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周边新闻

【嘉兴】一退一进看农业丨看嘉兴田野“绿富美”是如何养成的

  浙江在线-嘉兴频道6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王杭徽) 一块土地,能给我们多少欣喜?

  嘉兴,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嘉兴农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农民在农田里“种”出了风景,让广阔的田野发生了魔术般的变化,嘉兴农业围绕增收、增效、增绿,不断开拓出越来越广袤的新空间,朝着“绿富美”华丽蜕变。

  既扮靓了环境,又润泽了民生。在嘉兴市南湖区,我们从一位“猪倌”、一家农场、一个产业上,触摸到了“绿富美”蝶变的速度与温度。

  一位“猪倌”的转型

  端午节后的第一个周末,南湖区新丰镇杨庄村村民施志良的丰良农场桃园,再次迎来了摩肩接踵的游客。

  今年39岁的施志良是土生土长的杨庄村人,三四年前,他还是村内外有名的养猪大户。他记得,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养猪,他的父亲更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

  虽然从小帮家里养猪,给猪喂食、打扫猪棚等,但因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却让施志良印象深刻: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都有猪棚,走到哪里都有猪粪味儿,养猪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村里的水环境、空气环境的破坏。

  2013年,3000多平方米的猪棚,说拆就拆。施志良的父亲起初有些犹豫,“毕竟养猪是家庭这么多年来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施志良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他家的3000多平方米猪棚全部拆除,成了村里第一批完成猪棚拆除工作的先进典型。

  拆猪棚意味着新的开始。时年35岁的施志良,积极谋划起转产转业。他走出家乡,到各地去考察转产项目,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他选择了种桃树。“通过拆猪棚,全村共流转出近3000亩土地,转产的空间是广阔的。”他说。

  施志良选择了位于他家附近约一公里处的一块面积约130亩空地,建起丰良家庭农场。既然是转产,施志良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一定要高起点种桃树。他利用转产转业扶持资金,建起了桃树钢架大棚,同时,引种了油桃和早春桃品种。

  资料图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培育,现在,施志良的桃子不仅可以做到比别人提前一个月上市,而且桃子的口感和甜度都超出市场同类品种。“最高甜度可以跟甜瓜、葡萄相媲美。”施志良骄傲地说。

  种桃树不仅有经济效益,还贵在乐趣无穷。除了把桃子卖到超市,施志良的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扩大到了网络销售和乡村旅游,通过网店宣传和微信朋友圈营销,加上稳定便捷的快递服务,施志良家的桃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销往全国各地。

  从散发恶臭的猪棚,到瓜果飘香的桃园,施志良的丰良农场,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家农场的升级

  每到夏季,小龙虾无疑就会成为餐桌上炙手可热的“明星菜”。

  这个时节,也是南湖区大桥镇由桥村盛丰生态农场最热闹的时候。在农场的池塘里,一只只肥硕的小龙虾正活蹦乱跳。场主黎金根和工人一道,忙着在网笼里收小龙虾,准备第一时间送到订户手中。

  今年64岁的黎金根,4年前还是将藏红花种植引进南湖区的第一人。2013年,他带头拆了自家猪舍,转产开始种植藏红花,并和6名“猪倌”抱团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周边17户农户,成为当地转产转业的示范带头人。

  第一年,黎金根从建德引进了藏红花的种球,种植了10亩藏红花。虽然收成不错,效益也很好,但黎金根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藏红花的主要药用价值来自花丝,需要将花蕊剥下来才能获得,因此,藏红花采收季特别耗费人工。

  “既然带领大家种藏红花,我也不能跟农户争抢采收工人。”从第二年开始,黎金根开始谋划二次转产。这次,他把目标定在了小龙虾养殖身上。

  年过60岁,黎金根可谓“人老心不老”,这也给大家留下了敢闯、会钻研的深刻印象。对于小龙虾养殖他说干就干。江苏盱眙小龙虾名气大,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北上盱眙10多次,从虾苗引进到养殖过程,他全程带领农场工人,向当地小龙虾养殖户学习。

  学习归学习,但也不能照搬。在虾塘的设置上,黎金根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认真分析两地的气候差异后,黎金根在自己每块虾塘四周都设置了一圈宽约2米的深水区,中间的高地水深则半米左右。这样的设置既利于小龙虾爬入高地觅食,又利于他们在深水区过冬。

  “现代农业发展就是要寻求多种途径,并依靠专业技术,才能更好致富。”虽然在小龙虾养殖上,已经攻克过冬和育种两大关,并已经毫无保留地输出养殖技术,但黎金根说,他目前还在做着各种试验,要把小龙虾养出更大的效益来。

  比如稻虾轮作试验,黎金根就发现单纯的养虾、种稻,病虫害更多,稻虾轮作因为模拟了一种野生的生态环境,既可以提高土地产出,又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还有蔬菜小龙虾套养模式,既可以充分消化利用秸秆和蔬菜茎叶,又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有机和绿色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一块生姜的身价

  嫩姜炒肉、仔姜烧鸭、梅干菜肉炒嫩姜……

  冬吃萝卜夏吃姜。说起生姜,很多人想到的是佐料。但南湖区新丰镇产的生姜,早已不再是“佐料”的代名词,而是市民竞相购买的一道“主菜”。

  从“佐料”到“主菜”,在南湖区生姜技术协会会长、高级农艺师姚金林看来,这不仅是对新丰生姜品质的证明,更是对新丰生姜价值不断挖掘和营销的必然结果。

  新丰生姜,历史有名。从明代引种算起,已有300多年历史。虽有过辉煌,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2009年前,新丰生姜早已沦为“鸡肋”,成为新丰农人“房前屋后随意种种的产品”。

  “一年只能种一季,一旦遭遇姜瘟,更是面临绝收。产量不高、效益不好,自然不愿种植。”姚金林说,早在2007年,新丰镇就针对生姜种植展开了技术攻关。种植上,新丰镇农业服务中心与浙江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及嘉兴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合作,努力研究探索“大棚生姜—晚稻”轮作技术,既有效避免姜瘟,又有效提高亩产。

  从两棚三膜、一棚一膜到露地种植,如今,三种生姜种植技术“无缝对接”,不仅确保了新丰生姜品质,而且让生姜销售时间从过去的四五十天延长到了如今的90天到100天。“三批嫩姜一波接一波上市,最早的可以卖到35块一斤。”姚金林说。

  种植“求精”之外,新丰镇的姜农们也在销售和营销上“求精”。姜农张列种植了20亩嫩姜,他每年都将产量基本控制在每亩500公斤到750公斤,“一方面保证嫩姜品质,一方面保持市场供不应求。”

  资料图

  早在2010年,“新丰生姜”还成功注册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丰镇通过每年举办的“汉塘文化节”,开展各种生姜的宣传营销活动,增加新丰生姜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新丰生姜有了兴趣。近年来,适应人们越来越讲究保健养生的趋势,新丰镇不断挖掘生姜的价值,愿意吃姜的人越来越多,新丰生姜越来越受欢迎。

  新丰镇还给在省内外销售新丰生姜的姜农发放“新丰生姜销售证”,为这些姜农所售生姜“证明”,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如今,不管是在嘉兴市区的农贸市场,还是在上海、苏州等地的超市,都可以看到新丰生姜的身影。

编辑:王杭徽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