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落石山寻踪

  在距离县城西三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玉磬山,现在叫李王山,但是这座山最早叫的是落石山。多少年过去,知其名者,寥寥无几。

  为何叫“落石山”呢?翻阅《浙江通志》可见:“在州西三里唐李卫公庙有陨石土。人皆称石大王,故为此名”。据史料记载:宋熙宁甲寅(1074年),陨石于庙之东;政和壬辰(1112年)三月四日陨二石于庙;嘉定己卯(1219年)陨石于右庑下;元泰定乙丑(1325年)陨石于左;明成化辛丑(1481年?)八月甲辰陨一石于庙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复陨一石。在1074年到1690年的616年间共有七块陨石坠落在落石山上,被谓之落石山是名副其实的了。特别是1690年的一块落在了李卫公庙前的院子里,李卫公庙内的“栋宇像设一无所损”,更是给这山蒙上了神秘色彩。元代范天辅《唐李卫公庙落石记》记下了这千古奇事:“凤暴雨甚,雷轰电犁,沙扬砾飞,闻有声自山巅来者,视之乃石也”。

  在明朝嘉靖年间,安吉州守伍余福修的《安吉州志》中说:原来的横山寺(俗名昆山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自移寺落石山,即以旧寺之山,名新寺之山。揆之情,事当有然者。盖其名已古矣。故今仍旧之曰一名玉磬山”。按照这一说法,是因为横山寺原来在玉磬山,故“名新寺之山。”据此,落石山改称玉磬山之名则应开始于唐乾元年,这个称谓应该有1200多年了。

  据清乾隆知县刘蓟植编撰《安吉州志》载:“玉磬山高二百五十丈,周五里,与金钟相属。”这里又说了玉磬山名来历的再一个版本。在落石山的南面有一座金钟山。《安吉地名志》(1984年版)记载:金钟山,安城西1公里,海拔57米。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乾隆15年(1750年),知县刘蓟植编撰《安吉州志》记述:金钟山在州西三里,顺安乡,高五十丈,周二里,以唐世瑛武功有金钟之赐,得名。”据《旧唐书》载:“施世瑛字玉华,唐朝安吉人,家世农,不亲袯襫(注:[bó shì]农夫穿的蓑衣),喜骑射。”“紏(注:[tǒu]丝黄色)合少年”,“隋未天下动乱,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高祖起兵,世瑛又率众归附高祖。唐武德三年(62O年),朝廷命世瑛镇守武州,高祖赐金钟一口,锦五段,敕书褒美。拜桃州刺史,死后葬于莫干山铸剑池后,朝廷命立庙于金钟山祀之。以唐施世瑛武功有金钟之赐得名”,据说,在金钟山上置有其衣冠冢。清同治《安吉县志》记载:“金钟寺建于明崇祯(1628—1644年)年间”,于是乎纪念武功概全的英雄施世瑛的寺庙落成了,山也就被称做金钟山了。《江一麟志》有一说“欲配金钟之名,而以落石山名玉磬。”按照知县刘蓟植的说法,这大概只是后来的好事者欲配金钟山而将落石山称玉磬山,是因为有了金钟,才有玉磬,这样就玉磬金钟相匹配了。

  玉磬山不高,但山上苍松翠柏,绿意盎然,流水潺潺,云雾缭绕,风景独好。考宋鲁伯能《仁济庙后两廊碑记》说:玉磬含辉。玉磬山在当时相传,“清晨有云,其日必雨。今验之果然。盖每当欲雨之日,四面远山无云,而此山独有云也。”好一座静谧在云烟中的玉磬山,不乏神秘气氛!

