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30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范一直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有一篇《黄浦源头说清浊》(《新民晚报》2001年11月22日),说他看到“上海卫视”播出的节目《黄浦江源头》,“不禁大为惊讶:原来黄浦江源头的水从山涧潺潺流下时,竟是如此清澈,如此纯净!”而“在黄浦江边长大的”范总编辑,“从小看到的黄浦江水就是黄而浑浊”。这使我想起王朔一句俏皮话:“青春好像一条河,流着流着成了浑汤子。”黄浦江水质从源到尾的恶性流变,正好为这一妙喻提供了现实脚注。
经上海地理学会专家组考证:黄浦江源头位于远离上海400公里以外的浙江安吉县龙王山。“山如青螺黛,水似碧玉簮。”安吉西南海拔1587.4米的浙北第一高峰——龙王山,那里刻着由上海老市长汪道涵先生题写的“黄浦江源”四个大字。此处之水各项指标均符合或超过国家一级水质标准,可直接饮用。正如范敬宜在文中所说:“从上海市区来的游客,见了这样的好水如获至宝,不但捧掬畅饮,还争相把水灌满随身带来的空瓶,有的说要带回家去让家人分享,有的说要给家里的金鱼‘尝尝新鲜’……”一位上海中学生则在《寻源之路——记上海市青少年环科协会安吉县之行》中说:“到了这里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清澈见底’,什么叫做‘清新爽口’,什么叫做‘心旷神怡’,什么叫做‘怡然自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母亲河源头的面目,就如同看到了蓬头垢面后那张真正清新可人的脸庞。”对“浑汤子”已经习焉不察的城里人,面对“清如许”的原生态,不感念也难。
那么,“清如许”的黄浦江源头之水,又是如何变成“浑汤子”的呢?一言以蔽之:无非是水土流失和来自工农业、生活的污染。从龙王山到吴淞口,有多少居民、船户、作坊、工厂往河道里倒垃圾、刷马桶、扔秽物、排污水……终于使这条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面目全非。难怪沪上僧人释元在其游记《走进浦江源》里感叹:“想起了在我生命中天天接触的黄浦江,颜色混浊,水味漂白,而眼前这孩提时代的黄浦江在经历了一路的艰辛后,受了太多的人生磨难,到了上海自然就显得沧桑无比。”前面提及的那中学生则发出祈愿:“如果人人都能到这里来看一看我们母亲河的源头,那么我想不会再有人能忍心将充满恶臭的废水污水排入我们这条可爱的母亲河了。”出家人从水流的清浊演变中感悟到了人生的苍凉,而纯真少年的想法多少显得有点天真。但为了多一点“清如许”、少一点“浑汤子”,从江之源到江之尾各地段、各阶层、各行业的人,难道不应该多几分生态观念、环保意识?否则,诸多原本“清新可人”溪流,就会“流着流着成了浑汤子”。
唐诗人吴巩有《白云溪》一诗:“山径入修篁,深林蔽日光。夏云生嶂远,瀑水引溪长。”正好用来形容黄浦江源。从安吉龙王山的一泓清泉到上海外滩的千叠波光,需要沿岸民众的有心呵护。安吉从新世纪伊始就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生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浙江全省推行“五水共治”,切实治理水环境。不妨改写一句名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生态入人心。”同样,上海方面对黄浦江(还有苏州河)的整治力度也在不断加强。黄浦江水虽然还有“浑汤子”之嫌,但上海文明历来容不得那种“浑汤子”作风。只要“长三角”地区的民众携起手来,更加注重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那么,黄浦江源的“清如许”,将一如既往“清”下去,而“浑汤子”也会逐渐“清”起来。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