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8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金光华
今年的端午来得迟了点,因为去年有个闰九月,20号才是端午节。而我对端午的感觉却是渐行渐远,端午的印象也只是带着昔日的光阴而存在着。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和雄黄酒)的习俗,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已有之。“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老百姓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现在的端午节似乎变成了纯粹的“粽子节”,那些“家家挂艾草、户户饮雄黄、人人佩香囊”的情景只能在电视里配着悠扬的古风乐曲、听专家讲述“老百姓过端午节故事”的专题片里才见得着了。粽子,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随时可以买到,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始终感觉缺了点什么,远远没有儿时母亲裹的粽子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
童年里,这端午节大概是除了过年之外一年中最为热闹和大费周章的一个节日。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年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我母亲先将箬竹叶用热水浸泡三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就开始裹粽子了。母亲把一张箬竹叶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盛上糯米满满的填进去,用筷子插实,然后用嘴中咬着的一根细麻片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几下子,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扔到一旁的水桶里浸泡着。裹粽子的糯米需要淘洗干净再晾干,母亲还在有的粽子中裹进一些蜜枣、板栗、豆沙、蛋黄、猪肉等,但更多是白粽子。而不同馅的粽子,就要变换粽子的形状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而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得很,全无艺术可言。
裹粽子是女人家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裹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会凑过来看,评头品足一番;自恃手艺好的女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裹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儿时的我也曾积极地表达自己热爱手工劳动之情,无奈那看似简单的程序和迅速的裹缠在我手里就是完成不了,不是米填多了,就是叶子被缠破了。至今也搞不明白裹粽子为啥比写文章还难?
煮粽子也算技术活。晚饭后,母亲就把裹好的一串串粽子放在铁锅里,小火慢慢地煮上三、四个小时。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真是满屋生香。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箬竹叶的清香。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嫩滑、清香四溢。那爽口、那香甜,沁入心脾,终生难忘!
端午节,年年都会来,但我却再也不会回到童年去了!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今天,端午的节日氛围似乎越来越淡了。而我面对这四处飘香的粽子,也已经没有了童年时的那份激动,只有一份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随着年龄渐长,对端午的好多事情越来越淡漠了,除了保存对古人的一种敬佩和怀念外,心中多会挂牵妈妈那双不再灵巧的手,每每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漾起一阵阵酸楚,也总是会徒添一些莫名的烦恼,所以每年过端午节会让自己多一分的厚重和歉疚……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入侵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认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今随时可以享用,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耕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当下,在国人的印象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多是寄托一种怀念,现时的民风也让这几天成为富有诗意而又绚丽多彩的日子。
在敲下这些文字时,我心潮起伏,想着母亲裹的粽子,我由衷的兴奋。那个端午粽、那份端阳情,其实早已镶嵌在了我的心灵深处……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