  清同治《安吉县志》卷十五《艺文》载有陈光显(安吉本县人)的《玉磬赋》对玉磬山的生动描述值得一读:在古老的桃城,“星应斗牛,灵钟岩谷,腾空石落。骇风雨之离特地球,鸣泄精华之亭毒。”于是老僧拿着锄头前去,只见这块落石出之泥中,锄头还悬在空中。“嘘!木以调丝,桐以和匏(注:[páo]酒杯,这里指葫芦,乐器),竹轻敲而韵,致春容疾支。”而这种声音一会飞速明快,一会又如幽咽的泉涓,让杂风伴随着发出撞击的声韵,远远地传送到高处的山麓上。一会儿,金钟和石鼓的声响都停歇了。“湖无群鸽,山少飞凰,鹤唳蝉鸣,谁是吴均之里?樵歌牧唱,徒怀晏子之乡。”要想让后人知道这些奇闻异事,我就把它记录下来了。《玉磬赋》中对落石的描写惟妙惟肖,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程度。桃城西屏竟有如此绝佳胜景,不禁使人感受到似乎进入了一个吉祥和谐的世外的桃源。

  据记载,玉磬山上有泉水,最好的去处是蒙泉。蒙泉就流淌在玉磬山的绿树丛中。

  见同治版《安吉县志》卷三中记载:蒙泉在上方寺,其味甘或垢之即竭,必淘濯始流”。“蒙泉在西山,其上有亭,水味干冷,俞退翁有‘井贵德不改,蒙以义为功’之句”。俞退翁即俞汝尙,是宋代归安(今湖州)人,他写了一首《题蒙泉(在玉磬山)》的诗,说我去挖寒泉,那个小水潭就像瓮一样的形状,上面覆盖着润液幽芳的花草,“非徒玩清冷”,我就把它叫做蒙着泉的水潭,就叫蒙泉吧。“泓泓此山泉,与物资天功。” “勿谓短绠浅,海底渊源通。”别提那轻轻的一勺泉水,喝了它沁人肺腑,洗涤人的心灵,宠辱皆忘,四大皆空,真是美妙极了。“为君赋此诗,勿厌吾道穷。”这首诗读来给人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思考,完全可以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蒙泉上方山腰上有座亭,叫观风亭。安吉本县人陈光显的《昆山玉磬赋》中描写:“山以亭崇,亭以泉胜,”在亭中登高远眺,只见青草茸茸,绿树葱葱。在亭中还能听得有潺潺的水声自西南来者,这难道是玉磬的遗音?“探之,又有一眼泉水。”“荫以草树,杂以沙石,寻之不见其源,推之不见其际。将弃之,其声益激烈又复,芟(注:[shān]割草,引申为除去)其草,伐其树,去其石,涤其沙,始见其冷冷淙淙出自石窦(注:[dòu]孔、洞)者,不知谁为之也。”公亦情不自禁曰:“泉哉灵哉吾何与。”这自然是品尝蒙泉水的灵性而感悟的吧。

  神奇的是,在玉磬山上,还有两眼泉水,同治《安吉县志》记载:一眼叫黒龙潭又名龙泉,因为这个潭久旱不涸,人们把其潭视为龙神,在潭的上方建了一座孚济侯庙,用于祭祀龙神。还有一眼叫灵泉,在玉磬山的观风亭右面。明代官本州岛岛学正项廷吉西写下了《灵泉记》,并且立碑记文。只可惜碑刻无存,碑文永在,现在读来,实在是一篇优秀的游记,脍炙人口,沁人心扉。

  玉磬山上的泉水多,是因为玉磬山树大林又深,众多的奇花异草繁茂地覆盖着整个山峦。只可惜,前些日子,与朋友一起去玉磬山登高,钻了好久的树蓬,只有找到了一汪泉水,也不知道是否当年的蒙泉。自然,也找不到当年陈公光显的那种感慨了。

  明人笔记《涌幢小品》中记载,在玉磬山上,有观风亭,还有增明、眞赏二亭(引:明人笔记《涌幢小品》)。清代康熙安吉知州曹封祖撰《安吉州志》中记述:真赏亭在安吉县西三里,上方山之麓。宋乾道间,知县安鼎梦游此山,后因往上方山循行而南经此,与昔所梦无异,遂建亭,名真赏亭。章碙亦梦游此地,次旦与客往过,乃重建作赋。只可惜皆废。而真赏亭的神秘独特,亦一郡之秀也。

