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全媒体新闻 > 经济新闻

马村蚕桑:“作茧”不“自缚”,走出致富路

  正是蚕桑忙碌季。

  每到周末,梅溪镇马村村的桑田里就游人如织,采摘桑果成了周边地区游客亲近田野、休闲放松的一大方式。

  得益于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马村村在传统蚕桑产业基础上,推出果桑种植,将其和休闲观光相结合,走出了一条致富新路子。

  据了解,目前马村共有桑田4500亩,其中果桑1200亩。全村1150户农户90%在蚕桑产业发展中获益。

  “年年在发展,年年都在变化。”马村蚕桑专业合作社社长雷振声说,从2010年开始,马村蚕桑产业历经多次转型发展,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且经过7年发展,马村蚕桑也到了谋划下一个十年的阶段……

  两次转型:桑果产业“钱景”好

  2009年,蚕茧降价,从之前的2200元/百斤降到了1400元/百斤,而马村的养蚕的产值也从2010年的1100多万元,降到了去年的370万元。

  “养蚕风险大,收益低,从产业发展上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雷振声说,目前马村形成了年产万担蚕茧的产能。但从村民的角度来看,一张蚕种能收获40至45公斤的蚕茧,马村的养蚕大户一年也只有4万多元收入,而从合作社的角度来说,国家放开了蚕茧收购,流动商贩将蚕茧收获时的头道蚕茧收走,而后期质量稍差的蚕茧则不来收,合作社如果只做蚕茧,根本“玩不动”。

  必须要转型。

  2010年,马村成立了红桑果合作社,从外地购入果桑苗,先期种植了500亩果桑,一亩种植300株,一株价格1.5元。

  “从后来的发展看,这次转型是成功的。”雷振声说,果桑有8至10年的盛产期,2014年,果桑大面积生长后,马村适时举办蚕桑文化节,一举打响了马村桑果采摘的名气,到目前为止,马村已经形成了年产千吨果桑的局面。

  “一篮果桑可以卖到10元。”村民李志安将自己的八分地全种了果桑,一年下来桑椹能卖6000多元钱,“比做其他的好多了。”

  然而,果桑大面积产出,游客采摘只能消耗其中的200吨,剩余800吨怎么办?

  “2016年之前是将桑果做成果汁来销售。”雷振声说,但由于果桑已经种植了六年,桑果的甜度不够,桑果汁的销售并不太理想,还需要进一步转型。

  2015年,红桑果合作社购入2台桑果烘干机,开始第二次转型。桑果具有降血压、血脂的作用,而且可以用来做醋,在沿海地区非常受欢迎。合作社通过市场调查和走访,跟山东一家外贸公司开展合作,开始发展桑果烘干的产品,今年正式投产。

  “桑果烘干比较好,合作社收购价1.7元/斤。”马村村党委书记李志能说,一亩果桑田可以产3500斤,如果村民自采,一亩产值能达到5900元,如果请人采摘,采摘成本在0.8元/斤,村民利润达到0.9元/斤,一亩桑田的产值也有3000多元。

  多重隐忧:“更新换代”十年期

  桑树每年需要修枝,剪下的枝条堆放在田间地头,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一度成为马村的头疼事。

  “枝条也可以用来种植桑木耳,市场价达到40多元/斤。”雷振声说,2014年,他前往丽水、淳安等地考察桑木耳的种植技术,并派了2名技术员前往学习。

  技术学成了,桑木耳种植也开展得非常好,但2015年恶劣的天气让合作社吃了个大苦头。采摘下的新鲜桑木耳必须通过日晒干透,2015年下半年雨水不断,采摘下的桑木耳无法干透,过几天就变成糊状,并发生霉变,合作社实验的100多吨桑木耳全部“泡汤”。

  2016年的天气状况也不理想,这让看天吃饭的桑木耳种植停滞了下来,雷振声心里充满了苦涩,2名技术员也不敢轻易尝试。“必须要有晒场,还要有大棚,更要有好天气。”雷振声说,这些让合作社不敢轻易推广。

  还有一重隐忧。果桑的盛产期只有10年,而2010年种下的果桑苗到现在已经有7年,快到“更新换代”的时候了。

  “年份到了,果桑甜度下降,而且白色果桑的生长也会增多。”雷振声说,重新种植势在必行,但这些都会影响到果桑采摘和桑果收成,村民收入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桑果烘干虽然市场前景不错,合作社也正在申请商标,准备进超市销售。但资金有限的合作社在桑果烘干加工上却遇到了麻烦。

  “近日,合作社收购了150吨桑果,但实际加工产能只有50至70吨/天。”雷振声说,因此那天只能紧急停止,将多余的果桑通过市场交易让给其他兄弟合作社,才化解了尴尬局面。

  “解决途径只有一条,自己建冷库。”雷振声说,如果有了冷库,收购就没有了限制,而且销售也不用再看市场“脸色”,甚至自己可以囤货找国外买家,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

  未来展望:全域发展谋前途

  在李志能看来,桑果采摘产业是一项绿色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和蚕桑文化节的连续举办,让老百姓更新了发展理念,也提升了家庭收入。

  “来的人多了,名气也大了,东西不愁卖。”村民李秀荣说,自己最早的时候养几张蚕,每年只有一千多元收入,自从蚕桑文化节举办后,现在多的一年养28张蚕,收入也增加到了四万多元。

  “目前忧患和前景并存。”李志能说,当前桑果采摘主要依靠自驾游游客,虽然也有旅游团前来洽谈,但都被李志能回绝。原来,进入马村的道路狭窄且弯道太多,大巴行驶存在安全隐患。

  李志能期待着笔架山农业高新区的建设,该园区建设完成后,马村的交通状况将大大改善,届时旅游团可以进出自如,马村的桑果采摘发展将会大大拓展,而大量游客的到来,还会带动马村集蚕桑养殖、果桑种植、蚕茧加工、果桑加工、茧桑文化展示、果桑休闲采摘、特色蚕桑农家餐饮为一体的蚕桑产业链的发展。

  梅溪镇对马村的蚕桑发展也大力支持,在举办马村蚕桑文化节之前,梅溪镇就对全镇区域规划进行了完善。规划布局“西北园区、中心城区、东南景区”的小城市格局。大力推进惠农观光园、竹溪湿地、白云公园、文体中心等一批休闲项目建设,为构建休闲型城镇提供现代化基础设施。

  同时,梅溪镇也加快了生态文化资源的整合,打响“蚕桑马村”、“龙舞上舍”等乡村文化典范,2016年马村蚕桑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进一步提升了马村蚕桑文化节举办的内涵。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