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深度专题

天子湖高禹村五年理顺“文化这笔账”

  昨晚9点,天子湖镇高禹村数字电影院依旧灯火通明。43岁的张志芳正和10多名村民认真排练《打鼓舞》。作为今年“村晚”最有竞争力的节目之一,她抬手投足练得格外认真,甚至还向工厂请了假。排练不拿1分钱,请假每天至少少挣100元钱,可她想都没想就干了这“糊涂事”。

  “只要村里有事,我能出力就肯定出。”朴实的张志芳说道。事实上,几乎高禹村人都会有这想法。眼下,参加“村晚”甄选的节目有10余个,最近光是向工厂请假来参加排练的就达20余人。对于这种现象,村党委书记李更正称之为——“文化的反哺”。

  迫于“发展”谋文化

  高禹村的文化建设追根溯源是迫于“发展”。

  2007年,东阳、和平、四庄合并成高禹村。人口多、经济底子薄,直到2010年,村集体经济也只有13万元。看着党员开会,党小组座位“泾渭分明”,同年底刚走马上任的村党委书记李更正急了。“经济再差也能发展,人心涣散就回天无力了。”

  要建设、要发展,必须有老百姓支持,更何况当时村里正遇上征地拆迁这一契机。如何把“人多”这一劣势转化成优势?思虑再三,他和村两委班子把凝聚人心的“注”押在了“文化建设”上。

  2011年,高禹村四处筹资投入1000万元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其中600余万元用在了数字电影院、图书馆、移民文化馆等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上。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这一做法招来了非议。村民不理解,冷眼旁观;村两委不辩解,埋头苦干。

  但短短一年间,全省率先建成的农村数字影院、全省最大的农村图书馆、特色鲜明的移民文化馆、功能丰富的室外运动场……这些场所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给高禹人带去了从未有过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

  场馆、场地为高禹人文化建设提供硬件支持;活动为高禹人精神构建提供软性平台。2011年前,高禹村没有办过一场像样的大型活动;2011年后,排舞、春泥计划汇报演出、旱船舞、狮舞、村歌、农民趣味运动会,各种活动风生水起。

  值得一提的是,高禹村的文化建设还注重“润物细无声”。2013年的“村晚”小品《拆迁》、2014年的“村晚”小品《酒席减负》,都是根据高禹村真实的发展故事改编。今年,村里正准备结合老年公寓的投入使用,排练以“敬老爱老”为主旨的小品,让村民们从身边的事例中,接受观念的转化。

  立足“建设”用文化

  文化建设到底有没有作用?高禹村上下都觉得,效果“杠杠的”。

  从数字上看,这5年来,村集体固定收入从13万元增加到了200余万元;村集体资产从不足500万元上升到6000万元。李更正还说,最显而易见的是“风气变了”。过去村民无处可去,无活动可参加。凑在一起不是抽烟打牌,就是吹牛,现在却是看电影、听戏曲、跳排舞。最让他感触的是“人心变了”,原先村里做件事情不容易,一个“招呼”打下去,几乎没人反应;如今“手一挥”,百来个志愿者就主动站了起来。

  2011年至今,征地拆迁、农田流转、农业项目落地,高禹村涉及老百姓利益的事情没断过。说一点阻碍都没有,自然是假的;但一有阻碍,高禹村最普通的百姓就会主动站出来。

  采访中,就有村民提起了一件事。2013年,天子湖进行示范区拆迁时,一位本村村民漫天要价。正当镇、村为难时,10多名村民主动上门去做工作,义正言辞地表示这种做法太自私,阻碍了项目推进,也给村里抹了黑。“今后还有什么项目敢来咱们村?咱们高禹的发展可不能被你的私心毁了。”这句话“分量太重”,涉事的村民思前想后,迫于压力搬迁了。

  农整拆迁时,村两委更是常常遇到许多拆迁户不看补偿款就签约的。别人来打听补偿款额度,拆迁户们表示不知情。一句“村里不可能少我钱”,既透着高禹人的淳朴,也代表他们对村两委无比的信任。

  展望“未来”兴文化

  “凝心聚力”是初衷,但高禹村的文化建设内涵却在悄然变化。

  据村文化干事常菲菲介绍,2011年,村民们只是看电影、看戏曲、逛展馆,被动接受文化建设成果;2012年,村里兴起了排舞,村民初步参与文化建设;2013年,村里办起了首届“村晚”,高禹村文化建设开始展示“全民参与”的态势;2014年、2015年,农民趣味运动会、春泥计划汇报演出、文化走亲,高禹村的文化建设渐渐“走出去,迎进来”。

  但“凝心聚力”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已经发展起来的高禹人开始动起了“文化经济”的脑筋。

  眼下,高禹村正在全力打造村域农业大景区,但对村庄而言,光是采摘、观光等项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做好文化与项目结合的文章,才能助推经济持续发展。

  现在,高禹村已经开始着手文化剧团组建,招募的演员均为本地村民,明年将成团,主要为前来采摘、观光的游客提供表演。这种做法既能丰富采摘游、观光游内涵,又能为村民提供岗位,一举两得。而这种方式,也真正将“文化建设”转化成了“文化经济”。李更正说,从对“文化”的不知到认识,再到参与、认同、付出,最后收获效益,这才是高禹村一笔完整的“文化账”。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