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9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童童
这段时间,天子湖镇高禹村在村老年公寓推出了一个“孝顺考核”(详细报道见11月5日《安吉新闻》要闻版)。有网友觉得这样的考核可在养老院推广,用来约束那些不孝顺的子女。也有网友不赞成,觉得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孝顺这种事,怎能按统一的标准执行?笔者认为,此举乍一看没什么“技术含量”,细细体味,却颇有些朴素的智慧。
古人有言: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见,想要在家庭成员间理清是非曲直,不是件容易事。老人有自己的情感需求:人老了,希望子女承欢膝下,实乃人之常情;但子女工作、生活也不容易,也有很多自己的烦心事。找到情感平衡点,并不那么容易。2013年,当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甚至将“常回家看看”入法,释放出“以法治孝”的善意。但从实践的效果看,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方面,法律只规定跟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那么,多少时间才算经常呢?法律不可能作出精确的规定。不经常去看望的又该怎么办呢?事实上,也不可能让执法人员绑着你去看。即便有老人因为子女没有经常来看望,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赢了官司,最后多数也只会落得个“意兴阑珊”的心境!说到底,没有做到经常去看望父母的,未必不是孝顺孩子;天天念叨孩子不孝顺的,也未必就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人。
高禹村的“孝顺硬性考核”,妙就妙在,它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有记录,还要签合同,考核的内容还要公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成功地让法律落了地。村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想上“黑榜”,落一个不孝顺的坏名声。有了制度作保证,又吃住了人们的心理,习惯成自然,说不定还可以形成当地一种特殊的“孝文化”。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今天还围着餐桌的父母,也许突然有一天,就无踪可觅了。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少几次应酬,少玩几个小时的手机,陪他们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唠叨,未尝不是一件人生乐事。“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常让人追悔莫及。只有父母还在的时候,我们哪怕人到中年,甚至七老八十,也依然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还可以任性地撒撒娇。从这个意义上说,“孝顺考核”颇有些用心良苦的滋味。关键是,人在了,心也得在,莫让亲情变成“完成任务”的公式化行动。
(本文综合安吉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你怎么看》嘉宾观点)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