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安吉新闻网 > 综合新闻 > 新闻评论

鼓乐队和殡仪文化

  一个老家在报福农村的朋友母亲去世,我赶去祭奠。刚入门,一支由四、五人组成的民间鼓乐队,立马奏乐。乐曲是《走进新世代》,很抒情、很主旋律……朋友老母前半生含辛茹苦,“改革开放富起来”,如今“走进新世代”……民间鼓乐队还蛮“讲政治”的。

  近十多年来,安吉农村涌现不少民间自发组建的鼓乐队,主要在各种殡仪场合出场。中国文化有慎终追远之传统,老百姓有“死人为大”之说。办丧事请鼓乐队到场,此风虽未必发源于安吉,但如今在本地已相当普及。只要家庭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办丧事不请鼓乐队就有点丢面子,至少给人感觉这丧事办得不热闹。红白之事,中国人讲究的就是一个面子,并且图个热闹。

  最早笔者在农家初识这一“新生事物”(如今几乎已成了约定俗成之惯例)时,也曾有几分为它叫好。一则鼓乐队可调节办丧事的环境氛围。在民间,高龄长辈寿终正寝,子孙可将丧事办成“白喜”。人死了,亲朋好友固然悲痛,但活着的人“苦”中作“乐”,“悲”中见“喜”,这也合乎人性。倘用“文化的眼光”来打量,我从中多少看到了中国人对艰难人生之顽强的适应性,也看到了草根族骨子里遇事总是不忘自娱的喜剧精神(天性或国民性?)。我曾亲眼见(听)到某鼓乐队在奏哀乐时,居然演绎出喜庆的味道。这可是卡拉扬或小泽征尔也做不到的事。中国草根真牛!

  二则音乐无论在何时何地,总是一个好东西。在丧葬这种特殊场合,以音乐来抚慰人们的感情、调节原本阴郁或凄惨的氛围,这只有文艺才能做到。鼓乐队的演奏虽未必很专业(他们业余参与其事,挣点零花钱),但对芸芸大众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精神(至少是听觉)享受。何况又是平时很难碰到的现场即兴演出,比看电视生动得多。当然,我并不奢望在此类场合能听到莫扎特《安魂曲》或柴可夫斯基交响曲《悲怆》。太“阳春白雪”也未必好。曲目以新老流行歌曲为主,无可厚非。倘多一点民族或民间音乐的元素,更有中国风和乡土味。

  三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殡仪市场有需求,白事鼓乐队的应运而生以及广受欢迎,天经地义。“商业演出”也是“文化产业”一部分。国家当加扶植。

  另一方面,我对白事鼓乐队之事也不乏微辞。迄今,这件事似无任何准入门槛,既不用工商、民政登记,也不受文化部门管理或指导,完全“自主经营”,只要能召集一批会吹拉弹唱者即可,有些方面显得不够规范或“失序”。另外,受综合素质限制,鼓乐队有些业务做得不到位或欠妥当。如曲目选择有时显然不妥。夫妻一方死了,怎能演奏《夫妻双双把家还》?有的曲目基调过于喜庆、激越或轻佻。《世上只有妈妈好》或《送战友》之类较适宜。还有服装问题,手持乐器的男女,统一身着保安服或迷彩服,头戴大盖帽,扮成军乐队,略显不伦。其实,这些问题改进并不难。

  最近和一乡镇宣传委员闲谈,她告诉我白事鼓乐队一种新态势。除演奏外,他们还主持各项追悼事务,并添加演奏之外的其它表演节目(如代哭丧、说唱等),以增加服务项目来提高收费。这无可非议。但他们大多套用从网上下载来的既成悼文,无论追悼对象是谁,简要的生平介绍之外,主体部分多为不知所云的官话、套话,结束语皆是“他(她)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然后“永垂不朽”云云。倘我在这庄重、肃穆的追悼现场,听了恐怕会熬不牢而忍俊不禁,死者的子女由此揍我一顿。这太搞笑了,比赵本山小品更搞笑。

  总体上笔者对白事鼓乐队持肯定态度,但鼓乐队本身还多有提升空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据说他们不时集中训练),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多占市场份额(“死人的事情总要发生的”嘛)。有关方面也应当在指导、引导方面有所作为。殡仪在传统礼仪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儒家传统文化对此很看重。虽殡葬制度改革已实行多年,但传统殡仪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并没有“走进新时代”……

安吉新闻集团两微一端

安吉新闻网是由中共安吉县委宣传部主管,安吉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浙新办[2004]28号 | 浙ICP备20016804号 | 浙公网安备33052302000447号

新闻热线/0572-5223000 | 违法和不良信息公开举报电话/0572-5600257 | 举报邮箱/ajnews@163.com | 地址/浙江省安吉县迎宾大道7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36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扫黑除恶举报中心

安吉新闻集团