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经济新闻

“返贫”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金色晓云”迎客来

  冬日的天子湖畔,比往常多了几分生气。在晓云、迂迢、良村等村,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增多,尤其是晓云村,因一场农耕节的举办,“闻稻香”成了村里的代名词。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3个村是今年的“返贫”村。今年年初,因统计口径调整,全县共有18个村启动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除了这3个村,还涉及递铺街道青龙村、垅坝村;梅溪镇铜山村、上舍村、三山村;孝丰镇白杨村、夏阳村和大河村等。

  临近年末验收,18个村转化工作如何?是否找到“返贫”的症结?如何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连日来,笔者进行采访。

  18个村努力打好“翻身仗”

  忙碌了快一年,梅溪镇三山村党支部书记徐胜终于松了一口气:“‘脱贫’基本不成问题了!”这份底气,来自村内的一个省级投资项目。

  因去年村经营性收入未达到10万元,三山村成为今年的“返贫”村。早前,村委会就想方设法吸引工商资本入驻,得益于较好的自然环境,今年年初,省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式敲定该村,总投资1100万元,吸引一家上海客商合作,主要开发休闲观光项目,分果园、毛竹观光林、民宿等业态,在徐胜看来,这等于是给村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脱贫’后,明年就能吸引客源,村庄经营也将慢慢起步。”他说,该项目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40——50万元的稳定收入。

  无独有偶,递铺街道垅坝村对今年的“脱贫”也有十足把握。自被纳入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转化名单后,村委会非常焦急。“村庄底子薄,要想做好乡村经营文章,难度较大。”村党支部书记苏尚德说,幸运的是,笔架山项目核心先导区定在该村,仿佛送来了“及时雨”,村委会快马加鞭做好土地流转,争取提早摘掉“贫帽子”。

  苏尚德介绍,项目流转全村4000多亩农田,每年给予一定的租金,还吸引一部分村民到合作社务工,真正做到村民、村集体收入“双赢”。“借助项目的优势,从明年开始,乡村经营将起步,目前一批基础配套设施也在加快推进中。”他说。

  再看,杭垓镇岭西村努力盘活“沉睡的资金”,通过有效运作,好好打一场“翻身仗”;天子湖镇良村村和迂迢村专门向周边的优秀村“拜师学艺”,深挖乡村潜在资源;晓云村以“金色”为品牌,逐步提升乡村影响力……

  据县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走访情况看,18个村正在上演“你追我赶”的“脱贫”冲刺好戏,了解一番后,每个村都有一定的经营主体。“18个村基本能实现甩掉‘贫困’帽子的愿望。”该负责人说。

  “拷问”乡村“造血”功能

  “新一轮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正‘拷问’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县农办副主任崔列军表示。

  据崔列军介绍,根据省级“五年强村计划”,从2013年起,到2015年年底,我县开展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该轮经济薄弱村规定为“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低于15万元/年(指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通过三年努力,我县在全省提前将67个村的“贫困帽子”拿掉。今年,由于省、市对经济薄弱村统计口径有了调整,规定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年的村(指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所以,18个村又重新被列入“脱贫”名单。

  “纵观这18个村,‘返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源、资金、资产‘三资’支撑。”崔列军说,资源关乎一个村的基础和底子,资金是指一个村“没钱办事”,而资产就是载体。另外,没有区位交通优势、缺乏人才引领、基层组织带动力不强、村集体融资结构不合理等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些村“返贫”。

  他举例说明,杭垓镇某个村,10年前将村里的林场以低价转租给别人,促使村集体资产掌控在经营户手中,一时间没办法收回,这属于有资源却拿不到更多的收入,虽然后来毛竹山被列入生态公益林,有了补助“脱贫”了,但统计口径一变,这部分资金则不能作为经营性收入;再比如,孝丰镇白杨村,早前开发石矿,后来为了保护环境,关掉矿山,等于没了这块收入;还有天子湖个别村,村里有固定收入,但没有经营性收入;杭垓、鄣吴这些乡镇“返贫”村,最明显的就是无区位优势。

  在崔列军看来,新一轮转化工作启动,也能看出,我县完成2013年——2015年这一轮转化后,仍然存在一些“隐形”的经济薄弱村,分析原因,可能是在前些年美丽乡村创建中,村集体收入统计发生了出入。“统计口径改变,这些村就冒出来,足以说明,它们自身的‘造血’功能欠缺,一直在靠外部‘输血’硬撑着。”

  乡村振兴还需“自身硬”

  对村来说,这场转化好像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在农办干部看来,却“倒逼”着18个村壮大产业、引入工商资本,反倒成了一件好事。“这明显也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提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吻合。”县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返贫”村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就得“自身硬”。首先,扶持政策要从上到下具备“干货”。“县政府制定‘扶贫’政策,必须要有针对性,不同条件的村,扶持力度要有不同的倾斜。”据介绍,我县每年都有500万元的资金用于经济薄弱村转化补助,且申请要求不高,但每年都用不完,究其原因,是因为村里拿不出好的项目,这也折射出他们没有用好、用活政策。

  “从乡镇、村看,建议有条件的经济薄弱村尝试‘抱团’发展。”该负责人认为,这可适用于杭垓镇的几个经济薄弱村。今年,该镇的高村、吴村和岭西重新“返贫”,它们可以“抱团”购买物业管理项目,一来壮大村集体收入,二来利于争取上级资金。

  另外,18个村要善于梳理各自优势、因地制宜。比如,晓云村可借助土地资源,吸引工商资本,打响“看麦浪、闻稻香”品牌;有山林和水资源的村,若受到土地要素制约,则要“耐得住寂寞”,转变经营思路。比如,孝丰镇夏阳村,因为是水源保护地,可以试着做一些电商、新能源等不破坏资源的经营项目。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崔列军建议,村干部要善于动脑筋、多跑腿、做项目,梳理一个好的经营思路,制定一套好的机制,乡镇甚至可以将懂经营的干部下派到村里当村干部,也可以组织村内一些骨干到外地考察学习、开拓视野。

  “打铁还需自身硬,经济薄弱村要想有长效收入,也可以尝试物业、光伏、电商等新型项目。”业内人士建议,村庄经营做得不错的村,则要转向资金长效管理,防止资金流失。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