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安吉人文

鐎斗:硝烟中的温暖守护

  一首《木兰诗》,让许多人看到了一个洒脱明朗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不是木兰,而是藏在这首民歌里的“鐎斗”,只不过在诗里不叫鐎斗,而是用了另一个名字——金柝。

  那么鐎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器物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铁衣是铠甲,“金柝”就是鐎斗,古代军队,夜间警戒所用到的响器,最早的叫做“柝”,《易辞.说卦》有“重击门柝,以待暴客”的说法,就是利用击柝防卫,戒备盗贼。柝,先有木制,即木柝;后有青铜制,即“金柝”。

  鐎斗在汉至六朝墓葬中比较常见,盛行于六朝,至唐代渐趋消失。有关鐎斗的记载,最早可以推溯到汉代,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道:鐎斗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不仅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也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腹下放置柴薪,便可烧火加热,白天用来煮食物,夜间还可以用于巡夜报警,非常实用。在现代墓葬发掘中,发现一些铜鐎斗的底部有烟炱痕迹,说明鐎斗确实还是一种温煮器,可以用来加热东西,是多功能的饮食器具。

  鐎斗在不同时期的器型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有三条支腿,器身为圆口深腹,形状像小盆,有缘口;它的柄部形态有龙头状曲柄、扁平状实柄等,其中扁平状鐎斗一侧附有凹槽形状流;它的三条支腿有矮兽蹄形、长兽蹄形、竹节形等等。

  鐎斗的材质可以分为四种。有青铜的鐎斗、铁质的鐎斗、陶质的鐎斗、瓷器的鐎斗。其中青铜鐎斗多见,从汉代到六朝,已有800多年的使用历史。在三国至西晋时期,鐎斗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中原地区仅有零星发现。

  安吉生态博物馆馆藏的青铜鐎斗中,有一件特别漂亮,是东吴末西晋初的青铜鐎斗,其造型为龙首曲柄,柄端为龙头状,没有流口,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猛龙,充满了动感与活力,体现了古代先民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

  这种三足青铜器,离我们太遥远,我们感受不到它的气息,但在古时的军队中,军人们除了弓戈在手,鐎斗也是从来不能丢的,因为它负责着他们的温饱和安全。透过它,你是否感受到了烧火做饭的烟火气,和行军打仗的紧张感呢?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