吴学云老师。一连两年,我在班上成绩都名列前茅。这是母校老师精心哺育的结果,我开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我在母校三年级时,常听班主任汤金宝老师说的一句话。他以教学严谨而闻名。他发现我酷爱学习,就经常在课后鼓励我:一个人将来要做点事,必须要从小开始多学习。在小学的后四年中,他一直是我的班主任,我亦一直没有忘记老师的话,激励自己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心里铭刻着孔子的许多圣言。我带着恩师的希冀,带着母校六年摇篮生活的温暖,以全县较好的总分,考上安吉一中。

  那时我家兄弟姐妹求学的人多,家境困难。父母微薄的收入,连支付每学期的学费都有困难。我当时只有十四、五岁,却已懂得要为家庭分忧。在求学期间,我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常常从事一定的劳动。每逢星期天,我就邀上同班校友,带上砍柴的工具,或是到镇郊姚土斗白毛寺山上,或是到靠近长兴的红庙村那边的龙山去砍柴。我光着脚,穿上草鞋,不仅要来回步行20多里路,还要在长满荆棘的山头上,一刀一刀将柴砍断,用麻绳捆好。手上常常被刀划伤;有时在半路上,柴禾散了架,又得重新捆。嫩嫩的肩膀上,红一块紫一块,疼得难忍。但每当在灶膛里,看到自己砍回的柴在熊熊燃烧,红火映照幼稚的脸庞,心中便升起一股暖意,一切疲劳就烟消云散了。其实,这种自觉的劳动锻炼意识,也是在母校受到熏陶的。因为那时,学校每周有两个下午的劳动课,种菜挑肥施肥样样都干。我们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了劳动习惯,增进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自励作用,一生受益非浅。

  安吉一中,是我求知的接力站。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42年春的“安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当年在日寇入侵的炮火里曾三迁校址。学校从起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数百人。在战争年代,其中有不少师生走上革命道路,为校史增添了光荣的一页。

  学校当年坐落在镇后山腰,教室从山腰延伸到山下。在我入校学习的三年中,母校的师资力量济济,文数理化外语等各科教学质量,在全县都堪称第一;学生亦勤奋求学,刻苦钻研蔚然成风。

  我在初中的三年,虽然学习紧张、生活艰苦,却始终享受着求知的无限快乐。所有任课的教师,都为学生的成长,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如陈老师,是我初一的班主任,主教语文。他的教学风格有别于他人,他不拘泥于站在讲台上,而是踱步穿梭于课堂中,双手交叉在背后,离开课本解读课文。有时讲到精彩处,他会习惯性地在空中连连挥动右臂。这独特的手势,连同他抑扬顿挫的语调,在我们同学中留着很深的记忆。还有当年教过我们数学的王老师、教俄语的黄老师、教化学的全老师、教物理的潘老师、校医曹老师等众多教师。因为我很喜欢体育,和教体育的沈老师,更有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在一次县运会前,沈老师提议我参加男子五项全能项目的比赛,没想到我竟然得了亚军。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年的陈连生校长曾在一次校运会上,手捧一杯红糖水,送到跑道上让我喝……这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还曾记得,当年我和同学们刻苦读书的镜头。尤其是每逢年终大考,天气格外的冷。为了多一些时间复习备考,天还没亮,我们就带着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在教室里自习,直至校工上班后合上电闸,才吹灭自制灯。就这样,通过初中三年寒窗苦读,我又以优良成绩考上中专,四年后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在那一度文化与知识被亵渎的年代里,我仍然坚持自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先后又取得中文、经济两个专业的大专、本科文凭,成为电力行业的一名高级经济师。

  直至今天,我虽已退休,但我仍深切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乐趣,体会到学习对一个人工作和事业上的巨大帮助。

  回顾我求知问学的经历,各级母校不仅教会了我知识,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母校之恩,如同母爱之恩。恩重如山,伴我们永远。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