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跃在乡间的文化"原动力"

化龙灯参加白茶开采节活动

安吉竹乐在两美浙江现场

  提及非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各色各样的民俗文化,它不仅美,更有内涵,堪称一个地方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2008年,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非遗普查,根据普查情况,目前,安吉共有10大类近200项非遗项目。那么,这些非遗项目有哪些?分布在哪些乡镇(街道)?传承、保护情况又如何?近日,笔者走访县非遗中心及部分乡镇(街道),进行深入调查。

  种类繁多,近200项“散落”乡村

  从普查情况可以看出,安吉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内涵丰富。截至2018年1月份,我县拥有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曲艺、民俗等10大类近200项非遗项目,分布在各乡镇(街道)。其中,国家级项目有2项,分别为安吉白茶制作技艺和梅溪上舍化龙灯,省级项目10项(含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51项,县级非遗项目近200项。

  据县非遗中心主任周增辉介绍,从类别看,传统舞蹈类有天荒坪镇大溪马灯、天子湖镇晓云村绣花龙等;传统音乐类有安吉竹乐、畲族民歌等;传统戏剧较为典型的是孝丰镇大河村皮影戏;像大鼓书等属于曲艺类;传统技艺类较多,竹刻、竹编等都属这一类。

  “此次普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大批扎根在民间的老艺人。”周增辉说,目前,我县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8人,市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分别有33人、121人;前不久,上舍化龙灯传承人杨森芳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属于县内首位。

  掌握到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之后,县非遗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活档案”,分纸质、电子、照片、音响和实物几大类别。其中,纸质档案主要编纂了县、乡镇(街道)两级普查成果汇编本35册,涉及县级2册,乡镇(街道)级33册;同时,将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实行专人管理。

  “从照片档案和音响档案可以看出,我们的非遗整理工作非常细致。”周增辉说,普查期间,共拍摄照片5000余幅,录音记录了47个小时,摄像达8.8个小时,音像资料有39盒,另外收集民间作品、实物达99件,这些都将成为珍贵的资料。

  “活态”传承,让非遗“长生不老”

  拥有如此丰富的历史底蕴,安吉对非遗的传承保护做了哪些努力呢?周增辉说,我县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上,主要为“活态传承”,即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让非遗“长生不老”,永远彰显活力。

  最明显的就是非遗“进媒体、进旅业、进城市、进景区、进校园、出国门”五进一出展演活动。以2017年为例,全年共推出非遗进校园、非遗下乡、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礼堂等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非遗项目活态展演,集中展示大鼓书、糖画、竹刻、剪纸、棕编、龙王年画等民间艺术。全年“非遗进校园”15场,“非遗下乡”20场。

  在“一出”方面,上舍竹叶龙曾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上表演过,还两次赴法国巴黎和平艺术节开展巡演,为期一个月之久;安吉竹乐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献演,演绎出30多种中外经典名曲。

  为让非遗活态传承效果更佳,近年来,我县还推出“非遗进街区”活动,即“非遗集市”。据介绍,去年一年,“非遗进街区”共举办了30场;另外,非遗配合乡镇(街道)文化活动,彰显文化魅力。比如,去年4月下旬,组织11个手工技艺项目参加上墅乡首届中国美丽乡村安吉动漫嘉年华活动;去年11月,送非遗精品项目参加梅溪白云公园开幕仪式等。目前,全县建成覆盖城乡的非遗精品展示馆37个,打造教学传承基地、宣传展示基地、非遗旅游景区10个,非遗传承真正有了“阵地”。

  周增辉说,非遗是流传在民间的宝贵财富,为了让其代代相传,我县还通过培养传承人、上门拜师傅、从娃娃抓起、培养文化爱好者等四种途径,为非遗培养年轻传承人,如今,我县非遗传承人的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0多岁,很是可喜。

  传承保护,前路依然漫漫

  为摸清“家底”,深入了解我县非遗传承保护情况,去年2月份,全县又组织开展了“回头看”非遗项目复评工作,最后发现,还是隐藏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项目的生存空间不复存在,已经失传,例如溪龙乡中草药治疗疔疮这个项目;还有一些项目发展缓慢、前景遇阻,比如,手艺类项目由于市场效益不佳,找徒弟难,开始“青黄不接”;民俗类项目虽然目前传承不错,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面临“组织不起来”的困境;另外,还有一些传统舞蹈类项目跟不上发展步伐等。

  “下一步,非遗项目该如何发展,做到更好地传承保护,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据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县将重点做好项家皮影戏、磻溪平安灯、传统竹家具、岳家军故事、观音传说、刘伯温传说等非遗项目的提升,形成一批国遗、省遗项目“预备军”;大力推动竹家具、竹扇、竹编等特色项目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

  同时,重点开发“文创工坊”集群,主要给非遗传承人搭建长期性的工作室平台,以竹类产品为主;还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传承人有展示绝活的渠道;而针对一些有开发潜力的非遗项目,尝试与旅游产业结合,比如天子湖镇古苑村的陶艺,还要结合亲子产品,开发“非遗游学”活动,比如上墅乡龙王村的手工造纸。

  “在保护措施上,我们将不断优化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推行常态普查、动态评估、即时扩充。”该负责人说,从这次的“回头看”活动中,也欣喜地挖掘出一批新的非遗项目线索,第一步就是为它们申报县级非遗,为今后县域非遗项目储备更多优质资源。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