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再到横塘探遗踪

  近期,有幸拜读我县故鄣文化研究者郑濂生老师编著的《故鄣记忆》一书,其中一篇写横塘的文章,并将其称为“故鄣治水第一库”,使我感到十分惊奇。文中“南宋年间”、“开塘围土于挡水”、“可灌田5676亩”、“路绕横塘转,花吹红藕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走遍苏杭,还是横塘。”等描述,呈现出一幅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优美历史画卷。如此规模宏大,被誉为“古代安吉最大的水利设施”的历史文化遗产,竟不被我这个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数十年,且所谓“探究未知世界”的人知晓,是孤陋寡闻,还是真相存疑,是余力不到,还是民间传说;总之,“横塘”二个字,深深触动了我,必须给它来个“验明正身”。

  《故鄣治水第一库》文中提到清同治版《安吉县志》有横塘的记载,这是我寻踪横塘的案头之要。“横塘长五里,阔百余丈。横亘里溪之东,与吴山相望,虽大旱不竭。网者每得巨麟,其所以涵育之者非一日也。灌吴邵湾、曹埠、邱家街下等土于田五十六顷七十六亩有奇。相传,旧有支沟,分灌亦如姚湖之例,今不可得而考也。”从中得知,横塘确是存在,且在清代乃至清代以前就有之。至于它是自然聚成,还是人力而为,此段记载并未交待。幸此文又引用了《安吉县水利志》:“1225年,湖州知州陈季永率乡民筑三塘:吴塘、横塘、朱塘。”再查旧志,朱塘的记载映入眼帘:“朱塘,去州北一里,宋嘉定中陈公季永率乡民筑之而成者。”以此而推,横塘是由人工开挖的水塘也就顺理成章,且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探秘是不容等待的欣喜之旅,遂放下手头工作,立马到实地探个究竟。

  这是第二次到横塘,时隔十年,完全变了模样,竟不知横塘(指横塘水利设施,非横塘村)在何处,遂问过路的大伯,他向东一指:“就在前面”。穿过新村来到菜地,只见一条宽阔的河道横亘在前,莫非就是。在不敢肯定的情况下,只得问正在塘边洗菜的阿姨:“请问阿姨,这是不是横塘?”“是的,我们叫横塘大港。”得到确认后,我开始仔细打量起来。

  站立的位置属于横塘村域的西南端,此段河道呈“U”型状,水面宽约20米,向东南20米后,河道蜿蜒向东北而去;向西北30米左右,河道呈弧形折东北而行。隔河对面是一片高出水面约0.5米的农田,上面种植的苗木遮挡了视线,无法看清其平川之貌。

  “横塘大港原来为二条较小的水沟,是西面龙山飞来了二条龙钻进水沟不断翻腾,并分别向里溪和西苕溪游去,小水沟才变成了现在的大港。”菜地里一位正在挖土的古稀老人极力否认横塘大港是人工开挖而成的事实。看来民间传说故事一旦走进老百姓心田,是不会被轻易抹去的,这也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沿着河道西侧外围约50米的机耕路往东北方向而行,然后从一条笔直的村道向东约300米,是横塘向北延伸的河道,村道割离了河道,使其分成南、北两段,这里是原名叫“黄小棚”自然村的地块。由于横塘村辖区皆为土斗区平原,前些年的农田整治将原来17个自然村的农户全部搬迁到新村,“黄小棚”、“帽湾”、“项家墩”、“大庙”等自然村改成了农田,再也寻觅不到第一次来此看到的“古藤老树昏鸦,炊烟袅袅人家”的自然景象了。诚然,连原来在项家墩、管家墩调查到的古文化遗址也就此消失。

  站在村道上,向导吴村长指向约50米开外的南段河道的东侧邦岸道:“原来这里有渡口,是人和物等待摆渡到对岸的地方,听说过去横塘一共有8个渡口。”村长唯恐我不相信,还叫来了附近鸭棚里一位老者来确认。我遂跑到原渡口处,发现了用数块大块石堆砌的渡口台阶遗址,相信此说无误。

  回头沿机耕路再向北约100米,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杉大道,切断了向北而流的河道,与近在咫尺的里溪已不相通,当地人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将河道填埋改成了农田。

  而从“U”型状地段向东北方向流淌的河道,约100米后折东南再向南150米注入西苕溪。

  近半天的踏勘,基本了解了横塘河道的保存现状、河流走向、河面宽度及河床深度等情况,迫不及待地回来再次查阅与其相关的资料。

  打开卫星地图,搜寻至西苕溪下游的土斗区平原,发现在西苕溪与里溪之间广袤的原野上,有一条犹如微风吹起弯弯曲曲的蓝色飘带,从村域的西南一直洒到村北。当地人说,农田改造前,横塘还要雄伟,除二条主流分别通往两侧的西苕溪和里溪外,还纵横交错,遍及田区。确实在卫星图上可以看到,除主流外,还有很多镶嵌在农田之中或断断续续,或独立成形的蓝色带、点状的河道和水塘,这些应该都是原横塘河道的组成部分。

  至于为何要在这里建如此规模的河道,又名“横塘”?郑老师的《故鄣治水第一库》已讲得很清楚,先民们为了利用和治理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来发展生产,创造性地发明了开塘圈土于挡水的方式,建起了这一安吉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

  “横塘,从‘或五里七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横塘’的‘纵浦横塘’”而得名。”

  从文中得知,在这旱涝之地开塘圈土于挡水,实是古人科学治水的有力举措,横塘的筑成也就毋容置疑了。

  作为考古人,要确定横塘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仅凭史料记载、实地踏勘、民间相传等是远远不够的,出土能证明历史的实物才是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早年的文物调查确实在横塘境内的管家墩、项家墩发现了宋代遗存,但要证明横塘就是如旧志记载的开挖于南宋的水利设施,依据显然不够充分,这也是我多次探寻横塘遗踪的初衷。

  遗憾的是,在而后的数次寻踪之旅,包括邀请省考古专家、县文博同行、主管领导亲临踏看,都没有在发现、采集南宋遗存上有所突破,也许需要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才能揭开其封尘了近800年的神秘面纱,这当然要等待时间与机遇。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