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5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文/王舒君 烟雨平生 | 编辑:安吉视窗
一个地方的美食其实就是原地的旅行。一个红薯,千锤百炼后,变成一把滑爽的粉丝。然后,咸酸麻辣等滋味辗转,舌间开始翻山越岭,阅尽风景。赖伯根,就是一位在缓慢时光里,用慢工细活和特有的耐心,为红薯书写“重生日记”、让它成为乡愁美味的手艺人。
这样的手艺人很多。他们往往隐匿在城中某一个角落,偏安一隅、与世无争,用其年复一年的坚持做着传统,守着这方水土记忆中的人情味和烟火味。
据说利用红薯淀粉手工制作粉丝,在我国至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赖伯根所居住的梅溪镇石龙村,过去外界称“温州厂”。据《石龙村志》记载,以前,这里人口稀少,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大量浙南平阳、瑞安及河南光州一带的移民迁入,聚居于此。赖伯根家的祖籍也是温州。他说,从他记事起,就知道老家人擅长酿红曲酒和粉丝制作,他20多岁时跟着父亲学做粉丝,一直做了几十年。
“我们温州老一辈人一直信奉,学会一门手艺,就是一辈子吃饭的活计。”如今赖伯根倒不必依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每年做一季粉丝,更多的是传统、习惯、喜欢,或者说一种仪式。
他家的手工粉丝,不仅在村里人人知晓,在梅溪街上也小有名气。
那天,到赖伯根家体验粉丝制作技艺时,他和妻子正好在厨房里蒸煮粉盘。一个土灶头上,安放着编好号的蒸笼。灶头旁的水缸里,盛放着雪白的淀粉浆。妻子忙着添柴,赖伯根负责倒浆。蒸气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一蒸笼粉盘熟了,赖伯根赶紧端到一间空房里,一块块晾开。
手工粉丝制作十分繁琐,要做出一把筋道、有嚼劲的粉丝,要前后经历10多道工序。清洗、削皮、磨浆、过滤、沉淀、分离、沥干、晒干、打浆、制盘、刨丝、晾晒……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马虎不得。
每年霜降过后,地里的红薯甜了。赖伯根一家就正式进入了粉丝制作季。每天早上5点,一堆堆收购来的红薯堆在河边,赖伯根的妻子要清洗到傍晚,一连清洗20多天。“蹲到脚都麻了,冻得手都木了,但不洗干净的话,粉丝的口感就不好。”
这是一个很耗费体力的活,赖伯根也会帮妻子的忙。与妻子的辛劳相比,他后续的活也不轻松。
“磨浆要细,过滤残渣要多次。这样浆水才细腻。”
“在蒸笼上蒸粉盘时,人要时时看守,上每一层淀粉浆都要薄而均匀。”
“尤其要注意火候,粉盘煮过头粉要碎……”
一道道制作工序,赖伯根早已烂熟于心。他说,做粉丝最关键的就是制盘环节。判断粉盘有没有恰到好处的蒸熟,要靠经验。“一屉可以装12斤淀粉浆。粉盘熟后要自然风干,硬度合适后就可以用刨刀弄成粉丝状了。”
这样用古法制作出来的粉丝,除了和水接触之外不添加任何物质,加上完全是自然晾晒,色泽黄亮,身干条细,韧性好,拉力足,食之口感滑溜,回味悠长,足以与《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美食媲美。也许,每一种食物的最好滋味都是大自然对于人们辛勤劳动的反馈吧。
从秋到冬,赖伯根一年要手工制作六七千斤粉丝。
即便数量不多,赖伯根夫妻也要昼夜并用地忙碌几个月的时光。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为何不用机器代替手工?赖伯根说,手工才细,才有诚意,这是传统。
如今,申嘉湖西延高速公路经过石龙,村里忙着拆迁,赖伯根家也搬离老屋,造起了新楼。新楼前的一块空地,恰好成了最好的粉丝晒场。一把把粉丝,摊晒在偌大的竹匾上,所有的精华一一固化和呈现。留下悠长的日光香味。
这几年,赖伯根也有意识地让儿子跟着学手艺,“我年纪慢慢大了,以后做不动了,最好这手艺能一代代地传下去”。
“不过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赖伯根说,他喜欢的是把家里的粉丝弄到淘宝上销售,“我们也没问他到底卖出了多少。”说到这里,赖伯根笑了。
不让传承几代的老手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听说梅溪镇也准备将这门老手艺申请为县级非遗进行保护。但愿这一口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艺人的坚守、带着手工制作的温暖与诚意的粉丝,能年年丰润着我们的生活。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