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典型宣传

马家弄村:生态宜居画里乡村

  用“山峦秀丽无季,川流不息常年”来形容马家弄村,实在贴切。它是山川乡青山绿水的一个缩影,也是安吉青山绿水好生态的一个缩影。

  生态小溪引客来

  “白墙青瓦微润,木棂铜门含香”,石板路、小溪流,被一片深绿浅绿翠绿包围,俨然山水之中有清香。此处便是山川乡马家弄村美丽乡村经营落脚点之一,如今叫农事体验区。

  “最灵的就是这条穿村小溪,把我们的五坊六艺串在了一条线上,把游客的目光聚焦在了同一个点上。”家住小溪边的村民姜银花说。

  张杏珍今年55岁,在这里住了足有30多年,她告诉笔者,原本是没有这条穿村小溪的,前几年改造过后才有。“原来是一条隐蔽的暗沟。”她说,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习惯性地把垃圾、污水等倒入暗沟中。“天气一热,就会有怪味窜上来,蚊蝇也多。”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既使暗沟不再“暗”,也能提升附近村民文明素质?2013年,马家弄村全新规划,决定在该处打造小桥流水风格的新河道,并在周边进行农房改造,打造农事体验区。如今,河道里种荷花,养小鱼,小溪沿岸村民开油坊、酒坊、打年糕,成为了一道新风景。

  环境变好了,客人就多了,村里原本无人问津的农产品变成了抢手货。70岁的张杏珍有一手烘制笋干的好手艺,“家里留的也被‘抢’了,这几天还要烘制一批。”她说她原本住山上,3年前搬到这里,“变化很大,我们再也不乱倒垃圾,是这条小溪给我们带来了收益。”

  更值得称道的是,像张杏珍这样住在小溪流周边的村民保水意识也都逐渐增强,都义务做起了河道管理员,帮助村里管理河道。

  垃圾分类洁山村

  每天早上6点钟, 62岁的垃圾清运员丁永山便开着拖拉机,出门装垃圾。

  “最少一天装两车,最多的时候有6车。”丁永山说,“虽然数量大,但大家都会把垃圾放入垃圾桶,所以劳动强度不算大。”

  2013年9月,马家弄村实行垃圾分类,每户农家都配有4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投放。这样一来丁永山不仅是垃圾清运员,更成了一位垃圾分拣员。遇到村民扔错垃圾的,老丁就重新分类后再拉走。时间长了,在马家弄,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五六岁的孩子都知道垃圾该怎么扔。

  “以前不知道怎么办,屋边、河道里,垃圾乱扔。这样挺好,废纸箱、塑料瓶可以卖钱,剩下的就让老丁拉走。剩饭剩菜到村口的机器一转就成了肥料,大家免费用。”87岁的村民阮水根说,马家弄变得现在这么干净,也不是三五年练就的,现在的好环境要珍惜。

  事实确实如此,行走在马家弄村,地面上看不到一片纸屑,一个烟蒂,老丁说,偶尔有外地游客随手扔个烟头,村民立马就会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我们在向生态要效益。”村党支部书记沈广宏说,村庄干净,游客才愿意来,游客来了,我们的青山绿水才能流金淌银。”

  “造”出更多好“风光”

  每当村里有盛大活动时,100多人的威风锣鼓队便威风凛凛出场。王锡琴和丁祖祥就是其中的一对夫妻队员。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道风景。”54岁的王锡琴没有一丝山里人的羞涩,她告诉笔者,如今的威风锣鼓队不仅能为自己增收,同时已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100多人,穿着黄衣,敲着红鼓,背靠青山,那场面,那气势,让游客津津乐道。”

  是的,马家弄人已经发现,这些土得掉渣的节目,就是原生态的乡村风光,是当今最稀缺的资源,农村里的山、水、田,农民自娱自乐的节目,样样皆是都市游客心中的“宝”。马家弄人想的是把旅游、环境与文化、农业、民俗、生态观光等结合起来,“四季有景、处处是景”,从“美丽宜居的地方”变为“游客留恋的地方”。

  游客留恋的地方,也是乡愁所寄的地方。马家弄村早早捕捉到了这一点,“乡愁就是产业,乡愁就是生产力。”在村入口处农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分外惹眼,田园间阡陌交通,陂渠纵横,一座月亮形拱桥将隔河相望的田园相互联系在一起,游客身着红衣,站在石桥上灿然一笑。

  好风景就是摇钱树。对此,马家弄人深信不疑。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