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经济新闻

上墅乡民演绎“归去来兮”

  在企业干了近20年,44岁的上墅乡董岭村村民王高峰突然“想通了”。一年前,他辞掉年薪十六七万的家具厂厂长职务,回家专心开办农家乐。

  “这工作干久了,也想换换活法。”他说,自己没精打细算,就觉得董岭村地势得天独厚。现在,村庄冬季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国内养生市场却前景可期。党的十九大以后,全县更是唱响了乡村振兴之歌,这让他更坚定了“董岭的生态旅游发展在未来一定大有可为”的想法。于是,干脆当回农民。

  经过数月谋划、推进,眼下,董岭田垓两村农副产品合作社成立事宜基本敲定,作为项目牵头人,他正在为部分场地硬化等忙碌。“不仅要满足种植需要,还要为储藏以及运输做好硬件。”他计划着,形成合作社和农家乐的产业链,促成两者相互提升。

  家门口的绿水青山让人安心,而它的子子孙孙却敏锐地感受到了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些年里,像王高峰一样曾经努力走出深山告别田园的农民,挥别了城市,回到了田园,开拓蓝海、深耕桑梓。在上墅,农民返乡创业浪潮正不断推动乡村的转型升级。

  归乡喜奔“创业潮”

  44岁的邱建国曾经以走出田园为奋斗目标。年轻时在工厂打工,攒了些积蓄后,就急急告别“农民”的身份,于10年前远赴青岛,做起了转椅生意。一番打拼,夫妻俩在当地买了房、落了脚。

  那些日子,老邱总感到遗憾。两个孩子中,大的一直跟着祖父母生活在刘家塘,夫妇俩每年回去看望两趟,享受一家团聚的温情,那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哪里放心得下?”他说,父母在,不远游。

  渐渐地,回家的路越来越通达,村庄环境越来越整洁,村里添了不少小景点,有意无意地传递出美丽。老母亲无意中说起,“每个周末,村里都是载满游客的大巴车,那些城里人就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邱建国动了心思,前思后想,转让掉转椅店铺,卖掉房子,回家了。2016年,他在刘家塘狮子石水库畔的民宿开张,第一年就有20万元收入,次年收入翻了一番。守在家门口就能创业,他曾经想都不敢想。“我们这个年纪既守着家庭,也想要发展,这么两难全的事情,因为遇到了这个发展的好时代,两全了。”他说。

  回乡理由各有各的不同。

  而立之年的戴勋把在福建漳州设计公司关了,回到上墅村里,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合力“鼓捣”起民宿。设计、装修、布置,说是创业,他们更像是在完成艺术作品。戴勋说,家乡的风景让年轻一辈有归属感。因为熟悉和热爱,他们更能将设计意图和本土元素进行巧妙融合。“相比城市,乡村孕育了无限的发展潜能。”他说,安吉的美丽乡村就像一块绘好底色的大幕布,只要有想法、肯行动,就能在上面尽情挥毫,勾勒出自己梦想的样子。

  采访中,许多回乡的年轻人都表示,虽然都是“农民”的身份,但八零后、九零后更热衷用新时代赋予他们的知识和见识,敏感地寻找机会,敏锐地抓住机会。他们看到,上墅乡在乡村发展谋篇布局中,大项目接踵而至,年轻创业者层出不穷,让他们坚定了回乡发展的信心,努力把乡村打造成他们想象的样子。

  返乡趣拾“农技活”

  在上墅,“回乡”的方式有许多种。除了办农家乐、发展民宿,主动投身休闲旅游业外,还有人重拾锄头铁耙,当回了传统农民。

  田园将芜,胡不归?

  在工程队干了十多年的施阮村人孙宏归来了,在家门口从事灵芝种植。“工程队不景气,就想谋新出路。”他说,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到家里,工资也还成。他说,自己是农民,这把年纪,在家门口重新拾起农民行当,用干农活的方式挣钱,让他觉得满足和自豪。

  上墅村人蔡松鹤归来了。租了一个场地,种起了多肉植物。“本身学的是设计,没想到却干起了农活。”80后的他笑着,以传统来看,设计和农事两者“泾渭分明”,但新一代的农民却在着力打破着这些桎梏。“把设计元素用到农事产品上,提升它的附加值,让‘农活’价值更高。”他说。

  江苏宜兴、杭州、湖州……龙王村人俞杰就一直漂在城市。“我是厨师,如果不去城市,机会就少。”他说,2014年,自己结了婚,一双儿女相继诞生,加重了他的回乡心切。

  “在哪里都是打工,还不如在家门口。”他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这两年,龙王村“民宿村落”的打造初见雏形,不少民宿陆续开业,于是他去年成功应聘到了一家民宿,负责为客人烹饪当地菜肴。现在,上班只需走路两分钟,不仅家里能帮衬上,这份工作也是他喜欢的。

  在龙王村里,大大小小的民宿点缀在绿水青山,为村民们就业提供着便利。这些农民或多或少曾羞于自己没有一技之长,但让他们意外的是,曾经急于摆脱的粗活杂活,因为和民宿挂上钩,突然就文艺起来。“种菜除草养花,上山采苔藓。把玉米辣椒晒干了,挂在屋檐下面。到田间地头摘野菜,用铁锅来炒。”他们细细地说着,想不到自己身上还藏着这么多的“本事”。

  归乡乐添“发展力”

  家乡是念念不忘的地方。许多人出走半生,归来时脱下华衣,还是少年心迹。愿为村庄谋发展,愿为村庄尽全力。他们说,不断发展的村庄,值得更多人牵挂。

  在上海从事绿化工程的村民楼桃鑫在村里租了50多亩土地,先后种上了紫薇花瓶、日本早樱、法国梧桐等开花植物。现在的上墅村道旁,三四十株紫薇花藤经过数年时间“凹”造型,已经长成了一个大“花瓶”,吸引不少路人欣赏。待到花期,它们还会给自己“插上”紫薇花,风景更甚。

  老楼说,和其它美丽乡村比,上墅村的特色不明显。他和家里商量后决定,利用专业优势打造“花海”,不仅为自己创造经济效益,也算给村里作点贡献。这些花不止能给村里带来美景,还会吸引游人来观赏。他自发添绿的行为也带动了其他村民,如今,家家户户门口摆放盆景、种上绿化,已经成为“潮流”,上墅村里,盆景连成了新风景。

  郎跃进每周回一趟老家施阮村,到村委来坐坐,分享外界的信息,为村里发展把把关。因为从事警务工作,村里综治和乡邻关系,他都会主动参与,主动协调,得益于此,村里民风和谐,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离开农村,还记挂着这里的发展。”村委主任施根祥说,这让村里上下都挺感动的。

  在上墅,“乡贤治乡”已经不新鲜。这些或德高望重,或在外地有较好发展,或是领域内专家的人物,走出了农村,却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农村,为乡村振兴摇旗呐喊。

  采访手记

  这两年来,上墅乡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直不断搭建载体,为农民返乡创业夯实着软硬件,渐渐演绎起“归去来兮”的景象。

  农民告别城市,回归山村,改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譬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再望眼欲穿,“空心屋”“空心村”逐渐充实。外来资源得以被接纳和包容,并逐渐反哺农村社会;更开放的视野、更现代的观念借由返乡农民,在田园山林生根、萌芽。追求美丽乡愁,渴望诗意栖居,薪传文明之火,都有了无限的可能,不一样的形式。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