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新闻评论

好书如屋可住人

  递铺有一酷爱读书的年轻朋友,因无房而婚事一拖再拖,女友见他终日埋头于书,不为住房事操心,怪嗔:“你还是住在书里算了。”不料他答:“我喜欢住在书里。”联想到“字是门楼书是屋”的民谚,朋友这话俏皮得可以。无权无钱的他自嘲:没建私宅的本事,只能在纸上用文字搭几间小木屋,聊以寓魂。

  全身心投入读一本好书,心神浸淫其中,可比喻为“住在书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典型的“住在书里”。书可住人,道出了读书一大境界——真正把书读到家。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读书,说明人还“住”在书外。私忖对于经典著作,当抱着既读之,则安之的态度,安心以住,否则空有一本房产证而已。

  好书如屋可住人,经典名著能寓魂。“住在书里”还可引申出另一层精义。即书籍可为精神提供一方栖风宿雨的宝地。房屋是肉身栖居之地,而书籍何尝不是精神栖息之所。让人远离尘世喧嚣,平静浮躁心态,安顿疲惫灵魂。“书屋”一词不妨作望文生义的别解。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建构。它不单是纸张和油墨的混合物,而且是用无形砖瓦构筑成的亭台楼阁(谚曰“写书如造屋”)。而公共图书馆,不妨说是为民众提供精神寓所的公益楼盘。至于书城或新华书店,可说是精神建筑的“售楼部”。经典著作则堪称“高大上”的“样板房”。只是如今递铺各种楼盘鳞次栉比,但满大街游荡着流离失所的灵魂。据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年度阅读量为4.77本,相比于韩国7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令人有点汗颜。夜排档、棋牌室、按摩房、足浴馆等“没有书”的地方,反倒令不少人留恋。“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有多少人践行?

  英国作家佛里契说:“那储藏我的良伴——书籍之所,乃是我美奂美仑的宫殿。”难怪有人把坐拥书城视为莫大幸福。倘如人们都用置办房产那样的热情去购书,与其说是书之幸,不如说是人之幸。住房事关安身,固然重要,但对精神栖息之地——书,又何尝可以怠慢?安身之外还需立命。倘若没有书提供一方精神家园,人的心智就容易成为无家可归的弃儿和四处飘零的盲流。用书为精神空间留下一套三室一厅,也是兹事体大的“安居”工程。爱好阅读的德国人,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笔者曾忝列湖州市“十佳藏书家庭”。区区一介草民,身无长技,唯有读书之事不肯让人。

  不同的书籍就像风格迥异的建筑,经典名著更是如此。《离骚》是一条蜿蜒瑰丽的长廊;《红楼梦》本身就像一座流光溢彩的大观园;《鲁迅全集》是一片高峻严峭、坚实挺拔的建筑群;老舍小说是北京四合院;曹禺剧作像结构严谨、造型精巧的欧式厅堂;钱锺书《管锥编》、《谈艺录》是取材精良、琳琅满目的七宝楼台;汪曾祺小说是青砖黑瓦的江南临水民居;木心诗文是小巧玲珑、美不胜收的古典园林;王小波杂文是荡涤污秽、烛照愚昧的盥洗室……此类“住”处,哪怕借宿一夜,抵得上在荒山野岭里浪迹多年。至于坏书种种,形同危房,当以尽快拆除或避而远之为宜。

  书可住人,好书更是一幢幢庐山别墅般令人心仪的华屋。住在书里,才可能接近荷尔德林说的“充满诗意地栖居”。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