  玉磬山风光迤逦,引来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止步和遐想,因而建有多处休闲观赏的亭,可惜现在都成了史书中的记载,一去不复返了。

  唐代初期,在玉磬山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庙宇,纪念的是民族英雄唐代李靖。明代《希洪小品》)载:“唐武德中,公讨平辅公佑,邑人德之,因为立祠。”因为山上的唐李卫公庙香火旺盛,香客频繁,人们很自然的就把玉磬山叫做李王山,民间俗称,就一直沿袭下来,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这么称呼着。

  《安吉地名志》(1984年版)中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载:“李王山,安城西北1.5公里,海拔168.7米,五峰陡峭,高出群山,山南多峭壁,山北为荒坡柴山。”

  据伍余福撰《安吉县志》载:李卫公祠的旧庙基,是有神僧指点的。书堂殿廊庑建造完工后,整个庙堂异香满堂,一会儿僧侣都不见了。“所在惟见书壁处有龟色如玉,长尺有三寸,俄而不复见。”

  沿着玉磬山,早上山岩,上面还有一座报恩光孝教寺,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朝天禧五年(1021年),始赐院额。宋乾兴元年(1022年)建本报恩寺子院,宋朝政和三年(1113年)改为天宁万寿寺。五年(1115年)改为十方教寺。绍兴中(1131—1162年)再改报恩光孝教院。还有一座叫上方法云禅院,也在玉磬岩上。玉磬山上的这两座寺庙都由当时的皇帝赐封过的。特别是山上的唐李卫公庙,在明代洪武二年(1367年)勅正唐李卫公神号。在历时700余年中,李靖多次受朝廷封号,并命在全国“春秋二仲致祭。”足见其功劳盖世,这就可以理解在当时的落石山建庙致祭。

  在这座山上,李王庙的后面,有专门为李卫公建造的舞剑台(引《陈敬则溪声集》)。根据宋代的《嘉泰吴兴记》在山的东面坡上有一座社坛,专门用来祭拜天神。

  在安吉民间,一直有久旱求雨的习俗。据刘蓟植编撰《安吉州志》载:每逢久旱无雨,州民就抬着李王菩萨(李卫公神像)游乡求雨。《涌幢小品》载:庆元六年(1200年),因为李王菩萨祷雨有功,加封辅世灵佑忠烈王。淳佑七年(1247年)五月,以祷雨灵应,又改封辅世灵佑忠烈威显王。今尚保存的南门外李王庙即为当时外出祷雨的行宫,至于其建造的年代有待查考。

  玉磬山下有座桥,为宋代泰桧之父秦敏所建,故叫秦公桥。传说李王菩萨的娘娘觉得秦敏教子无方,用来命名,实在是有悖理条。一次洗涤罢,娘娘上得桥来,将手提的小木桶怒掷于桥上,右脚用力一跺:“此桥不该叫秦公桥。”以后,百姓遂改称此桥为白云桥。至今,桥面上还留有李王娘娘跺脚和掷桶的石印。深深的三寸金莲印和桶底环印,足见李王娘娘当时的愤怒到了何等程度。我近日去李王桥看看,可惜金莲和桶底的环印已被水泥路覆盖。

  后来,因为玉磬山上的李王庙香客蜂拥,香火旺盛,这座玉磬山也慢慢的被俗称为李王山,这座桥也因为留有李王娘娘的脚印而被叫做李王桥了。

  玉磬山还有一座三功祠和孚济侯庙,同治版《安吉县志》载: “三功祠在落石山麓,”祭祀明代巡抚都御史张津、巡按御史解冕及金坛令刘天和。宋湻熙七年(1196年)邑人方以得祈雨輙应,请爵于朝进封侯。现在已经踪迹难觅了。

  李王山不大,却有着其他大山不曾有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只可惜,历史的印记已模糊,前人的勤劳和智慧成为了我们的追忆。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