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泥桥的往事

  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支脉分别从东西两面向北绵延百里,山间无数条小溪汇集成一条西苕溪。从古至今,聪慧的安吉人建设了数以百千计的桥梁,横跃于溪河之上。建桥的取材,有竹、石、木等等不一而足。而今天要讲述的这座泥桥,除了体现民间高超的造桥技术,还体现了浓厚的乡邻文化。

  -郑濂生

  出安吉县城朝阳门,俗称南门,过旱桥,即右拐,有一条用鹅卵石铺筑的古道,径直可以走到一座名叫泥桥的石桥。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走这条路,过这座桥。因为桥的那一边有一个小村子,叫县西干,那里住着我的一位长辈。大人们带着我,每次走过这里,都会停下来,坐一坐。有一次是我的外公带着我,也一样是坐在桥头上,“外公,这明明是石板桥,为什么叫泥桥啊?”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外公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因为他什么都知道。“最早是一户姓徐的人家在这里做的善事,他们一家三代人四次在这里修桥。”外公告诉我,“最早修的是泥桥,以后大家也都这么叫了。”我似懂非懂,反正是留下了“徐家”、“三代人”、“四次修桥”这些断断续续的记忆。那时的我天真、好奇,且生活得无忧无虑。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伊始,我回乡当起了农民。泥桥的那边有我们生产队的农田,每次走过这座泥桥,去的时候总是担着猪粪什么的,回来时一定挑着稻谷、麦捆,甚至稻草,从来就没有空手的,可谓负重如牛。这座泥桥自然成了我们歇脚的最佳选择。记得有一天,那是一个初春的早上,我放下沉重的猪栏粪,就势坐在桥头上,环视四周,天苍苍,地茫茫,初升的太阳被地上的雾气折射成五颜六色,斑驳绚丽。一瞥间,我看见有几朵粉红色的梅花,争奇斗艳,似有一缕清香飘散其间。俯身近看,梅花树桩是从桥栏与桥墩之间的夹缝中挤压出来的,虬校层曲,姿态古雅,足有六七十公分高。“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猛然间,陆游的《咏梅》诗脱口而出,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泥桥的石缝之间,寂寥荒寒,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了,甚是令人怜惜。以后每次过桥我都会下意识地去瞥一眼这棵梅花树桩。不曾想,没多久,梅树不见了,是好心人移种他处?还是好事人伐桩作薪了?不得而知。只留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了。

  退休后,无所事事。偶遇旧时的朋友聊天时,总是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话题聊到儿时的回忆,聊到前人创造的历史中所残留下来的支离破碎的故事。“无聊才读书”么,想把这些洒落在民间的美丽花瓣捡起来,记下来,整理成了一本叫《桃城拾英》的琐记。当然也记到了泥桥:姚湖(引:刘蓟植编撰《安吉州志》)在州西南三里,姚湖东沟长八百八十丈,广约八尺,水出油车潭。西沟长一千三百丈,广如东沟,下从州西。入西坑溪。姚湖是桃城外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在姚湖上有座桥,俗称泥桥。宁海干人俊撰《民国安吉县新志稿》载:“双井街,朝阳门外南行过旱桥到此六分,西通泥桥。”清同治《安吉县志》载:“泥桥在顺安乡”,清代顺安乡即今安城、马家渡一带。卷十五中,便有《重建泥桥碑》的碑文记载,由陆玉书书于1814年左右。

  后来,我在无意间翻译这篇碑文,才知道:在安吉县城的西南大约一里的地方,有一条亘溪,它的源头发自天目山的支脉,有一条姚河的水直灌下这条亘溪里,所以它水势漂激,村里人用竹编成篾筐,在筐里装满土,横的垒叠在河上,成为行人来往的便道。从那时开始,人们就把它叫做泥桥。但是由于姚河水流湍急,泥桥随筑随倾,难以永久。每逢雨雪天气,过桥就更为危险。碑记又记:这座桥是通往孝丰县的古县道,“自丁家岸倾废以后,孝丰行旅往来亦必由此,二邑人民远挑重负而过者,日相接踵也。”当地人就地取材,伐竹架于溪上,便成了简易的桥梁。但竹桥常倾废,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相关的资料中有四次建筑泥桥的记录:乾隆七年(1742年)“里人(注:里人在这里应取邻居,邑人之意。)徐君(注:据有关资料记载应该名徐启麟)建石桥。”说的是这位姓徐的村里人觉得用泥建筑的桥不牢固,不长久,就慷慨解囊,立志给乡亲们建一座石桥,因为他的儿子徐郁文精通造桥技术,亲自督工,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双孔石平桥。这件事,记载在《安吉州志》中,“至今犹称道勿衰”。第一座石桥一直使用了50多年。然而,嘉庆二年(1797年)夏,一场特大洪水又把石桥冲塌了。徐郁文的儿子徐洲决心继承父辈的善举,重建桥梁,他募捐筹备,在这造桥的节骨眼上,又出了两件麻烦事:负责桥梁施工的工头,因其他的原因不干了。在这关键时刻,徐洲又去世了。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建桥之事一耽搁就是十多年。1813年春,经乡里的几个仕绅牵头,历时1年,于嘉庆癸酉年(1814年)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双孔石平桥。为了表彰徐氏三代建桥的义举,大家决定将桥名改为同善桥,希望这种热心公益的行为能够世世代代得以延续。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复重建木桥;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建双孔石平桥。

  泥桥一开始是“编竹覆土”,又“伐竹架桥”,桥毁。建石桥,桥倾。又建木桥,桥又倾。再建石桥。其间屡建屡毁,历经磨难。其间,徐氏三代接力建桥,功不可没,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天,因为闲暇,再去泥桥的旧址转转。当年飘摇着朵朵红梅的双孔石桥已经踪影全无,一条水泥筑的道路横穿姚河。桥头的邱姓人家依然居住在那里,他告诉我,当年因为挑大寨田,修大寨路,偌大的姚河被拦腰截成了数十段,姚河成了几十个水塘,有很多已经被完全填埋。美丽的泥桥拆除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现在的这一条泥筑的道路,叫机耕路。当问及徐氏一族后人时,也一直没有什么信息。只有泥桥这个桥名与溪村的一个叫泥桥的生产队相伴为邻,暂时还没有被完全忘却。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