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 | 来源:安吉新闻网 | 作者: 范一直
吴昌硕和家乡安吉的关系固然不言自明,但其早期生平有两个疑问可加讨论。一是吴昌硕究竟出生在安吉哪里?二是吴昌硕青年时曾耕读十年的芜园,遗址究竟在安城什么地方?这两个史实问题,在吴昌硕和安吉之关系中举足轻重。而对此最有发言权的,无疑应是安吉本地人士。
目前约定俗成的“共识”是:一、吴昌硕出生于鄣吴,即鄣吴镇鄣吴村上街吴昌硕故居(首创其说者是吴昌硕三子吴东迈)。二、早已不存的芜园,遗址位于安城迎春门(东门)外或安城城里。这两个“共识”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干部的实地调查和勘察。但无论在相关史料文献中,还是在实地、实物的探查中,对此迄今尚缺乏不容置疑的实证性论据。故有人对大师出生地和芜园遗址提出不同意见,从学术争鸣角度说,乃正常之事。弄清基本史实很有必要,至少有利于安吉更好地纪念这位大师级乡贤。无论“异议”是否成立,至少提供了新视角,并拓宽了讨论相关问题的论域。
对出生地提出异议的是吴昌硕曾孙吴民先。他的《缶庐钩摭四则》中有《出生之地初考存疑》一文,最初发表于安吉县政协文史委1993年出版的《吴昌硕》(西泠印社)一书,后又收入他在2013年出版的《缶庐拾遗及其他》一书中。其观点是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东街”(即安城东街),论据主要有“祖辈之爱、故居简陋、署籍安吉”三方面。
吴民先持论的前提是侨居美国的其父吴瑶华(吴昌硕孙),当年对台湾某文的删改:“1985年先父吴瑶华自美国寄来台湾版《吴昌硕彩墨精选》一书,该书载有胡岂凡《艺坛巨擘吴昌硕》一文,笔者发现先父有所删改。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将吴昌硕‘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改为‘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东街’。当时笔者正准备赴美探亲,去美后详问此事。然而不幸先父于1986年4月病逝,于是吴昌硕出生于鄣吴村还是安吉东街这一问题便成了悬案。”“安城东街说”虽不止一次见诸正式出版物,但安吉民间认可和支持者颇少。然有两位有影响力的吴昌硕研究专家采用此说。(详见丁羲元《吴昌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朱关田2014年新著《吴昌硕年谱长编》)。鄣吴镇资深文化干部王季平撰有《〈出生之地初考存疑〉刍议》一文(未刊),逐条质疑,坚决捍卫“吴昌硕出生于鄣吴村”之说。王先生还另有与丁羲元商榷文。
对芜园遗址指认提出异议的是本地退休老教师、安城人绍卿先生。他撰有《芜园寻踪》一文(未刊),认为芜园遗址当在安城马家村西北端的桃花山。主要论据是当时与吴昌硕交游的同时代人,包括吴本人有关芜园的画作题记、诗词,其中所涉及的芜园方位和所描写的园中景物,与安城迎春门(东门)外和安城城里大相径庭,而和桃花山一带相当吻合。难能可贵的是绍卿先生作为当地人,在讨论中结合了自身对家乡地理人文的体认和上一辈老人的口头传说。当然,有的观点只是其个人猜想,尚需史料或实物佐证。
芜园是吴昌硕艺术人生中的“井岗山”。他曾自号“芜青亭长”,晚年说“魂梦亦思芜园”。遗址问题似比出生地更有探讨价值和讨论空间。为传承和弘扬昌硕文化,或为安吉旅游增添文化内涵计,适时重建芜园似有必要,而前提是对芜园遗址的确认。
本文无意对约定俗成的“共识”和“异议”进行辨析和评判。只是觉得安吉作为昌硕故里,有必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考证,认真厘清这两个吴昌硕和安吉之关系中兹事体大的问题。出生地问题因原始史料匮乏和知情者已逝,恐怕难以追根刨底。吴民先之论不妨视为已有“共识”之外的“聊备一说”。而将芜园遗址考证得水落石出,相对较有可行性。希望有方家早日给出经得起检验的定论。
当年高二适和郭沫若争辩《兰亭序》真伪问题,上达天听。毛泽东说了一句话:“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有关昌硕故里的这两个问题,亦可作如斯观。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