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5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范一直 | 编辑:安吉视窗
“年谱”注重谱主和安吉,特别是和石龙村的关系。陈嵘从日本留学归国,先后在杭州、南京、北京工作,没再在家乡长时间生活过。然其一生始终怀有强烈而浓郁的乡情。说他是安吉头号乡贤,除道德学问之外,其乡情是重要考量。陈嵘的感人事迹很多,对安吉人来说,最可感念的是其家乡情结。纪念和缅怀宗一先生,有助于乡人记得住乡愁。近代以来,入选《辞海》的安吉人只有吴昌硕、胡宗南、陈嵘三位。前两位各有多种传记,而于宗一先生,我们欠他太多、太久。
陈嵘对家乡多有实质性奉献。民国时出资兴办三社小学,资助贫困学生,为家乡培养一批人才。学生不但学到高小文化知识,还学会简易的农林生产技术,有助于毕业后生产就业。该校历年毕业的三社村人,1988年统计,在国内外各行各业工作者达140多位,其中不乏有成就者。
1928年,在家乡主持成立民间自治组织——三社服务团(后改称“三社村务委员会”),同时创办三社民众教育馆。1932年,拿出一个月薪资购买布料,制童装200余件,捐给家乡缺衣少穿的贫苦少儿。1934年,夏秋,家乡干旱,颗粒无收。年末,陈嵘从外地运来麦粉200余袋,分发村民,灾民每户一袋。1935年,三社小学建校20周年。陈嵘从南京买回一只六十余斤重的铜钟,用以该校教学报时。同时捐赠图书近600册。三社小学毕业生、东南大学副教授陈綦法在《怀母校》诗中说:“铜钟长鸣唤民众,图书启蒙哺学童。”
1944年,陈嵘从美国引进火炬松、湿地松,委托三社小学校友在家乡育苗、繁殖。此处后来成为国外松母种基地,安吉县内和外地多有移植、栽种。
1946年,安吉同乡、黄浦军校毕业生金传世从重庆到南京,在陈嵘处住了多天。他在《追忆乡贤陈宗一先生》中说:“先生常在晚间和我畅谈见闻,从安吉的人文地理到八年抗战的辛酸岁月,也谈到他个人因故乡交通文化的落后而倍感关怀,其言词中有愿为桑梓建设出一份力,实令人起敬。”现逾百岁的金传世,如今说起宗一先生,依旧敬仰不已。
1947年末,陈嵘回三社。这是迄今有据可考的陈嵘最后一次回安吉的时间。1949年后,直到1971年离世,生命最后23年,未见其回家乡的记载或传闻。
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全民大炼钢铁,包括古树名木在内的大量树木被随意砍伐。陈嵘痛惜不已。安吉县大炼钢铁的主阵地,位于陈嵘故居附近。
1959年,72岁的陈嵘和在北京工作的侄子陈振励聊天,“经常谈论我们的县、我们的村子各方面的情况,也常问我家乡建设和教育的情况。”1965年,他完成历时多年的书稿《竹的种类及栽培利用》。这是陈嵘最后一部专业著作,生前未能出版。家乡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撰写此书多少寄寓了他晚年的思乡之情。1966年夏天,“文革”爆发。妻徐淑明从北京被遣返安吉老家。从此,夫妻未再相见。
1970年秋,安吉人陈文秋致信陈嵘:“如果您老精神还好,建议明年笋季携带书稿回家乡小住一段时间。著名的竹乡如双一、五岳都通汽车,如精力充沛,还可以实地去考察……好在是故乡,总要方便得多……只要身体条件许可,能回故乡改竹书,诚为晚年一大乐事。请权衡利弊,作出决定,并早盼回音!”陈嵘很快复函:“拙作《竹的种类和栽培利用》初稿虽经写就,尚须彻底修改。惟因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一时不能亲自回家乡向工农请教,心殊不安。”
1970年12月28日,陈嵘咳嗽发烧,31日入住北京海淀医院。经检查诊断,右肺有阴影,胃部有硬块,并发气管炎,病情严重。病痛剧烈难耐时,用平阳方言喊叫。他病危时叮嘱家人捐600元给家乡,用以绿化三社小学和建设三社林场。1971年1月10日上午,陈嵘逝世。1972年,根据其遗愿,骨灰安葬于三社村。其子陈振树亦生于石龙村,葬于石龙村。
1978年,中国林科院将在北京举行陈嵘骨灰安放仪式。其子陈振树回安吉取骨灰。因家乡民众恳求,留取一半骨灰,迁葬在该村国外松母种基地。“浓荫犹怀种树人”,安吉人民一直缅怀这位情系乡梓的林学泰斗。2018年3月,中国林学会、安吉县政府,在本地联合举办纪念陈嵘诞辰130周年活动。石龙村“陈嵘森林公园”已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家乡情结最可念,绿水青山慰乡贤。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